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封神演義》為什麽稱不上四大名著?

《封神演義》為什麽稱不上四大名著?

《封神演義》是本奇書,可以說,許多法寶橫飛的現代玄幻小說都或多或少受到這本巨著的影響。那麽,寫下這本書的人又是誰呢?

根據學者們的考證,得知了作者名叫許仲琳,除了姓名之外,我們再難找到關於許仲琳的生平事跡,甚至,連他的出身都很難查證。的確,在那個時期,小說作家待遇很差,小說家通常會被扣上不務正業的帽子,所以,許多古代小說的作者都不會在其著作上留下真名。

《封神演義》原是中國平民娛樂文學,約成書於隆慶,原書最早追溯可能是南宋的《武王伐紂白話文》,和《商周演義》《昆侖八仙東遊記》,以古代魔幻神話故事再參考古籍和民間傳說創作而成。《封神演義》以篇幅之巨大、幻想之奇特而聞名於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優秀神魔小說之壹。

從封神裏的世界觀和宣揚的理念來看,許仲琳多半是個道士,或者,是精研道家傳說的學者。所以,這本書的作者是陸西星的可能性也很大。他揚州府興化(江蘇泰州興化)人,明朝時期道教人士,道教內丹派東派的創始人。而書中宗旨又與陸西星的身份相符合,所以,陸西星的可能性更大。

這本書以歷史為背景,向社會大眾展示了道家真神的風采。許仲琳寫得很是純粹,書中的神和仙清壹色全都是道門中人,上至三清下到民間傳說裏的招財童子通通被作者收入書中,並且,在這壹過程中作者又為這些形象賦予了血肉,使他們更加生動豐滿。

許仲琳活在明朝中期,在那個時候中原大地佛家道家發展繁盛,兩個宗教的信徒不同程度的融合在壹起,又相互排斥,二者的關系十分微妙。

當時印度本土佛教傳入中國已經被大眾所接受,而道教更是根紅苗正的中土宗教,這兩個宗教信徒遍布全國,二者之間定會相互影響。

由於帝王都渴望修養身心直至長生,所以,明朝的皇帝都比較推崇道教,使道門成為“官方”宗教,而佛教則在民間享有盛譽。正是在這壹官壹民的宗教背景下,流傳下兩部“神作”,壹本是《西遊記》,另壹本便是我們今天說的《封神》。

《西遊》對兩種宗教都抱有壹種非常微妙的貶斥態度,我們暫且擱置不提。而《封神》則是壹部壹邊倒的宣揚道門的作品,還用了壹些手法來貶低佛教。

許仲琳諷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手法就是將佛門中人信手拈來改寫成道家真仙,頗有盜用的意思。《封神》中的準提和接引道人,原本就是佛門中人,可是,在小說中卻成了道家出身,後才去西方傳法建教。而文殊天尊、普賢真人等,更是佛門菩薩,原本跟道教壹點關系都沒有,卻硬生生的被拉來做了道仙,這侮辱的意味已經十分明顯。

在佛門經典中,文殊菩薩通常跟普賢菩薩同時出現,他們是佛的侍從,二者壹左壹右,壹個象征著理念,壹個象征著智慧。這二位菩薩的坐騎也十分奇特,分別為青獅、白象,這些在《西遊記》中都有表述。慈航道人的原型就更是家喻戶曉了,他便是心懷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與前面說到的兩位菩薩和地藏王菩薩並稱為佛門四大菩薩。

倘若許仲琳僅僅是借這些佛門人物之名,用來虛構出道家真仙,這倒也無可厚非,但是,他不僅將這些人物收進玉虛,更是表述了今後他們前往西方建教的細節,直接證明了佛教的起源正是中原本土的道教。可以說,這種“佛本是道”的觀念脫離了歷史,佛教是在東漢時期從西方傳入我國的,道家的起源還得往後推幾十年。

在小說後半部分,通天教主布下萬仙絕陣,打算跟闡教決壹死戰的時候,文殊天尊闖入太極陣中,將壓陣的虬首仙壹舉擒拿回本陣,交給元始天尊。南極仙翁用法術將其打回原形,眾人壹看,原來虬首仙的本體是壹頭十分威猛的青毛獅子,之後,元始天尊將這頭大獅子送給文殊天尊為胯下坐騎。

正當此時,普賢真人在兩儀陣中再次建功,抓走了壓陣的靈牙仙,南極仙翁故技重施,拿出三寶如意對著靈牙仙的腦袋連敲三下,將其打回原形,原來是壹頭巨大的白象,之後,這頭大白象成了普賢真人的胯下坐騎。這個時候,四象陣中冒出直達天際的金光,慈航道人前往破陣,將裏面的金光仙抓了回來,與上面兩位壹樣,這個金光仙的原型金毛?曜詈蟊淮群降廊飼W吡恕?/p>

作者將三位菩薩座下三獸的來歷細節表述得壹清二楚,除此之外,更是說道:後來,這三位真人帶著三獸加入釋門,成為三位菩薩。並且,在三位真人收服三獸的同壹回中,懼留孫和龜靈聖母交戰的時候,許仲琳特地寫到懼留孫與西方有緣,後來,也投身佛門,在西漢時期傳法於中原。

並且,書中的“闡教”和“截教”在道教史上並沒有這兩個教派,也是作者杜撰出來的。取名出自何典,不得其詳。魯迅曾解釋說:闡,是明的意思,“闡教”就是正教;截,是斷的意思。小說中把“闡教”寫成正,“截教”寫成邪。

從小說中的這些細節來看,佛教的起源居然是玉虛宮,那些有名望的佛和菩薩竟然都是道門出身。這也進壹步宣揚了作品中道教比佛教早的思維,且道法比佛法高深也成了必然。許仲琳用這種巧妙的手法,隱晦的將佛教的地位在讀者心中降低,雖說筆法高明,卻很不厚道。

參考資料:

《封神演義》研究綜述、《“闡教”與“截教”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