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夏商周到明清,可謂壹脈相承,為世所僅有。中華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長期保持輝煌。課本中這樣說:“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中華文化也經歷了衰微過程。”教材把中華文化的衰微歸結於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這種觀點有其合理性,高考學考那是必須記住的。但細想,為什麽中國長達幾千年領先於世界,怎麽突然就沒落了?難道真的是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下面這篇文章,或許能夠給妳從另壹個角度去思考中華文化近代衰微的原因。同學們學習始終要有自己的觀點,無論教材還是課外知識,留給妳自己判斷。
《另壹只眼看中國史:滿清與近代衰微原因另類探討》
---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士兵拿著生銹的大刀…軍隊象叫花子壹樣衣衫襤褸…很多人沒有衣服穿……這個帝國必將是野蠻、落後的
——馬戛爾尼:康乾盛世時期的英國特使
《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1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壹些生產組織經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制了壹百二十三幅插圖。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做十八卷。上卷記載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我國古代物理知識大部分分散體現在各種技術過程的書籍中,《天工開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此外,在《論氣》中,宋應星深刻闡述了發聲原因及波,他還指出太陽也在不斷變化,“以今日之日為昨日之日,刻舟求劍之義”(《談天》)。
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如在“五金”卷中,宋應星是世界上第壹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壹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壹。使中國在很長壹段時間裏成為世界上唯壹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制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特別是,宋應星註意從壹般現象中發現本質,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壹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學方面,他在《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註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我國古代科學家關於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壹步,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在物理學方面,新發現的佚著《論氣·氣聲》篇是論述聲學的傑出篇章。宋應星通過對各種音響的具體分析,研究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規律,並提出了聲是氣波的概念。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壹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技著作,其特點
是圖文並茂,註重實際,重視實踐。被歐洲學者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壹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壹直沿用到近代。
如:此書在世界上第壹次記載煉鋅方法;“物種發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弗·沃爾弗的“種源說”早壹百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比爾慈比斯雅的理論早兩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學變化的質量守恒規律等,也都比當時國外的科學先進許多。尤其“骨灰蘸秧根”、“種性隨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農業史上的重大突破。
····從《天工開物》的失蹤看滿清韃子的愚昧·····
···
民國初年,有壹個人去查《雲南通誌》發現裏面說冶煉銅礦的地方引用到壹本名叫《天工開物》的書,於是他想看到這本書的全貌,於是到北京的各個大圖書館去搜尋這本書,結果壹本都沒有找到,又去詢問各個藏書家,也沒有壹個人知道這本書。也就是說在經過滿清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之後,這本書已經徹底從中國消失,連知道這本書的人幾乎都沒有。
