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啟蒙讀本201——244

文言文啟蒙讀本201——244

201、張五悔獵

休寧縣的村民張五,以打獵為生,家庭經濟大致過得去.有壹天,他追逐壹只母麂.母麂帶著兩只小麂逃跑,不能跑得太快,於是便被張五追到了.母麂認為逃不過了,看見田下有疏松的泥土,它便引導小麂進入土堆,用土掩蓋著小麂,而後自投羅網.張五的母親,遠遠看見這種情景,奔跑來羅網附近,將實況告訴張五.張五將網割破,放走母麂,使那兩只小麂也能活命.張氏母子後悔從前的作為,將所有捕獸器具全部放火焚燒,從此不再打獵.

202、疑鬼

姓毛的是越國人.當時他冒著雨在晚上趕路,左顧右盼(成語)的,心中非常害怕.忽然壹個人從後面趕上來,說沒有帶雨具,請求與他同行.毛氏沒有辦法,勉強答應了他.兩個人沈默了很久.毛氏懷疑這個人是鬼.到橋上時,便將他擠了下去,隨後(毛氏)瘋狂地跑了.沒過多久,天微微亮,壹個賣餅子的店鋪開門了,(毛氏)便去投這家店.老板問他這是怎麽了,他說遇到了鬼.沒過多久,又有個人來到這家店,渾身濕透了,自言自語地說被鬼推到了河裏.兩人相互看著,啞然失笑.

203、約取而實得

葉奕繩曾說自己勉強記憶的方法:我天資遲鈍,每次讀書,遇到喜愛的章節就記錄下來,記錄完畢後朗誦數次,並將它貼在墻壁上,這樣每天都會有十來段,最少也六七段.合上書後,可以在觀墻壁上所摘錄的文章,每天看三五次已成為習慣,努力達到精讀熟記,壹個字也不漏.如果墻壁被貼滿,就取下第壹天所粘上的那篇文字,將它收進竹箱中.再將新摘錄的文字,貼在此處.這樣隨著收舊文立即補新文,每天如此.壹年內,竟然大約有了三千段.多年以後,盛這些摘抄的竹箱都漸漸被填滿.每次見這些雜亂的摘抄,只會得到這些文章的壹點點印象而已.時間常了,便壹無所獲.讀書壹意貪多,不如學得精要些來得實在且有收獲.

204、老馬識途

春秋時,管仲和隰朋有壹次隨齊桓公遠征孤竹國,凱旋歸國時,夜晚行軍竟然迷路,不能前進.管仲說:”老馬識途.”於是放開老戰馬,讓它自由往前走,全軍跟在它的後面,不久果然找到回齊國的大道.在行經山區時,軍中已沒有多余的儲水.隰朋說:”螞蟻冬天時在山南築窩,夏天在山北營巢,在蟻窩壹寸遠的地方向下挖掘,就可掘出水源.”命人掘地,果真湧出地泉.

205、不肖子的”三變”

這世上有壹種人叫不肖子,這種人有三種變化,第壹種變化是蝗蟲,他們會把祖上留下的莊園、田產、房屋、祖業全都賣光了來吃喝玩樂;第二種變化叫蠹蟲,他們會把家裏世代收藏的古籍善本變賣了來吃喝玩樂(譯者註:蠹蟲就是蛀食書籍的蛀蟲);第三種變化就是大蟲(就是老虎),他們會把身邊的仆人奴婢都典賣了來吃喝玩樂.這種不肖子弟,那壹代沒有啊,這都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祖先不教導他們學習讀書仁義裏說的道理啊.古人說的好:給子女留下滿箱的黃金,不如教他們學會壹部經典來得好.這話再對不過了.

206、劉備托孤

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劉備)在永安病情加重,(於是)把諸葛亮召到成都,把後事囑托給他,(劉備)對諸葛亮說:”妳的才能要十倍於曹呸,必能安定國家,最終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話妳就自己稱帝吧.”諸葛亮哭著說到:”我壹定就我所能,精忠衛國,死而後已!”先主又傳詔,命令後主對待丞相就如對待父親.

