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江南春》 《詠柳》 《春江晚景》 《遊園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等古詩的內容和作者

《江南春》 《詠柳》 《春江晚景》 《遊園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等古詩的內容和作者

江南春

杜牧

千裏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壹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裏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壹壹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於壹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裏”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裏鶯啼,誰人聽得?千裏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裏,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裏,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裏,千裏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壹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麽回事呢?這是因為千裏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裏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壹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壹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壹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壹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壹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壹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壹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壹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麽壹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詠柳

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壹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註釋

{1}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此詩描寫的是垂柳。 {2}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的顏色如碧綠色的玉。 {3}妝成:裝飾,打扮。 {4}壹樹:滿樹。壹,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壹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壹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5}絳(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壹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幹部分。 {7}二月:農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 {8}似:好像,如同,似乎。

編輯本段譯文

如同碧玉妝扮著高高的柳樹,長長的柳條柔嫩輕盈,像千條萬條綠色的絲帶。低垂著,在春風中婆娑起舞。這壹片片纖細柔美的柳葉,是誰精心裁剪出來的呢?這早春二月的風,溫暖和煦,恰似神奇靈巧的剪刀,裁剪出了壹絲絲柳葉,裝點出錦繡大地。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詠柳》賀知章

這是壹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壹年壹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壹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壹樹高”,壹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裏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壹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壹系列的過程。詩歌裏所出現的壹連串的形象,是壹環緊扣壹環的。 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麽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這有兩層意思:壹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裏,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裏,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麽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註》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lóu hāo)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1]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惠崇:

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曉景》是他的畫作,***兩幅,壹幅是鴨戲圖,壹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蔞蒿:壹種生長在窪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釋: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可入藥) 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晚景: 也有部分地方認作曉景。(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第7頁。)

河豚:

魚的壹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壹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上:

指魚逆江而上。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遊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長滿了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了,而這恰是河豚從大海回歸,將要逆江而上產卵的季節。

編輯本段句解

竹外桃花三兩枝

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生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這雖然只是簡單壹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壹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

江春水中,鴨兒在嬉戲;江水回暖的訊息,它們首先感知到了。鴨知水暖,光憑畫是體現不出來的,詩卻表達出來了。其實豈是鴨子先知水暖?壹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詩人這樣寫是為切合畫上風物,實際上也是表達他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禮贊。唐人有“花間覓路鳥先知”的詩句,與此句異曲同工。這句詩極富哲理,現在我們指某壹新的情況或消息被人預先知道時,便往往引用這壹句。

蔞蒿滿地蘆芽短

萬物逢春氣象新。江邊,生長茂盛的蔞蒿鋪滿了地面,蘆葦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來。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詠景物,而是詩人通過細致的觀察貼切地實寫出這兩種植物的情態,沒有壹字是閑筆。清人王士禛在《漁洋詩話》中贊賞這句詩說:“坡詩……非但風韻之妙,亦如梅聖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壹字泛設也。”

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詩人梅堯臣描寫這種景象雲:“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詩的前三句是描寫惠崇畫裏的景物,這最後壹句則是即景生情的聯想。作者這樣寫就把整個畫面勾勒得更為完美了,給人以嚴冬已盡、春到人間的喜悅。作者不僅入乎畫內,而且出乎畫外,把畫上所無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現出來。如果詩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則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後壹句的處理,不但使全詩靈動鮮活,也使詩和畫的意境都被大大地豐富了。

詩名:《遊園不值》

作者:葉紹翁 朝代:南宋 形式:哲理詩 體裁:七言絕句

編輯本段詩詞原文

遊園不值① 南宋 葉紹翁 應憐②屐齒③(jī chǐ)印蒼苔, 小扣④柴扉⑤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壹枝紅杏出墻來。 由“壹枝紅杏”聯想到“春色滿園”,展現了春天的生機勃勃,同時也告訴我們什麽事情都會突破困難,蓬勃發展。

編輯本段詩詞譯文

註釋譯文

註釋 ①遊園不值――想遊園卻沒有人在。值,遇到;不值,沒有遇見。 ②應憐――應該愛惜。應,應該;憐,愛惜。 ③屐齒――屐是木鞋,鞋底前後都有高跟兒,叫屐齒。 ④小扣――輕輕敲門。 ⑤柴扉――用木柴、樹枝編成的門。 解讀 詩人想去朋友的花園中觀賞春色,但是敲了很長時間門,也沒有人來開。主人大概不在家,又可能是愛惜青苔,擔心被遊人踩壞,從而不開門。但是壹扇柴門,雖然關住了遊人,卻關不住滿園春色,壹枝紅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墻來。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贊美之情。

簡單譯文

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ji壹聲)踩壞他愛惜的青苔, 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 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 壹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墻頭來。

詩詞今譯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愛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柴門,好久也沒人來開門。滿園子的春色是關不住的,開得正旺的紅杏有壹枝枝條伸到墻外來了。

