隴西成紀是個歷史文化概念,因為,據《漢書·地理》記載,最早設置的漢成紀屬於天水郡,而隴西郡沒有成紀縣。
她的起源與流變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與伏羲文化有直接的關系。
下面幾位學者對於隴西成紀的考察。
所謂成紀,起初是壹個遼闊的地域文化概念,但是有壹個中心,就是大地灣遺址。
這壹時期,我們可以稱為“文化成紀”;到了秦漢時期,漢承秦制,地方建治,仍然是郡縣治,而這時期,成紀這個名詞又從文化的概念變在實體性的地方治所,這個治所屬於隴西郡,既歷史上常說的“隴西成紀”;第三個時期,成紀易名期。
成紀的歷史與現實上古時期,文化成紀期 上古時代,以秦安大地灣遺址為中心,形成了古成紀文化圈。
伏羲女媧的故事從清水河流傳到葫蘆河,又從葫蘆河流傳到了渭河,從渭河到黃河,從黃河到整個北方,從北方到南方,進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集體記憶。
大地灣被稱作中華文明的曙光,這是史學界公認的。
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流傳著大量的伏羲女媧的故事,這些故事不能當作信史去看待,但從傳說的背後卻能反映出新石器時代到奴隸社會這壹段長達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伏羲氏與女媧氏的重要程度。
許多學者由於甘肅省當前經濟的落後,對於這些傳說並未加以重視,但是,遍布秦安及周邊地域的新時代遺址群落證明了,在幾千年前,這裏的原始部落是如何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茹毛飲血,壹步步艱辛地從蠻荒到文明的。
上個世紀,許多學者對於伏羲神話的源頭做了不出的猜測與考察,得出了許多有益的經驗,比如,著名的學者聞壹多,他徒步葫蘆河流域,最後,寫了壹部著作叫做《伏羲考》,在《伏羲考》中,他得出了伏羲氏族應該屬於西南苗蠻,但是,大地灣遺址的發現否定了他的結論。
為什麽聞壹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西南少數民族中亦流傳著伏羲女媧的神話故事,因此,聞壹多先生不遠千裏來到葫蘆河沿岸考察。
這告訴我們不管多麽偉大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雖然經過詳細的求證,但還是會出紕漏,歷史還是歷史,不會改變什麽的。
另壹方面也告訴我們歷史是壹門科學,有他自身的規律,就算有人想改變他,歷史總是在不斷地恢復她本來的面貌。
當然,聞壹多畢竟是著名的學者,他是學的高標,口的巨人,他的求真求實的精神,確實是壹面鏡子。
可惜,當時由於大地灣遺址還沒有發現,因此,他沒有掌握關於這壹問題的最全面最有力度的材料,因此,不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這也告訴我們被稱為科學的東西,有多復雜,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
同時,我們又可以看到,伏羲女媧的流傳範圍有多廣,其影響力有多大,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
那麽,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古代的秦安,形成了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的成紀文化圈,這個文化圈非常大,輻射全國,這是壹個歷史的制高點,不管大家承認不承認,這是事實。
我們為什麽這麽重視大地灣就是因為,在整個西北地區都很難找到第二處像大地灣遺址這麽規模宏大,積累歷史時間之長,並與上古傳說相互印證的地域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以秦安大地灣遺址為中心,上古時代形成了成紀文化圈。”所謂成紀應該從上古時期算起,起初是壹個文化意義上的地域概念,她應該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輻射整個西北地區,因此,靜寧治平鄉從文化上來應該屬於成紀文化圈,劃歸天水地區更合適壹點,妳可以看看,小的圈子,以大地灣遺址——秦安為中心,繞秦安壹圈的周邊地域:靜寧、莊浪、通渭、武山、甘谷、天水、清水、張川都屬於這壹圈子:大的範圍來說,成紀文化的影響應該從清水河到葫蘆河,到渭河黃河、北方輻射。
在秦安境內有著眾多的伏羲女媧傳說的遺留,而且,學界也都肯定了這些民俗與伏羲女媧的歷史有關,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看,壹切的神話都是過往的歷史,而秦安除了神話還有大地灣遺址,這更有力的證明了伏羲女媧與秦安的關系,大地灣遺址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曙光。
而成紀此名又與伏羲的誕生有著直接的聯系,壹紀被稱為十二年,而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履大人印於雷澤,感應生伏羲,同時,據說,伏羲在華胥氏的腹中呆了十二年,因此,成紀應該指伏羲在母腹中成於壹紀。
從這個傳說,可以看出成紀的地名,指秦安就能與歷史傳說遙相呼應,同時,靜寧也稱為成紀並不能說明什麽,更能體現出伏羲文化的影響之大,影響之遠。