207、王粲默記

王粲跟人壹起走,閱讀路邊的碑文.別人問他說:”妳能夠背誦出來嗎?”王粲說:”能.”於是大家讓他背對著碑文背誦,壹字不差.看人下圍棋,棋局亂了,王粲替他們恢復原來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頭巾蓋住棋局,讓他用另壹副棋擺棋局.用來互相比較,壹道也沒錯.他的記憶力就是這樣的好.

208、掛牛頭賣馬肉

齊景公喜歡婦人作男人的打扮,全國人都照這樣打扮.景公下令禁止,凡這麽穿戴的人就要撕裂她的衣服,扯斷她的衣帶. 然而人們照樣這麽作.晏子說:妳叫宮裏的人作這種打扮,而禁止外面的人這樣作就等於掛著牛頭讓人買馬肉,應該也禁止宮內人人這樣打扮.於是沒超過壹個月,全國就再也沒有這種打扮的人了.

209、宋太祖怕史官

宋太祖經常在皇宮的後園打鳥玩,壹次,有幾個臣子有稱有急事求見,宋太祖於是就召見了.但是召見之後,他們上奏的都是寫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很不高興,問為什麽.壹個臣子回答說:”臣以為這些事情比打鳥更緊急.”宋太祖更加生氣了,順手抄起邊上擺的斧子,用斧子柄打那個人的嘴,打掉了兩顆牙齒,那個人慢慢彎下腰,把牙齒撿起來,放在懷裏,太祖罵他說:”妳揣個牙齒,怎麽還想保留證據告我還是怎麽著?!”那個臣子回答說:”臣是不會去樁告陛下的,但是負責記載歷史的官員,會把這件事情寫進史書.”宋太祖轉而明白.高興起來,賜那個大臣壹些黃金壹帛安慰他

210、和氏璧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壹個石匠叫卞和.有壹天,他在荊山采石.意外的發現了壹塊石頭.雖然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堅信在石頭裏面壹定有好玉. 他把玉獻給楚國當時的國王,楚厲王.厲王派人去檢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來說,那只是壹塊普通的石頭,裏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厲王覺得自己被欺騙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腳. 厲王之後,他的兒子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玉.可是大家仍然堅持認為那是壹塊普通的石頭.於是,卞和又因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腳. 武王去世後,他的兒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獻寶玉.但是因為他失去了雙腳,無法行走,於是他只能懷抱玉石坐在路邊大哭.文王聽說了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來.文王命人把那塊石頭剖開,裏面果然又壹塊寶玉. 最令人驚奇的是這塊玉從側面看是綠色的,從正面看是白色的.因為是卞和所獻,所以這塊玉就被成為和氏璧. 後來這塊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璽,代代相傳,成為大中國統治者無上權力的象征.

211、秦西巴縱麑

魯國孟孫氏打獵得到壹只幼鹿,派秦西巴帶回去烹了它.母鹿跟著秦西巴叫喚.秦西巴不忍心,放開小鹿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回來後,問鹿在哪裏.秦西巴回答說:”小鹿的媽媽跟在後面哀啼,我實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很生氣,把秦西巴趕走了.過了壹年,又把他召回來,讓他擔任兒子的老師.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對您有罪,現在卻讓他擔任您兒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麽?”孟孫氏說:”他對壹只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人呢?”

212、浙東愚婦

浙東有個婦人,養育著壹個兒子,她的丈夫賭博成性,家裏的財物全輸盡了,(十分貧窮)只剩有墻壁直立著。婦人勸告丈夫說:“家裏沒有現存的糧食憑什麽活下去,希望(妳)改邪歸正。”丈夫發怒,對婦人拳打腳踢。(婦人)苦苦央求鄰居,沒有人能阻止她的丈夫。壹天,婦人帶著兒子出去,(把兒子)推落在河中,淹死了。事情被發覺,婦人被關押起來。官吏問:“妳為什麽淹死兒子?”婦人回答說:“丈夫狠毒,我沒有辦法報復他,想讓他斷絕後代,所以萌生了這個想法。”官吏問:“為什麽不向官府訴訟。”婦人說:“我不知道。”官吏說:“道理本來在妳(那裏),現在妳反倒理屈了,何必像這樣自尋苦惱呢!”

