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彜族(二)

彜族(二)

(壹)關於彜族的歷史:

 民族並不是壹開始就有的,比如漢族,是在先秦華夏族的基礎上融合多個民族以後,在漢代的時候成形的。彜族生活在西南山區,地形閉塞,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漢族少多了,相信她是壹個血脈相對單純的民族。能夠在4500年裏壹脈相傳,生存至今,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壹。

(二)關於彜族的族源:

到目前為止,彜族的族源以‘土著說’、‘羌氐說’、‘東夷部落遷移說’為主。彜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時代(約公元前2570~2550年,參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漢族文獻:《路史》卷二註引《通歷》:“地皇以三十日為月,十壹月為冬至”。學者易謀遠《彜族古宇宙論與歷法研究》引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所編《賒豆榷濮、敘祖白》雲:“彜族相傳年、月、日、時‘編出來’的時間始於‘地皇’時:壹年十二月,壹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時,壹夜十二時。白天與黑夜,從此對半分。這些分好後,又分春與夏,再分秋與冬。壹年為四季,四季都分明。日子長與短,年月與節令,都出地皇時。”可見,彜族傳說指名道姓地提到了漢族傳說中的“地皇”,且漢族文獻與彜族傳說異口同聲地說“地皇以三十日為壹月”,這無論如何不能以“巧合”來解釋,只能解釋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實的,地皇時代彜族的雛形已經有了。那麽根據《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彜族存在於4500年前。

(三)土著說:分雲南土著說和西南土著說:

雲南土著說的觀點論據來源於元謀人的發現(元謀人發現於1965年5月,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當時定名為“元謀直立人”。隨元謀人出土的石器***七件,人工痕跡清楚.經考古學家斷定,石器是元謀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謀人化石地層中還發現大量炭屑,後來還發現了兩小塊燒骨。考古學家研究,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遺跡。中國地質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萬年至60萬年。

現在,元謀的考古發掘又有新的重大突破。在這個縣的蝴蝶梁子和豹子洞中發現了猿人牙齒160多顆。經測定,其中“東方人”的牙齒已埋藏了250萬年,使我國人類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80萬年!

中國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包括屬於同壹個體的左、右上內側門齒各壹枚。其形態特征與北京人的門齒相似,但也有壹些差別。關於元謀人化石的地質時代和絕對年代,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壹種意見認為屬早更新世晚期,據古地磁測定的年代(見考古年代學),在距今170萬年左右;另壹種意見認為,在中更新世,因為古地磁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距今60萬~50萬年或更晚。1973年冬發掘元謀人地點時,還發現3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原料是石英巖。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壹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壹些)。它又分西南土著說和雲南土著說兩種。西南土著說認為,彜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祖國的西南,經過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成為現今的彜族。這種主張的依據,除了漢文文獻資料外,更多的是古彜文文獻資料和神話傳說等。雲南土著說認為,雲南是彜族的起源地。

擴展資料僅作參考(觀音洞遺址位於貴州省黔西縣沙井鄉井山村,為舊石器時代遺址,時代約從距今20萬年到4萬年,是中國古人類發祥地之壹。人們常說北有‘周口店’、南有‘觀音洞’。)

 (四)羌氐說的觀點較為普遍:

羌氐說來由(在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境內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人類活動痕跡。7月12日,《自然》在線發表的這壹突破性發現將中國的人類史向前推進了約40萬年。

這項研究由來自國內外11家單位的11名學者***同參與。文章報告位於黃土高原南部、秦嶺北麓的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上陳村壹帶新發現了壹個早更新世的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其所處時代距今126萬年到212萬年。上陳舊石器遺址擁有連續性較好的人工制品文化層序列。研究人員在遺址黃土—古土壤序列的17個原生層位(S15-L28)中發現了96件石器。