而看古今歷史沿革,本身與現代行政區劃還是有壹定區別,但是,我們歷史的看問題,追根溯源,事情的眉目還是比較清晰的。
有人會疑惑,邑人馮繩武教授曾考證出古成紀縣治在今靜寧境內,宋以後才遷至秦安,為此事如何解釋?本人是這樣認為的,邑人馮繩武教授也是令人很敬佩的,在學術研究上追求求真精神,這更讓敬佩。
但是,研究者往往由於時代歷史的原因,或者研究方法的偏差,對於同壹事件有時還是會得出迥然不同的結論,這很正常。
比如,聞壹多先生,學界的泰鬥,被詩人臧克家高度評價為“口的巨人,行的高標”,他曾經徒步行走在秦安的葫蘆河畔,但,當時,還沒有大地灣遺址給他佐證,因此,他在《伏羲考》中得出伏羲屬於苗蠻集團的錯誤結論。
因此,客觀地看待歷史,長時段的研究歷史,以開闊的胸襟和眼光處理歷史事件非常重要。
《史記?李將軍列傳》第壹句就是:“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在該句下明確註明:“成紀,在秦州。”張守節所說的“秦州”,是唐代秦州,下轄成紀、上邽、伏羌、隴城、清水、長道六縣,並非今之天水市秦州區。
《漢書?文帝紀第四》載:“十五年春,黃龍見於成紀。”《漢書?地理誌第八下》詳細解釋:“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漢陽,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
戶六萬三百七十,口二十六萬壹千三百四十八。
縣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開、綿諸道、阿陽、略陽道、冀(《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屬國都尉治滿福,莽曰紀德)、成紀、清水(莽曰識睦)、奉捷、隴、豲道(騎都尉治密艾亭)、蘭幹(莽曰蘭盾)。
我們專說成紀縣:《漢書?地理誌》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元和郡縣圖誌》雲:“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
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丘也。”《甘肅新通誌》雲:“成紀故城在縣(秦安)北三十裏。”《帝王世紀》雲:“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秦安誌》雲:“自皰犧開辟已為成紀地。”《水經註》雲:“黑水西南出懸鏡峽,又西南入瓦亭川。
又有泌水自西來會(瓦亭水),世謂之鹿角口。
又南逕阿陽縣故城東。
……瓦亭水又南逕成紀縣東。
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
右與成紀水合。
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城東。
帝太臯皰犧所生之處,漢以屬天水郡。”依《水經註》所言,知成紀縣故址位於長離水(瓦離水)的西岸、成紀水的南岸壹帶,這裏正是漢成紀縣故址所在地。
故楊守敬雲:“此是漢以來成紀縣故城,當稱故城”(《水經註疏》)。
《金史?地理誌》載:“秦州有秦安縣,漢故城。”《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壹安皇帝甲》:“涼王光以西秦王乾歸數反覆,舉兵伐之,乾歸群下請東奔成紀以避之。
光軍於長最,遣太原公纂等帥步騎三萬攻金城;乾歸帥眾二萬救之,未到,纂等拔金城。
光又遣其將梁恭等以甲卒萬餘出陽武下峽,與秦州刺史沒弈幹攻其東,天水公延以枹罕之眾攻臨洮、武始、河關,皆克之。
乾歸使人紿延雲:乾歸眾潰,奔成紀。”元代宋朝遺民胡三省《新校資治通鑒註》註明:“成紀,今鞏昌路總帥府秦州。”據上而論,《嘉慶重修壹統誌》雲:“成紀故城在今秦州秦安縣北”,而大地灣文化的發現,則證明了這壹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令人驚奇的是,在多部古籍中竟然明確指出了靜寧的位置:《漢書?地理誌》載:“天水郡有阿陽縣。”《漢書?高後紀》雲:“六年六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陽。”顏師古註雲:“阿陽,天水之縣也。
今流俗書本或作河陽者,實地處隴水之西北,故謂之河陽。”《通典》雲:“在隴城縣北,漢屬天水郡,又有河陽之說。”《太平寰宇記》隴城縣條雲:“河陽縣故城,漢置縣。
亦在河之西北,故曰河陽。”《水經註》雲:“瓦亭水源出靜寧大隴山,並有二支,壹支即隴水,亦出大隴山。
二水在麗亭川合西南流至鹿角口,其西有泌水亦會入鹿角口,合為壹流(瓦亭水)向南流,逕阿陽縣故城東,入葫蘆河註於渭。
阿陽故城即在此河西北。”可見阿陽即靜寧縣是毋庸置疑的。
按照《漢書地理誌》,漢天水郡下轄成紀、阿陽等十六縣,阿陽縣和成紀縣是並存的,既然阿陽縣是靜寧,那麽成紀縣又是哪裏? 這裏有四句很重要的話:《輿地廣記》雲:“阿陽縣在故城縣北。”《歷代地理誌韻編今釋》雲:“阿陽,西漢縣,屬天水郡。
在故城西北,今平涼靠靜寧州南”。
《金史?地理誌》載:“秦州有秦安縣,漢故城。”楊守敬在《水經註疏》中說秦安是“漢以來成紀縣故城,當稱故城。”很明確的告訴我們:秦安又叫故城,故城是成紀縣遺址,阿陽縣(今靜寧縣)位於成紀故城的西北方!