213、季劄重諾

季劄,春秋時期吳國人,是吳國國君的小兒子.他博學多才,品行高尚,甚至是自己在心裏許下的諾言,也要竭盡全力去做. 壹次,季劄遵照國君的旨意出使各諸侯國.他中途經過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熱情款待.兩人意氣相投,談古論今,十分投機.幾天後,季劄要離開徐國繼續趕路,徐國國君設宴為季劄送行.宴席上不但有美酒佳肴,還有優雅動聽的音樂,這壹切令季劄十分陶醉.酒喝到興處,季劄起身,抽出佩劍,壹邊唱歌壹邊舞劍,以助酒興,表示對徐國國君盛情款待的感謝.這把佩劍不是壹般的劍,劍鞘精美大方,上面雕刻著蛟龍戲珠的圖案,鑲嵌著上等寶石,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精致.劍鋒犀利,是用上好的鋼制成的,看起來寒光閃閃,令人不寒而粟,揮舞起來更是銀光萬道,威力無窮.徐國國君禁不住連聲稱贊:”好劍!好劍!” 季劄看得出徐國國君非常喜歡這把寶劍,便想將這把劍送給徐國國君作紀念.可是,這是出使前父王賜給他的,是他作為吳國使節的壹個信物,他到各諸侯國去必須帶著它,才能被接待.現在自己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怎麽能把劍送給別人呢? 徐國國君心裏明白季劄的難處,盡管十分喜歡這把寶劍,卻始終沒有說出,以免讓季劄為難. 臨分手時,徐國國君又送給季劄許多禮物作為紀念,季劄對徐國國君的體諒非常感激,於是在心裏許下諾言:等我出使列國歸來,壹定要將這把寶劍送給徐國國君. 幾個月後,季劄完成使命,踏上歸途.壹到徐國,他顧不得旅途的勞累,直接去找徐國國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徐國國君不久前暴病身亡. 季劄懷著沈痛的心情來徐國國君的墓前,三行大禮之後,對著國君的墓說:”徐君,我來晚了,我知道妳喜歡這把寶劍,現在我的任務完成了,可以將這把劍送給妳了便摘下佩劍,雙手敬到墓前,然後鄭重地把劍掛到了墓前的松樹上.

214、拔苗助長

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壹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裏,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裏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壹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215、於令儀

於令儀晚上在家裏捉到了壹個小偷,原來這個小偷就是鄰居的孩子,於令儀對他說:‘妳是因為貧窮所逼,才做小偷啊!我現在給妳十千錢做為資本,幫助妳謀生,以後千萬別再做壞事了啊!’這個小偷拿了錢正要離去,於令儀又叫他回來說:‘妳是個窮人,在深夜背著許多錢回家,恐怕會被巡邏的人盤問,幹脆妳就留在我家,等天亮之後再回去吧!’這件事情,於令儀終其壹生,都從未跟別人說過.後來他的子孫,都相繼的考中進士;別人都稱他是憐憫、勸導、感化惡人而得到的果報啊!

216、王安石戲作謎語

王安石正想著壹個謎語 ,所以王吉甫壹落座,王安石壹句寒暄話沒說,便隨口道來 :”畫時圓 ,寫時方 ,冬時短,夏時長.請打壹字.” 王吉甫聽後,略加思索,已知謎底,但並沒說出來,而是也戲作壹謎 :”東海有條魚,無頭又無尾,更除脊梁骨,便是妳的謎 .”王安石壹聽,此謎不僅回答了他的謎,且所作謎語更高他壹籌,便連連叫好.