“滿園”兩句,或實寫景致,或暗喻所訪之人德行(滿園春色)既為己所知見(壹枝紅杏),久之必為人所知。正是江南二月,雲淡風輕,陽光明媚。詩人乘興來到壹座小小花園的門前,想看看園裏的花木。他輕輕敲了幾下柴門,沒有反響;又敲了幾下,還是沒人應聲。這樣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見有人來開門迎客。怎麽回事兒?主人真的不在嗎?大概是怕園裏的滿地青苔被人踐踏,所以閉門謝客的。果真如此的話,那就未免太小氣了! 詩人在花園外面尋思著,徘徊著,很是掃興。在他無可奈何、正準備離去的當兒,擡頭之間,忽見墻上壹枝盛開的紅杏花探出頭來沖著人打招呼呢。詩人快意地想道:啊!滿園的春色已經溢出墻外,任妳主人把園門閉得再緊,也關它不住!“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詩人從壹枝盛開的紅杏花,領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感受到滿天絢麗的春光,總算是不虛此行了。但是,後來讀者並不以這點兒為滿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賦予這兩句詩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壹定會沖破重重困難,脫穎而出,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這兩句詩也便獲得了新的生命,流傳不絕。 至於這種發揮是否符合詩人的願意,那並不重要。因為詩歌欣賞也是壹種藝術創造,讀者不妨憑著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藝術趣味,擴展詩的意境,豐富詩的含意,或者給詩句塗上比喻象征的色彩。對於這種現象,詩論家說是:“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讀者的理解,有時是比作者還要高明的。

新譯文

扣了好久的門,也沒有人來應門,大概是主人怕我的木屐踩壞他院子裏的青苔吧。壹枝紅杏從院墻上伸出來,想必是滿園的春色管也管不住吧。(本首詩的寫作順序,打破了原來的事件發展的順序。其原本的發展順序應為:小扣柴扉久不開,應憐屐齒印蒼苔。壹枝紅杏出墻來,春色滿園關不住。因為是翻譯,所以有新譯文。).

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全詩賞析:

頭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交代作者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但寫得很幽默風趣,說大概是園主人愛惜園內的青苔,怕我的屐齒在上面留下踐踏的痕跡,所以“柴扉”久扣不開。將主人不在家,故意說成主人有意拒客,這是為了給下面的詩句作鋪墊。由於有了“應憐屐齒印蒼苔”的設想,才引出後兩句更新奇的想象:雖然主人自私地緊閉園門,好像要把春色關在園內獨賞,但“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這後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受到哲理的啟示:“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壹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因遊賞受阻而掃興又得興,這應該看作是壹種精神奇遇。此詩就是記錄這種精神奇遇的,它是壹首無法成遊、卻勝於成遊的別具壹格的記遊詩。首句又作“應嫌屐齒印蒼苔”,我卻嫌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現園主人閉門謝客、遠離塵囂的清高,但清高得有點做作。倒是“憐”字有情致,高齒的木板鞋(屐,音jī)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訪春天消息,其鍥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憐惜、同情,盡管它吃了“閉門羹,輕拍木編門扇(柴扉,音fēi)而久久不見打開。“嫌”是從推測園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筆,“憐”則是從探訪春色者的 遊興的角度落筆,後者更貼合“遊園不值”、無緣進門的詩題。無緣 進得園門,遊賞的願望受阻,未免有點掃興。但掃興之余驚喜地發現奇遇、奇興,由壹枝紅杏出墻,想象著墻內滿園春色燦爛奪目,這就把“屐齒遊園”轉化為“精神遊園”了。失望後的意外精神補償,彌足珍貴。春色在這麽壹“關”壹“出”之間,沖破圍墻,溢出園外,顯示出壹種蓬蓬勃勃、關鎖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園主人更能體貼遊人的情趣,這就不僅是遊人憐屐,而且春色派遣紅杏使者也 來憐屐了。從某些語句上看,此詩點化了陸遊的《馬上作》壹詩:“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壹枝紅杏出墻頭。”不過陸遊此作未免平展,有點馬上觀花,不及葉紹翁之作那麽精神專註,在深摯的精神體驗和心理波折中,迸發出春光難鎖、喜從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學的啟悟了。可見名家之詩不壹定都能省心地成為名作,非名家壹旦對生命與詩進行精誠開發,也可能出現奇跡。

名句賞析

詩以“遊園不值”為題,本是說自己遊園的目的沒有達到。可是詩人卻由此生發感想。他想,這可能是因為主人怕踩壞園中的青苔,怕破壞了園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讓自己進來的緣故吧。短短兩句,寫出了詩人的善解人意,也寫出了他那壹片憐春惜春的情懷!但這首詩更為膾炙人口的還是後兩句。柴門雖然不開,滿園春色卻難以關住,妳看壹枝紅杏探出墻頭,不正在向人們炫耀著春天的美麗嗎?“關不住”、“出墻來”,簡單的幾個字,寫出的並不僅僅是園中美麗的春色,還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寫出了壹片春意盎然。盡管主人沒有訪到,但作者的心靈已經被這動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滿了! 1.突然,有驚喜之情。 2.包含哲理:某種生機活力不可限制;“見微知著”。

