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對古書的篡改反映了清政府實行的什麽?

對古書的篡改反映了清政府實行的什麽?

對古書的篡改反映了清政府實行的文化專制政策。

清朝對古書的篡改主要是在編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

清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毀了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壹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除了焚毀書籍,大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明代檔案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歷、泰昌朝的官方文書。其余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毀了。除了銷毀書籍和檔案外,大清還系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四庫全書》的編修可以說是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不僅不利於大清的文獻被禁毀,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多部,總***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禁毀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壹樣多。“初下詔時,切齒於明季野史。其後,四庫館議,維宋人言遼金元,明人言元,其議論偏謬尤甚者,壹切擬毀,……隆慶以後,至於晚明,將相獻臣所著,靡有孑遺矣”。明清之際,黃道周、張煌言、袁繼鹹、錢肅樂、顧炎武、黃宗羲、孫奇逢諸人的著作,均於例禁。後來稍稍放寬,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違礙字句,無庸銷毀”。但對錢謙益、呂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錫侯、尹嘉銓諸人的作品,查禁特別嚴厲。乾隆時被銷毀的書籍“將近三千余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吳晗說過“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文字獄如此之徹底,壹篇吳三桂的“反滿檄文”,壹本《揚州十日記》,壹本《嘉定屠城記略》,竟在中華本土湮滅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後才從日本找出來!

《四庫全書》所收古籍許多經過篡改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四庫全書》的編纂者對於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壓迫和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盡量摒棄和抽毀,對於不能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如嶽飛《滿江紅》名句“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全書》館臣把它改為“壯誌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北方孔子家鄉被金人占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雕零”。陳亮的《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詞雲:“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壹個半個恥臣戎。”“恥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還有更荒謬的,辛棄疾的《永遇樂·千古江山》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用小名稱呼帝王,做慣了奴才的《四庫全書》館臣覺得別扭而加以改動。

再如宋代《契丹官儀》記載遼國見聞:“胡人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胡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胡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四庫本則篡改為:“契丹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異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國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改掉“胡服”“胡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