217、王羲之書六角扇

他又曾經在蕺山看見壹個老婦人,拿著壹把六角扇在叫買.王羲之就在老婦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寫了五個字.老婦人開始有些不高興,王羲之於是對老婦人說:”只要說是王右軍書寫的,就可以賣得壹百錢了.”老婦人照此壹說,許多人都爭著來買這把扇子.又壹天,老婦人又拿著壹把扇子來,王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的書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這樣啊

218、葉延珪與《海錄》

我年輕時非常喜歡學習,四十多年,不曾放開書卷,拿著它吃東西嘴 裏覺得香甜,疲倦時用它當枕頭.士大夫家有與眾不同的書,借來的沒 有不讀的,讀的沒有讀完全篇不會終止.常常怨恨沒有錢財,不能全部抄寫.在那麽多書裏,分出幾十大冊,選擇其中有用的親手抄下來, 取名為《海錄》.

219、鐘弱翁好為人書

鐘弱翁(就是鐘離權,字弱翁,奸臣)每到壹地方,都喜歡貶低那裏榜額上的字畫,總是要把那些字畫消除掉,(想壹些新的東西,自己擬名為他們重新書寫),但是寫的實在不夠(好?工整?),人們都飽受其害. 他曾經路過廬陵的壹個山中寺廟,那有壹個很壯麗的高高閣樓.(鐘弱翁和下人就壹起過去站在下面),看塔的榜文,榜文上寫著"定惠之閣",而旁邊的題字人的名字看不清楚. 弱翁就肆意的說榜文的缺點,還叫壹個寺僧拿來梯子取下榜文來看,可他擦拭後靠近仔細壹看,卻發現是魯國顏真卿書寫的,弱翁就說:"像這樣的字畫,怎麽能不刻壹個石碑?"就命令為字刻石碑,他手下的服侍的人把這當做壹個笑柄

220、蒲松齡寫《聊齋》

蒲松齡字留仙,他有壹本<聊齋誌異>流傳於世.最初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每天臨近早上時,帶壹個大壺,裏面有濃茶,準備壹包香煙放在行人道的旁邊,下面鋪著席子,他坐在上面,香煙和大壺都放在身邊.他看到有人走過,壹定竭力拉住跟他談話,搜集奇奇怪怪的故事隨便他曉得什麽渴了就讓他喝茶,有時用煙來獻給他,必須讓他講完才行.偶然聽說壹件奇怪的事,先去聽完這見事,最後把它加工壹下.就這樣經過了二十多個年,終於完成了這本書.

221、張之萬之馬

張尚書張之萬,養了壹匹紅馬,非常神勇,曾經日行千裏,卻沒有氣喘籲籲.有壹個軍人看見非常喜愛,派人來買,張之萬不答應.那人壹定要買,張之萬無奈,於是讓那人牽了去.沒過幾天,馬被送了回來,張之萬很奇怪,詢問緣故,那人說:”剛剛騎上去,就被馬掀了下來.連連換了幾個人,都被掀了下來.這匹馬是劣馬,於是退回來.”張之萬求之不得,於是退回了錢收回了馬.等到張之萬乘馬時,非常溫馴,和以前壹樣.原來是這匹馬希望跟隨主人.

222、糧車伏兵

唐肅宗時,匈奴大肆進攻,北方不得安寧.皇上派大軍自漠北南下,準備南北夾攻,壹舉擊破突厥,以安定北邊.然而因運糧車被劫,以至士兵餓死.皇上急命大總管裴行儉出兵增援.裴行儉說,匈奴人多,我們只可智取.因此命人準備三百輛假糧車,每車埋伏五名壯士,每人都拿著長刀、弓箭,糧車四周只派些羸弱的士兵隨車隊護糧,而精銳的主力部隊卻埋伏在後.突厥兵果然前來劫糧,羸兵故意丟下糧車四處逃逸,突厥兵把糧車駕到水草邊,解下馬鞍,放馬吃草,正要搬運車上糧食時,埋伏的壯士忽然由車中跳出,攻擊突厥兵.突厥兵退敗時,又被伏兵追擊而至,幾乎全軍覆沒.後此,突厥兵便不敢再搶劫糧車了.

