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鼻孔簡介

古籍中的鼻孔簡介

鼻孔(nostril)為七竅之壹。指鼻前孔,是呼吸出入的通道口。禾髎所在。古人認為觀察鼻孔的出氣,可以測候膀胱水道是否通利。《黃帝內經靈樞·師傳》:“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nose)為五官之壹。又稱明堂。是隆起於面部正中的呼吸、嗅覺器官。鼻上端連於額部,名為頞,又名山根、下極、王宮。前面下端尖部高處,名為鼻準,又名準頭、面王、鼻尖。鼻準兩旁圓形隆起部分,名為鼻翼。鼻之下部有兩孔,名為鼻孔。頞以下至鼻準,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內有鼻毛,鼻孔深處稱為鼻隧。鼻為呼吸出入之門戶,為肺之竅。司嗅覺、助發音,為肺系之所屬。頭面為諸陽所聚,鼻居面中為陽中之陽,是清陽交會之處。鼻病多與肺臟有關,也與脾、膽等臟器有涉。鼻有“明堂”之稱,清陽之氣從鼻竅出入,故又屬“清竅”。《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

詳見百科詞條:鼻孔 [ 最後修訂於2019/1/30 11:23:26 ***371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