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宣武掌書記、太府卿敬翔知崇政院事,以備顧問,參謀議,於禁中承上旨,宣於宰相而行之.宰相非進對時有所奏請及已受旨應復請者,皆具記事因崇政院以聞,得旨則復宣於宰相.翔為人沈深,有智略,在幕府三十
以宣武掌書記、太府卿敬翔知崇政院事,以備顧問,參謀議,於禁中承上旨,宣於宰相而行之.宰相非進對時有所奏請及已受旨應復請者,皆具記事因崇政院以聞,得旨則復宣於宰相.翔為人沈深,有智略,在幕府三十餘年,軍謀、民政,帝壹以委之.翔盡心勤勞,晝夜不寐,自言惟馬上乃得休息,帝性暴戾難近,人莫能測,惟翔能識其意趣.或有所不可,翔未嘗顯言,但微示持疑;帝意已悟,多為之改易.禪代之際,翔謀居多.
譯文:
後梁太祖以宣武掌書記、太府卿敬翔主管崇政院事務,以備顧問,參與謀劃計議,在宮內承受皇上諭旨,傳達給宰相執行.宰相不是進宮奏對的時候有所奏請以及已經受旨應該再行請示的,都詳細記事,通過崇政院奏報,敬翔得旨後再傳達給宰相.敬翔為人沈著內向,有才智謀略,在幕府三十余年,軍事計劃、民事政務,太祖壹切都委任他辦理.敬翔盡心勤勞,白天晚上很少睡覺,自己說只有在馬上才能休息.太祖性情殘暴乖戾,難於接近,別人不能猜測,只有敬翔能夠知道他的思想旨趣.有時有不能辦的事情,敬翔未曾明顯說出,只是稍微表示疑難,梁太祖已經理解,多數為此改變.憚讓取代之際,敬翔的謀劃居多.
2. 王彥章文言文閱讀翻譯
王彥章字子明,鄆州壽張人。
他勇猛很有力氣,能光著腳踩在荊棘上走壹百步。梁、晉爭奪天下,彼此成為勁敵。
晉人俘獲彥章的妻子兒女帶回太原,賜給他們居住的宅第,供給的物資非常周全,(然後晉人)暗中派遣使者招降彥章。彥章將使者斬首而斷絕了自己的退路。
但是晉人懼怕彥章在梁國,決心招他歸順,(因此)更加厚待他的妻子兒女。這時,晉國已經全部占有黃河以北的地區,而梁末帝昏庸無能,奸邪的小人趙巖、張漢傑等當權,有名望的大臣老將多被他們的讒言所害。
龍德三年夏,晉攻取鄆州,梁人十分恐懼。宰相敬翔入朝見末帝,哭泣說:“如今強敵還沒有消滅,陛下忽視我的意見,我不受重用,不如去死!”末帝問他想說什麽話,敬翔說:“事情很緊急了,非用彥章不可!”末帝於是征召彥章擔任招討使,讓段凝擔任副將。
當時莊宗在魏地,命朱守殷駐守夾寨,莊宗聽說彥章擔任招討使,驚慌地說:“彥章驍勇善戰,我常避開他的鋒芒,不是守殷所能抵擋得了的。”立即率軍前去救援守殷。
等莊宗趕到時,南城已被彥章攻破。這時段凝已對梁早有二心,與趙巖、張漢傑等人勾結竄通。
彥章為梁的國力壹天天地衰微感到憤怒,並痛恨趙巖等奸臣的所作所為,曾經對人說:“等我破賊之後返回,壹定誅殺奸臣來向天下百姓謝罪。” 趙巖等人聽到後非常害怕,於是與段凝互相配合極力排擠、陷害彥章,(梁末帝)於是罷免了彥章的官職。
唐兵攻打兗州,末帝征召彥章命他率少量人馬駐守註東路,彥章因兵少而戰敗,被晉人活捉。彥章是個武人沒有讀過書,經常用民間俗話對人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莊宗敬愛他驍勇善戰,想保全他的性命,彥章推辭說:“我與陛下血戰了十多年,如今兵敗被俘走投無路,不處死我還等什麽?況且我深受梁國的恩惠,不死就無法報答,哪有早上為梁效力而晚上又為晉效力的道理,這樣我活著有何面目見天下人呢?”於是彥章被殺,享年六十壹歲。
3. 《陳際泰傳》文言文翻譯《陳際泰傳》原文:
陳際泰,字大士,臨川人。家貧,不能從師,又無書,時取旁舍兒書,屏人竊誦。從外兄所獲《書經》,四角已漫滅,且無句讀,自以意識別之遂通其義。十歲,於外家藥籠中見《詩經》,取而疾走。
父見之,怒,督往田,則攜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畢身不忘。久之,返臨川,與南英輩以時文名天下。其為文,敏甚,壹日可二三十首,先後所作至萬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
《陳際泰傳》翻譯:
陳季泰,臨川人文學大師。家境貧寒,不能由老師學習,沒有書,有時帶著孩子在附近看書,偷看。我從表兄弟那裏得到了壹本書。這本書的四個角變得模糊了,沒有可供閱讀的分句。我根據文學意義來判斷區別(應該有停頓的地方),所以我熟悉這本書。十歲的時候,我在我叔叔的藥箱裏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親看到了,非常生氣。他催促他去田裏。陳繼泰把《詩經》帶到田裏,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詩經》。所以他壹輩子都沒有忘記。很長壹段時間後,他回到了臨川,與艾南英等八部詩作齊名。陳吉泰的詩歌和作曲寫得很好。勤奮,壹天能寫二三十首詩,寫過壹萬首詩。這次考試的詩歌和散文的數量與陳季泰不匹配。