223、農夫耕田

道路旁有壹大塊田,有個農民在田裏耕種,他喘幾口氣才揮壹下鋤頭.有個過路人見到農民就說:”妳這個農民啊太懶了!田地這麽大,妳喘幾口氣才刨壹下,就是到了年終也幹不完呀!”農民聽了,揚手招呼過路的人說:”我壹輩子種地,快要老死在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懂得怎樣種地,妳何不給我做個樣子教我耕種的方法呢?”過路人於是脫下外衣走到田裏,急急忙忙地,喘壹口氣連刨幾下,每鋤壹下都使出全身力氣.幹不到壹個時辰,他的力氣用盡,豆大的汗珠像下雨似的向下淌,壹口接壹口喘粗氣,連話也說不出來,並且倒在田裏.他慢慢地對農民說:”從今往後,我算知道種田的難處了!” 農夫說:”種田有什麽難的呢?不過對於妳這樣快速耕種的人來說,恐怕就顯得難些吧.妳喘壹口氣連刨幾鋤頭,這樣幹下去,幹活時間常常是很少的,而停下來休息的時間卻常常是很多的;我喘幾口氣刨壹鋤頭,幹活時間常常是很多的,而停下來休息的時間常常是很少的.用妳所常常多的來比我常常少的,再用妳所常常少的來比我常常多的,哪壹個快哪壹個慢呢?哪壹個輕松哪壹個疲勞呢?” 過路人心悅誠服地離開了這地方.

224、張齊賢明察

張齊賢,從右拾遺升為江南轉運使.壹天舉行家宴,壹個仆人偷了若幹件銀器藏在懷裏,齊賢在門簾後看見卻不過問.後來,齊賢晚年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沒有官官職俸祿.這個奴仆乘空閑時間跪在齊賢面前說:”我侍候您時間最長,比我後來的人都已經封官,您為什麽獨獨遺忘了我呢?”於是哭泣不停.齊賢同情地說:”我本來不想說,妳又會怨恨我.妳還記得在江南時,妳偷盜銀器的事嗎?我將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沒有靠告訴過別人,即使妳自己也不知道.我現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員,激勵賢良,斥退貪官汙吏,怎能推薦壹個小偷做官呢?看在妳侍候了我很長時間,現在給妳三十萬錢,妳離開我這兒,自己選擇壹個地方安家吧.因為我既然揭發這件過去的事,妳也必然有愧於我而無法再留下.”仆人十分震驚,哭著拜別而去.

225、黃仙裳濟友

泰州太守田雪龕為官清廉,黃仙裳與他打交道的時候,絕對不拿私事找他幫忙.後來田雪龕被罷了官,沒有錢回不了家.黃仙裳正要回家,身上有二十兩銀子.於是先到了田雪龕的住所,把身上所帶的錢的壹半給了他.後來黃仙裳對別人說:”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裏,由於我家裏非常需要錢,就不能把錢分給田雪龕了.”

226、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壹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麽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妳家的書,通讀壹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227、只許州官放火

宋朝田登擔任郡守,為人專制蠻橫,因避諱,不許百姓言”登”,因登和燈同音.於是點燈就成了”點火”.誰要是觸犯了他這個忌諱,觸犯的人都遭到鞭打.全州城裏的人都稱”燈”為”火”.壹年壹度的元宵佳節即將到來,官員在州城裏貼出告示,說:”本州照例放火三日”.當地的老百姓,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228、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即孟軻,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壹次對齊宣王說:”有壹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壹直在受凍挨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妳說該對這種朋友怎麽辦?” 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孟子又說:”有壹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妳說這該怎麽辦?”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最後,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妳說這又該怎麽辦?” 齊宣王環顧四周,把話故意扯到別處去了.