羌族是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體,它們最早在甘肅青海之交的黃河上遊及渭水上遊壹帶繁衍生息(當時區域界限沒有今天精準)。後來它們向四方遷徙,與周圍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漸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壹支向東遷首先進入文明社會,形成炎帝族和黃帝族;壹支向西南遷移,後來形成了吐蕃、蘇毗、羊同及域外諸羌;還有壹支則仍留居發祥地——甘青高原,由於自然條件艱苦,這壹支發展緩慢,從而形成諸羌。氐族是以繁殖培育新羊種而得名的古老民族。它先在今河北北部的太行山麓同早已分布於此的戎、北狄、東夷、東胡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氐族族群,又向西南遷徙至甘南地區,與羌族雜居,互相融合,到漢魏時期形成了氐族。

1、羌氐歷史發展:

由於氐族與漢族長期雜居,深受漢文化的影響,過著農耕定居的生活,經濟較為發達,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少數民族要高。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氐族加入了“五胡亂華”的行列,先後建立了前秦、仇池、後涼等國。到唐代,氐族幾乎都融人漢族。屬於氐人系統的人、白人則向西南遷人川西、滇北、滇中。因此,氐羌族是壹群人數眾多,遷徙分布範圍廣,影響深遠的古老民族,是構成中華民族的重要骨幹。氐羌族源遠流長,列國分支和氐族繁多復雜,延續時間久遠,要對氐羌族源流、分支、列國、諸姓氐的分布和遷徙作壹縱向梳理,這絕非易事。何先生以數十年之積累,數十萬裏之調查訪求,在艱苦的條件下撰成《氐羌源流史》,第壹次全面系統論述了氐羌族的源流、遷徙、分布、流變等過程,填補了該領域研究的空白。

2、羌氐相關資料:

有關氐羌族史,歷朝留下的史料十分稀少,且分散零碎,難以搜尋。時至今日,關於氐羌族的論著僅限於氐、羌、藏、彜及西南各民族的專史,如馬長壽的《氐與羌》,任乃強的《羌族源流初探》,李紹明、冉光榮、周錫銀的《羌族史》,方國瑜的《彜族史》,楊銘的《氐族史》等,這些專著無疑都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何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幾十年如壹日,遍搜有關氐羌民族史的資料,正如,前言中所言,“不論零篇殘簡、寸楮半牘,凡涉及歷史學、地理學、民族學、古文字學、考古學、民俗學、地名學、天文學、動植物學及古農史等方面資料,都加以搜集、推敲、精選”。又在博采眾家之長的基礎上,以近50萬字的篇幅向我們展現了氐羌族及其後裔遷徙、演變的歷史畫卷。)普遍認為在六七千年以前居住在我國西北青海地區的古羌氐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壹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與當地土著部落融合,後來形成了西昌地區的邛蕃和雲南地區的滇蕃等便是彜族的先民。

(五)東夷部落遷徙說:

“東夷部落遷徙說”學者們也在不斷探尋論證,關鍵之處在‘東夷’天文歷法等同‘西南夷’天文歷法等非常有相似之處,“三星堆”等出土文物並是壹個例證。另外東夷部落位於今天的河北、山東等壹帶(北京人距今約71萬年至23萬年,山頂洞人距今約18000年(由以往的距今約壹萬八千年改為距今約三萬年。測定結果表明,山頂洞文化年代應介於距今2.7萬年左右至3.4萬年左右之間,中學歷史教科書取了壹個中間數。)。

北京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人類第壹次取得了支配壹種自然力的能力。

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

1999年在河北蔚縣上新世地層中找到了壹件距今300萬年的石器,這遠遠超過了非洲發現的不超出260萬年的界限,並認為這是對人類非洲起源論的壹次挑戰。

在安徽省東至縣華龍洞古人類遺址發掘出的頭骨化石被證實屬於直立人,這壹成果可能代表著發現安徽乃至長江中下遊流域最古老的人類——東至人。

這壹頭骨化石出土於今年10月11日,目前尚包裹在膠結中,已經暴露出來的包括幾乎完整的眼眶部分、大部分額骨和部分面骨。專家介紹,尚未清理的膠結內部有可能還有頭骨其余部分,根據對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形態的初步觀察並結合對動物群組成的分析,確定屬於直立人。

直立人俗稱猿人,生活階段是從200多萬年前到20萬年前,屬於地質年代的更新世,主要分布在中更新世。更新世是指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期,地球歷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