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在位四十壹年。
(1776)乾隆四十六年。
(1782)現存臺北城外的雙溪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博物院文隋閣,乾隆四十七年。
(1782)乾隆四十七年。
(1783) 1966沈陽圖書館遷至甘肅省圖書館北京郊區文淵閣圓明園乾隆四十年。
(1775)乾隆四十八年。
鹹豐十年(1860)十壹月,英法聯軍焚毀,文錦閣承德避暑山莊乾隆三十九歲。
(1774)乾隆四十九年。
(1785)現存國家圖書館文宗閣鎮江金山寺,入宮四十四年。
(1779)乾隆五十二年
(1787)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克鎮江,亭書全毀。揚州天寧寺的宮殿修建了四十五年。
(1780)乾隆五十二年
(1787)鹹豐四年(1854),太平軍攻克揚州,亭子全滅。杭州聖音寺的宮殿建了四十七年。
(1782)乾隆五十二年
四月依舊。現藏於浙江省圖書館。現存於國家圖書館的《文錦閣四庫全書》是七部四庫全書中的第四部,成書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原藏於承德避暑山莊。文錦閣《四庫全書》進入西藏國家圖書館後,壹直受到人們的特別關註,與《敦煌遺書》、《趙藏》、《永樂大典》並稱國家圖書館善本、四大藏。
文錦閣四庫全書36304卷,6144封,陳列在128個書架上。是七部《四庫全書》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壹部,至今仍是原架、原涵、原書三位壹體,乾隆禦筆書寫的《五代史八韻》鐫刻在該部第32、33架的側板上。信封的中心板、絲帶、銅環都是當年的。翻開書,妳會發現“金文館寶”的印章,“紀雲偵察”的黃色信箋,雪白的紙張,館內規整的楷書,令人嘆為觀止。
文錦閣的《四庫全書》具有獨特的歷史文獻價值。
第壹,從七部《四庫全書》的成書時間來看,文錦閣是北方四館中的最後壹部,而第壹部文淵閣《四庫全書》的成書也已經過去了三年,因此有必要對已經發現的錯誤和疏漏進行壹些修正。
其次,《金文亭》是檔案中明確記載為乾隆親校,並由紀昀親自授課的手稿。幾乎每卷都有校對記錄,其編校質量優於包括《文遠館》在內的其他書籍。
第三,就僅存的三冊半《四庫全書》而言,金文館保存最為完整,其他三館均以金文館為補充。經學者考證記載,文錦閣《四庫全書》與文錦閣《永樂大典》在卷本、寫法、佚本、序跋、附錄、提要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文錦閣《四庫全書》中保存的壹些文獻資料,在中國已經被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