中心思想

《遊園不值》這首七言絕句,描寫了作者遊園不成,紅杏出墻的動人情景。表現了春天有壓抑不了的生機,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描寫出田園風光的幽靜安逸、舒適愜意。這首詩還告訴我們壹個道理:壹切美好的事物,壹切充滿生命的新鮮事物,必須按照客觀規律發展,任何外力都無法阻擋。

原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裏 籬落疏疏壹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宿新市徐公店》插畫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釋

1.宿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新市又為宋代釀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設酒稅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擔任。楊萬裏迷戀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飲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開的酒店名。(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2.籬落:籬笆。 3.疏疏:稀稀疏疏。 4.徑:小路。 5 .深:深遠。 6. 樹頭:樹枝頭上。 7.花落:新綠  8. 未:沒有。 9.陰:樹葉茂盛濃密。 10.急走:奔跑、快追 11. 黃蝶:黃色的蝴蝶。 12.尋:尋找

譯文

簡潔譯文 在稀稀疏疏的籬笆旁,有壹條小路伸向遠方,路旁樹上的花已經雕落了,而新葉卻剛剛長出,還沒有形成樹陰。兒童們奔跑著,追捕翩翩飛舞的黃色的蝴蝶,可是黃色的蝴蝶飛到黃色的菜花叢中,孩子們再也找不到它們了。 詩意譯文 陽春三月,已是山花爛漫、鳥語花香之時,我—楊萬裏怎麽抵制得了春的誘惑!沐著春風踏著春光欣然前往鄉村。當最後壹抹晚霞落山時,終於來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淩晨,陣陣清脆的鳥鳴把我從睡夢中喚醒,我披衣下床,推開窗戶:呵!好清新的鄉村空氣!好迷人的鄉村美景!映入眼簾的是那通向遠方的小徑和小徑兩邊稀稀落落的籬笆以及遠遠近近那金燦燦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徑悠閑地漫起步來。曾經興旺壹時的桃花、杏花早已雕落。而路旁的幾株楊樹,每壹個樹枝上都吐著嫩綠的新葉,葉上晶瑩的露珠兒在清晨的陽光下熠熠閃光;那邊的柳樹垂下的無數條綠絲絳在柔和的春風中飄蕩;鳥兒在枝頭上唱著動聽的歌曲;小草搖晃著腦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菜園裏那盛開的油菜花,正盡情舒展著粉嫩嫩的花瓣,迎著陽光拂著春風,好不熱鬧!我蹲下身信手摟過壹束金燦燦的油菜花,清幽淡雅的香味撲鼻而來,仔細壹瞧,黃色的花瓣中還帶有壹絲淡白,透出壹沫淺綠,片片花瓣薄得有幾分透明,透幾許晶瑩。突然,壹陣銀鈴般的笑聲像強磁力的吸鐵石把我的目光吸了過去。原來是壹群可愛的頑童正在捕蝶。這時,有壹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壹個小女孩躡手躡腳地走近它,閃電般地抓住了它。那個女孩拿著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著,由於興奮過度,她的手壹松,機靈的蝴蝶哧溜飛走了。等女孩反應過來,蝴蝶早已飛入菜花叢找不到了。小女孩並沒有灰心,又開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閑地飛著,時而在她眼前晃過,時而在她頭上盤旋,時而落在枝頭,時而叮住草葉……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黃蝶卻“呼”地壹聲飛入了菜花叢中,她彎下身子在花叢中仔細尋找著蝴蝶,她找啊,找啊,怎麽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裏了。

編輯本段總賞

這是壹首描寫暮春農村景色的詩歌。描繪了壹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愛的兒童,頭兩句“籬落疏疏壹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點出兒童捕蝶快樂,天真的背景。這兒有壹道稀疏的籬笆和壹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還有幾棵樹,花瓣從枝頭紛紛飄落,嫩葉還未長出的捕蝶圖。

編輯本段詞句賞析

成陰:籬笆和小路,點明這是農村;“花落未成陰”和結句中的“菜花”都說明這是暮春季節。 後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將彩筆轉入畫面的中心,描繪兒童捕蝶的歡樂場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這兩個動詞十分形象貼切,將兒童的天真活潑、好奇好勝的神態和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而“飛入菜花無處尋”則將活動的鏡頭突然轉為靜止。“無處尋”三字給讀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現出壹個面對壹片金黃菜花搔首踟躕、不知所措的兒童。 這首詩運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鮮明。楊萬裏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罷官後長期村居,對農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寫自然真切感人,別有風趣。 本詩作者壹生寫詩兩萬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寫景詩。他的詩清新風趣,構思巧妙,語言通俗,自成壹家,在當時與陸遊等人齊名。本詩是壹首描寫田園風光的七言絕句。詩題暗示了詩歌內容為詩人在徐公店住宿時所看到的景象。 詩人住宿在位於浙江省德清縣的新市鎮,壹個姓徐的人家開設的客店的時候,看到壹片盛開黃色鮮花的油菜田野。那裏跑著高興的兒童。他們在追撲黃色的蝴蝶。黃色蝴蝶飛進黃色的油菜花中,孩子們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黃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詩人用簡捷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美麗的田園風光,歌頌了大好的祖國山河。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