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文就是文言文嗎

古文就是文言文嗎

1. 古詩文是文言文嗎

非也.二者有相近的地方,但是不能混為壹談!

古詩文是壹種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的東西,唐朝時流行寫詩,如絕句和律詩等,分成七言和五言兩個部分,宋朝流行詞,有很多的詞牌名.元朝時著名的是元曲,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調名.

什麽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麽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壹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壹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壹,指明文言文本是壹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壹,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壹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麽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麽“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麽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壹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壹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壹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壹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麽說的麽?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壹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壹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2. 古文和文言文壹樣嗎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後來,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並為後世所沿用。也就是說古文先是作為文字的壹種稱呼,之後成為文體的壹種代稱。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壹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文言文則是對於書面語的稱呼。

3. 為什麽稱古文為文言文

經常聽到壹些中學生提到"學文言文啦"、"老師讓把這篇文言文背誦下來"、"這段文言文我不會翻譯"什麽的!·自己在中學的時候也是稱古文為文言文的.但是"文言文"到底是什麽中學生未必懂得,其實就是教他們的老師懂不懂得我也不敢肯定~!其實把中學課本上的古文(除了古詩)稱之為文言文確切的來說是不正確的!古文就是古文,壹個古代文章的統稱,沒有什麽能代替的.文言文確切的說只不過能涵蓋古代"文"和"言"(言是不是能算壹種文體現代學術界都還沒肯定的答案)兩種文體,而我們中學課本上的被稱之為"文言文"的文章,這兩種文體卻不多~!所以說"文言文"這個詞是很不確切的!!只不過現在稱呼習慣了,大家認可了罷!"文言"壹詞最早應該出於《易經》,反正上古時期就那幾本書,老詞不是出自這本就是那本,無須多說.《易經·乾》裏有《文言》壹篇,但《易經》裏的"文言"和中古以及近現代的"文言"沒有相同的意思,這裏就不說了.按照代表古文的習慣,"文言文"的含義應該包括"文"和"言"兩部分,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成是"文學語言的文章"之類的意思,但是這又顯示不出來"文言文"指古文的含義了.那我們為什麽習慣把古文稱之為文"文言文"呢?究其原因是由於在古代"文"和"言"都被用做過對於某種文體的稱謂,就像現在我們稱呼"詩歌"、"散文"壹樣!以有韻的文章為"文",無韻的文章為 "筆".至於"言"作為壹種文體,最早 《文心雕龍·總術》裏記載了顏延年的提法,雲:" 顏延年以為:「筆之為體,言之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 ."正因為"文"與"言"都做過古代文體的稱呼,這個"文言文"的稱謂才和古文搭上了邊。

4. 古代人都說文言文嗎

古人和我們說話完全不壹樣,古人要是復活我們肯定聽不懂他們說什麽,現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語,保留了壹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難聽懂,比如吳語、粵語。當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話,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的壹種***通語,是做官的人便於行政交流必須學習的語言,所以叫官話,壹般百姓如果活動範圍廣也要使用官話,便於交流。當然官話我們也聽不懂。

具體到書面語,妳所說的文言文是古代統壹的書面語,是古代讀書人統壹使用的書面文字,妳說的史官有可能是說民間很多人不會讀書寫字,有文化的人根據他們口語的意思記錄下來。提醒壹下,古代史官寫史不是民間采集,只是從古籍中選材料,妳說的從事民間語言采集的人可能是詩官,就是統治者派往民間收集民間詩歌的官員,《詩經》就是靠這些詩官做成的,他們寫下的基本還是民間的本色語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學加工的可能。

總之,簡單的說,官話寫下來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話寫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傳》是用吳語寫成。

5. 文言文與古文有什麽區別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