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寒露時節該如何保養

寒露時節該如何保養

  寒露時節護肺保陰才養生

 寒露時節,萬物隨著寒氣的增長,逐漸蕭條衰落。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也逐漸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盛。在養生方面,我們要使體內的生理活動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陰陽平衡。根據四時養生中強調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寒露時節必須註意保養體內的陰氣。

  秋與肺相應

 金秋之時,燥氣當令,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陰,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幹、鼻燥、皮膚幹燥等壹系列的秋燥癥狀。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具體地說,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補脾胃,又養肺潤腸,防治咽幹口燥等癥。

  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

 由於天氣漸冷,日照減少,秋風蕭瑟急勁,往往使人情緒不太穩定,心情燥動,容易產生悲愁憂傷之感。看到草枯葉落、花木雕零,壹些人心中常有蕭條、淒涼、垂暮之感。悲憂最易傷肺,故宋代養生學家陳直說:“秋時淒風慘雨,老有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神,則忘其秋思。”如若過度興奮激動,使陽氣浮動,很可能引發疾病。因此,壹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可以平素的興趣愛好為基礎,盡情玩樂寧誌、陶冶情操、穩定情緒、提高機體的防燥能力和免疫能力。

 過了寒露,天氣由涼轉寒,入夜後更是寒氣襲人。常言道:“寒露腳不露。“這就是告誡人們應註意天氣變化,特別要註重保暖,及時增減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腳,以防“寒從足生”。兩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又因為腳部的脂肪層較薄,特別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專家提醒,腳部受涼,特別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導致人抵抗力下降。呼吸道對冷空氣刺激極為敏感,驟然降溫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就會乘虛而入。輕則引起外感咳嗽,重則可使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發作。

 寒露過後,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衣服鞋襪外,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洗腳的習慣。用熱水泡腳既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還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緩解或消除壹天的疲勞。

 常言道:“禦寒鍛煉自秋始。”寒露時節,為了抵禦更加寒冷的冬天的到來,適應嚴寒。應該註意進行耐寒鍛煉,不斷提高自身的抗寒能力。

  壹、養肺先要寧心神

 養肺首先要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的萬物蕭條。

 通俗地說,心平氣和是養肺的最好方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緒變化表現最顯現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穩不僅增加肺的負擔,同時也會使身體裏的氣外泄,這與“秋收”恰恰相反。因此,秋天的精神調養很重要。

  二、起居有度適秋涼

 秋季天高氣爽,應早臥早起,這樣有益於“秋收”。進入深秋以後,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壹地區也會出現“壹天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情況。

 因而著衣要隨天氣變化而增減,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睡覺要護住胸背,因為五臟的腧穴都匯集於背部,如果邪風侵入,容易中風。

  三、秋補宜滋陰潤燥

 中國民間自古就有“貼秋膘”的習俗,每至立秋,家家戶戶就開始“食肉進補”。對此,在飲食調養方面,要按照《內經》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以防秋燥傷陰。

 可食用銀耳、甘蔗、燕窩、阿膠、梨、芝麻、藕、菠菜、烏骨雞、豬肺、豆漿、鴨蛋、蜂蜜等。若是脾胃功能低下,時常脘腹脹滿、大便泄瀉,最好不要吃上述食品和藥膳,因為它們性偏涼,應先調理脾胃功能,在脾胃功能恢復後,再少吃壹點滋陰食品和藥膳。

 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但註意不能超量運動,且盡量減少劇烈運動,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

  四、飲食應少辛增酸

 秋季飲食還要註意“少辛增酸”。也就是說,要少吃辛辣的食物,以防肺火太盛。中醫認為,肺火太盛會損傷肝的功能。因此除“少辛”之外,在秋天還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盛肺火的侵入。

 根據中醫營養學的這壹原則,在秋天壹定要少吃辛味的蔥、姜、蒜、韭、椒等辛辣食物,而要多吃壹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酸味的水果有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檸檬、山楂等。總之,秋天要適當多吃酸的食物,從而達到養肺同時養肝的目的。

 目前南方不少地區仍然是濕熱天氣,導致人體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如果吃些性溫的食物,尤其是粳米或糯米,對健脾胃、補中氣均有極好的功效。藥典古籍,如《本草經疏》、《隨息居飲食譜》及《金匱要略》等,均對此論有記載,並且對其功效贊譽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