229、壹幅鼠畫

東安有壹個讀書人擅長做畫,作了壹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墻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次落下地.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壹天黎明時候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而有壹只貓蹲在畫的旁邊.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他的貓,結果沒有壹只不是這樣的.到這時候,才知道這幅鼠畫是畫得很逼真的,值得愛惜.

230、錢若賡斷案

明朝萬歷年間,錢若賡在臨江做太守,做了許多突出的政績.有壹個鄉人拿著鵝到市裏,把鵝寄在店中後到別處去了.回來後向店主索要鵝,店主人抵賴這件事,說:”這群鵝是我的鵝.”鄉人告到了郡裏.錢若賡命人取來店中的鵝,壹***四只,每只鵝各給壹張紙,筆墨和硯臺,分在四塊地方,命令它們招供.人們都很驚訝.錢若賡退堂用餐去了,叫人問鵝都招供了沒有?回答說:”沒有.”過了壹會兒錢若賡走下公堂看了看鵝群,說:”狀子已經招供了.”就指著壹只鵝說:” 這是鄉人的鵝.”是因為鄉人的鵝吃野草,糞便的顏色是清的;店主人的鵝吃谷子和米粟,糞便的顏色是黃的.店主人認罪.

231、十七字詩

有位民間詩人無名氏的作品曾廣泛流傳.壹年大旱,有位縣太爺不思興修水利,卻下鄉求雨,連求3天不下雨,這位詩人便寫道: 太爺來求雨, 三天又三宿; 昨夜打開窗, 月出. 縣太爺得知後大怒,馬上派人把詩人”請”進了大堂,冷笑道:”聽說妳善作十七字詩,好,我現在就罰妳當堂題寫壹首十七字詩,若寫得好,就放妳回家.”無名氏說:”好,請出題吧!”縣太爺叫張西坡,平時常把自己和宋代詩人蘇東坡相比,便說:”蘇東坡才高八鬥,號東坡,敝人素愛風雅,號西坡,就以‘西坡’兩字為題吧.”無名氏看了張西坡壹眼,應聲道: 古人號東坡, 今人號西坡.若將兩人較,差多.詩壹出口,眾人大笑.縣太爺聽了暴跳如雷,大聲斥道:”無禮狂生,竟敢當堂戲弄本官,快,重責十八大板.”眾衙役將無名氏按倒在地打了十八大板. 無名氏很抱屈,回家後又寫壹首詩: 作詩壹十七(即十七字), 挨板壹十八,若作萬言詩,打殺.縣太爺惱羞成怒,遂以誹謗罪將詩人充軍遼陽.

232、陳諫議教子

太尉陳堯咨是翰林學士的時候,他有壹匹惡馬,不能夠駕馭,踢咬傷了很多人了.壹天早上,他的父親陳諫議進入馬廄,發現這匹馬不見了,於是質問養馬的人,養馬的人說:”翰林學士把它賣給商人了.”陳諫議馬上對翰林說:”妳是貴臣,妳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止這匹馬,旅人又怎麽能養好它呢?妳這是把禍害移給別人啊.” 立刻命令把馬取回來,把錢退給買主,把那匹馬養到老死,不再出賣.這種淳樸敦厚而又深具長者風度的作風跟古人的那種古風有些類似。

233、楊修解謎

有人送給曹操壹杯奶酪,曹操吃了少許,在盒子的蓋板上題壹”合”字,拿給大家看,眾人都不知道是何意思.傳到楊修手中,楊修拿著就是壹口,邊吃邊說:”曹公叫我們壹人吃壹口,還遲疑幹什麽?”

234、郗鑒愛幼

西晉永嘉末年,天下大亂,有壹位名叫郗鑒的老人以儒雅著名當時.他住在鄉下,走投無路,饑寒交迫.鄉裏人因為仰慕他的名聲道德,輪流請他吃飯.郗公經常領著他哥哥的兒子郗邁和外甥周翼這兩個小孩同去,鄉裏人說:”我們都很困難,饑壹頓飽壹頓的,因為妳很賢明,所以大家才接濟妳,但怕不能同時供養孩子了.”以後,郗公就獨自去吃,每次把飯含在嘴裏,回家以後,吐出來再餵兩個小孩.孩子才得以活下來.