後來這個人偶然在壹個日本朋友家發現這本書的日文版,於是他到日本的圖書館去查,這壹查不要緊,發現這本書居然英國,俄國,德國,日本,法國都有翻譯本,而且法國的還有全譯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惟獨中國沒有這本書,是真正意義上的壹本都沒有,後來他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裏找到天工開物的明朝的最初的原刻本,而這個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可見明朝民間印刷工業的發達)。然後按照這個原刻本,天工開物這本書才在中國又廣為印行,重見天日。
看了這樣的事實,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我的感想只有壹個,就是憤怒。被大家嘲笑挖苦諷刺,說是專制無能腐敗的明朝,大科學家層出不窮,在明朝末年尚且能有宋應星這樣的科學家寫出這樣具有世界水平的書籍,裏面記載的大量的科技(這些科技是在明朝被廣泛應用的),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比如煤礦開采過程中如何排除毒瓦斯的技術,比如鋅礦冶煉技術,蠶種雜交技術,提花織布機等等,都是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尤其是鋅礦冶煉,在當時的世界是只有明朝的中國人才掌握的技術。所以這本書在明朝壹出版,外國人得到以後,就極為重視,大量翻譯發行。
而被某些人吹噓為盛世的清廷,不僅沒有壹個人能寫出壹部科技方面的著作,而且居然連保存這樣壹本明朝人寫的書,都做不到!以至於這本書居然在中國大地上消失了將近300年!!這究竟是誰的悲哀
可想而知,如果當時這本書沒有流傳到日本,沒有流傳到法國,英國,那麽這本書就從世界上徹底消失了,除了少數特別專家,幾乎沒有壹個人會知道明朝的中國曾經出版過這樣的壹本書,這本書裏記載了大量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科技和農業科技。
滿請的文字獄羅網真是可怕,不僅徹底消滅了大量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歷史方面的作者,而且居然連天工開物這樣的科技著作,都不能逃脫被消滅的厄運。滿清的文字羅網最可怕的地方是其消滅的徹底性,以至於大量的書籍可以讓我們現在的人認為根本不存在,這實在是讓人毛骨悚然的。
天工開物由於被及時到傳播到了國外(這裏面多半是為了逃避滿清魔爪的明朝遺民的功勞,當然也有在明朝的外國傳教士的功勞),所以幸運的被保存了下來!可是很容易就明白,明朝出版的更多的科技著作,思想著作,就沒有這麽幸運了,在滿清殘暴封閉愚昧的統治下,究竟有多少有價值的科技,思想著作被徹底消滅,已經是現在的人永遠也無法知道的。光憑這壹點,清廷的罪孽已經是無可饒恕的。
現在的人往往把明朝和清廷混為壹談,實在是受了愚民宣傳的結果。明朝鼎盛之時,鄭和七下西洋,遠達非洲,大小國家皆來朝拜,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都沒有過這樣的壯舉(包括被人稱為盛世的唐朝),都沒有過這樣開放的胸襟和視野。然而在清廷禦用文人的筆下,這樣的壯舉卻被大肆醜化,說成是純粹為了面子的無用之舉!可是事實是這樣的嗎?在鄭和七下西洋之後,中國人的視野得到了從所未有的開闊,海上的貿易線路也被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開通,這為後來明末海上貿易的發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朝的中國人也大規模的移民到海外。而且中國和外國之間文化技術上交流也因此終明朝壹世也沒有斷絕過,外國發明的火器,往往沒有多久,就迅速傳入中國,被大規模的仿制和裝備部隊,並且還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改進,到明朝末年,中國人在火器的裝備和使用上絲毫不遜色於當時世界上其他最先進的國家,甚至還有反超的趨勢。
不僅如此明朝的民間思想活躍開放也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前所未有的。包括某些人稱羨的唐朝和宋朝,思想活躍狀況也比不上明朝的萬分之壹。當時反傳統的異端思想家李贄活到了七十歲,這在以前的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不僅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李贄的書在當時是暢銷書,幾乎人手壹本,以至於某些書店印刷工廠,為了賺錢,居然把壹些書冒充為李贄寫的,拿來賣,其盛況可想而知!
滿清統治者通過修纂《四庫全書》,名為綜合古今典籍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壹次徹底清洗,禁毀和篡改了大量代表華夏文明最高發展階段思想精華的書籍,包括大量科技著作,查繳的書竟達3000多種、1****0多部。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評述道:
在二百多年前,滿清政府為了貫徹奴化政策,曾經嚴厲執行壹個長時期的文化殺戮,舊書
新書凡是有涉及外族的地方,壹律修改,有詆毀的地方,全書抽毀或禁行或全毀。現存的作者
壹被舉發,充軍,殺頭,籍沒連接壹大套。留下來的成績是壹大部經過抽改,經過“消毒”(民
族思想)的四庫全書,壹大套禁毀書目,和幾萬萬被壓迫人民的仇恨。滿清政府為什麽這樣做
?因為它是少數民族,單憑壹點有限的武力,和由這武力所締構的窮兇極惡的專制政權,來奴
役廣大的人民。它害怕文化,害怕人民的民族思想,越想越怕,恐慌得不得了,才來這壹手文
化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