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
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壹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壹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壹書。
《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百科知識,得以納入壹個清晰知識體系。
擴展資料:
英國的馬禮遜(1782~1834年)翻譯的第壹本中國傳統經典就是《三字經》。1812年,他出版《中國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經》和《大學》。修訂後,1917年又在倫敦再版。
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他主辦的《中國叢報》上刊載《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
在法國,猶太籍漢學家儒蓮(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擔任法蘭西研究院圖書館副館長後翻譯出《孟子》、《三字經》、《西廂記》、《白蛇傳》、《老子道德經》、《天工開物》等中國典籍。
1989年,新加坡出版潘世茲翻譯的英文本《三字經》,被推薦參加“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並成為新加坡的教科書。
1990年,《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組織選編入《兒童道德叢書》,向世界各地兒童推介學習,成為壹本世界著名的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