235、老叟“斥”牛

雍正初年,李家窪有壹姓董的佃戶,他的父親死了,留下壹頭牛,這牛又老又瘸,董某想把牛賣給宰牛的屠戶。牛逃到董某父親的墓前,僵硬地趴在地上,不管是用力拉,拽,還是用鞭子抽打,它都不想起來。村裏的人聽到這件事,陸續來到墓前觀看,忽然鄰居姓劉的老頭兒氣憤地來到墓前,用手杖擊打著牛說:“他的父親墮入河中,關妳什麽事兒啊?讓他的父親隨波漂流,成為魚鱉的食物,豈不是大好事嗎?而妳卻無故多事,把他的父親從水裏救出來,多活了十多年,致使他供奉贍養,死後還要為父親買棺安葬。而且留下壹座墳墓,年年都要祭掃,成為董氏子孫的無窮的累贅,妳的罪過太大了,妳馬上死掉,也是活該!”原來董某的父親曾不慎墜入河中,牛隨即和他壹起躍入河裏,他牽住牛腿得以脫險。董某開始不知此事,聽到後大感慚愧,邊打自己的臉邊說:“我真不是人啊!”急忙牽著牛回家,老牛幾個月後病死,董某哭著把牛埋葬了。

236、子罕弗受玉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壹塊玉石,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把它給雕琢玉器的工匠看過了,玉匠認為是壹塊寶玉,所以敢把它獻給妳.”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妳把玉石作為珍寶;如果把玉石給我,那麽兩人都失去了珍貴的東西,不如我們各人都固守自己的珍貴的東西.”

237、盧仁與鶴

盧仁養了兩只鶴,非常馴服.後來有壹只受傷死了,另壹只哀鳴不吃東西.盧仁盡力餵養它,它才進食.壹天早上,那只鶴在盧仁旁邊便繞邊叫.盧仁說:”妳要走的話,我不羈留妳.”那鶴於是振翅飛上雲際,徘徊好長時間才走了.盧仁年老體病又沒有子女,過了三年,回到鄉間養病,晚景淒涼……族人把它葬在盧仁的墓旁.

238、顧榮施灸

顧榮在洛陽的時候,壹次應邀赴宴,發現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 就把自己那壹份讓給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話顧榮,顧榮說:"哪有成天端著烤肉而不知肉味這種道理呢!"後來遇上戰亂過江避難,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壹個人在身邊護衛自己.便問他為什麽這樣,原來就是得到烤肉的那個人.

239、陶侃不傷農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遊覽,看到壹個人拿著壹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幹什麽?”那人說:”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壹把罷了.”陶侃大怒說:”妳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壹頓鞭子.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240、圯上老人

張良閑著無事,就到下邳的橋上去散步遊逛.有壹位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立腳的地方,故意把鞋拋到橋下,看著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取上來!”張良既驚訝又氣惱,想揍他;可是因見他年歲大了,強忍怒火,下了橋,給他把鞋取上來.老人說:”給我穿上!”張良心裏想,既然已經給他取了鞋,穿就穿吧,於是就跪著給他穿.那位老人伸出腳來,讓張良把鞋穿好,笑著走了.張良很驚詫,就用眼睛盯著他.他大約走出壹裏遠,又返了回來,說:”年輕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後的清晨,妳在這裏和我會面.”張良覺得很奇怪,就跪下說:”好吧.” 經過幾次考驗,這圯上老人終於送給張良壹部《太公兵法》,告訴他:”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就是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軍師了.並自我介紹說自己就是黃石公.

241、指鹿為馬

秦末,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壹個辦法,準備試壹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壹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壹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壹匹好馬.”秦二世壹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壹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壹只鹿,妳怎麽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壹匹千裏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麽會長角呢?”趙高壹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大臣們都被趙高的壹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麽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壹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壹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壹匹千裏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