《新唐書?地理誌》雲:“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
本治上邽,開元二十二年以地震遷徙治成紀之敬親川。
天寶元年還治上邽,大中三年復徙治成紀。”據此可知,成紀實為秦州州治,但地有遷徙,曾從秦州移到秦安,故《新唐書》將其列為首縣。
(註:《舊唐書》成於後晉,因其簡略且考證不詳多錯漏,宋朝令歐陽修、宋祁等重修,是為《新唐書》)。
《元和郡縣圖誌》雲:“成紀縣,東南至州壹百裏。
……瓦亭川水,東去縣壹十五裏。”《通鑒地理通釋》雲:“城在今(秦安)縣北三十裏。”《嘉慶重修壹統誌》雲:“成紀故城,在秦安縣北。”據上四書,知成紀故城為今秦安縣之北。
依《元和誌》,其故址當為今秦安縣西北部郭家鎮壹帶,該地東南至州百裏,距瓦亭水(今葫蘆河)十五裏,方位相符,當是此地。
五代十國以來,本區由於地處隴右要沖,其西部為吐蕃所有,東部先後為岐、後唐、後晉、後周、前蜀、後蜀所有。
現分國通考如下:①岐:李茂貞據鳳翔,因護送唐僖宗入蜀有功,為鳳翔節度使,後稱岐王。
時據有秦州東南部,有成紀、清水、長道三縣地。
州治為成紀,即今秦安縣西北之郭家鎮。
②後唐:據有秦州東南部,州治為成紀。
原有長道、成紀、清水三縣地,後增置天水、隴城二縣。
《五代會要》雲:“後唐長興三年二月,秦州奏:見管長道、成紀、清水三縣外,有十壹鎮,征科並系鎮將。
今請以歸化、恕水、五龍、黃土四鎮,就歸化鎮復置舊隴城縣。
赤砂、染坊、夕陽、南臺、鐵務五鎮,就赤砂鎮復置舊天水縣。
其白石、大澤、良恭三鎮,割屬長道縣。
上從之。”③後晉:據有秦州東南部。
有本區長道、清水、成紀、隴城、天水五縣地,州治為成紀。
④前蜀、後蜀:據有秦州東南部,有秦州之成紀、天水、隴城、長道、清水;鳳州之兩當、河池,計二州七縣。
秦州治為成紀。
北宋時期,本區隸屬秦鳳路。
地有秦州之成紀、隴城、清水、天水;鳳州之河池、兩當;鞏州之寧遠、永寧;岷州之長道,計四州九縣。
州治成紀,即今天水市。
南宋時期,渭水以北為金據,渭水以南為宋所有。
金設熙秦路,地有秦州之成紀、冶坊、清水、隴城、秦安五縣。
州治成紀,即今天水市。
元代本區隸屬陜西行省,地有秦州之成紀、清水、秦安;鞏昌府之鄣、寧遠、伏羌;徽州、兩當;西和州,計壹府三州七縣。
元時成紀為為秦州治,故址即今天水市。
《元史?地理誌》載:“秦州有成紀縣。”元末撤成紀,並入秦州府,成紀縣從此消失。
綜上所述,漢成紀指的是秦安縣,而唐朝以後的成紀指的是天水市!”(以上資料引用網友“隱於網”先生,他在二十四史地理史和其他古代史地典籍非常熟悉,治學嚴謹,博學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