擴展資料:
《陳際泰傳》創作背景:
陳際泰才思敏捷,寫作速度極快,有時壹天能寫二三十篇,壹生之中作文多達萬篇。史書稱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詣較高。他將經史古籍融會貫通,自辟門徑,借題發揮,馳聘才思,抒發己見,被人稱為八股文大家。
崇禎三年(1630),陳際泰才得中舉人;崇禎七年中進士,時年68歲。十年,被授行人(掌冊封、傳旨的官),赴貴州監考。十三年,奉旨護送已故相國蔡國用靈柩回鄉,次年於濟寧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歲。
其著述多闡發經籍,有《易經說意》(又名《讀易正義》)7卷、《周易翼簡捷解》16卷、《群經輔易說》1卷、《五經讀》5卷、《四書讀》10卷,均存目於《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輯《臨川文選》、《臨川文獻》和《江西五家稿》分別選人壹卷。
百度百科—陳際泰 (明朝學者)
百度百科—明史 (二十四史之壹)
4. 文言文~何攀傳翻譯何攀,字惠興,蜀郡郫人也。仕州為主薄。屬刺史皇甫晏為牙門張弘所害,誣以大逆。時攀適丁母喪,遂詣梁州拜表,證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為益州,辟為別駕。濬謀伐吳,遣攀奉表詣臺,口陳事機,詔再引見,乃令張華與攀籌量進時討之宜。濬兼遣攀過羊祜,面陳伐吳之策。攀善於將命,帝善之,詔攀參濬軍事。及孫皓降於濬,而王渾恚於後機,欲攻濬,攀勸濬送皓與渾,由是事解。以攀為濬輔國司馬,封關內侯。轉滎陽令,上便宜十事,甚得名稱。除廷尉平。時廷尉卿諸葛沖以攀蜀士,輕之,及***斷疑獄,沖始嘆服。遷宣城太守,不行,轉散騎侍郎。楊駿執政,多樹親屬,大開封嘗,欲以恩澤自衛。攀以為非,乃與石崇***立議奏之。語在崇傳。帝不納。以豫誅駿功,封西城侯,邑萬戶,賜絹萬匹,弟逢平卿侯,兄子逵關中侯。攀固讓所封戶及絹之半,余所受者分給中外宗親,略不入己。遷翊軍校尉,頃之,出為東羌校尉。征為揚州刺史,在任三年,遷大司農。轉兗州刺史,加鷹揚將軍,固讓不就。太常成粲、左將軍卞粹勸攀涖職,中詔又加切厲,攀竟稱疾不起。及趙王倫篡位,遣使召攀,更稱疾篤。倫怒,將誅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於洛陽,時年五十八。攀居心平允,氵位官整肅,愛樂人物,敦儒貴才。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遺滯。巴西陳壽、閻乂、犍為費立皆西州名士,並被鄉閭所謗,清議十余年。攀申明曲直,鹹免冤濫。攀雖居顯職,家甚貧素,無妾媵伎樂,惟以周窮濟乏為事。子璋嗣,亦有父風。
譯文
何攀,字惠興,是蜀郡郫地的人。他在州裏任職主薄,上司刺史皇甫晏被牙門張弘所陷害,被誣告有大逆之罪。當時何攀正在守母喪期間,就到梁州上奏章,證明皇甫晏不會謀反,皇甫晏的冤情因此而得到平反。
王濬在益州時,將他征辟為別駕。王濬計劃攻打吳國,派遣何攀奉表去拜會臺閣,口頭陳述計謀。皇帝下詔兩次引見,於是命令張華與何攀壹起籌劃進軍攻打的時機。王濬還派何攀去拜訪羊祜,面陳攻打吳國的計劃。何攀善於奉命行事,皇帝認為他不錯,下詔要何攀參與到王濬的軍事工作中。後來,孫皓向王濬投降,而王渾為自己去得遲而惱火,想攻打王濬,於是何攀勸王濬把孫皓送到王渾那裏,這件事就此解決。
朝廷又讓何攀做王濬的輔國司馬,並封為關內侯。後來他轉任滎陽令,提交了有力國家又方便推行的十件事,得到了不少好名聲。又任廷尉平。當時,廷尉卿諸葛沖看何攀是蜀地人,所以很輕視他,後來壹起審理疑案,諸葛沖這才為之嘆服。他升任宣城太守,但沒有去,又轉任散騎侍郎。
楊駿掌朝中大權時,拉了很多親戚當官,又大肆封賞,想要遍施恩澤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何攀認為這樣不對,於是和石崇壹起提交議狀上奏。奏文在石崇傳內。皇帝沒有采納。後來他又以參加鏟除楊駿的功績,被封為西城侯,食邑萬戶,賜絹萬匹,他的弟弟何逢被封為平卿侯,其兄長的兒子何逵被封為關中侯。何攀堅持讓出自己所受的封戶和壹半的絹物,其余受取的封贈全分給了直系、旁系的本宗親戚,壹點都沒留給自己。
後來又任翊軍校尉,不久,出朝廷任東羌校尉。又被任命為揚州刺史,在任三年,遷任大司農。又轉任兗州刺史,加封鷹揚將軍,他堅持退讓不願就職。太常成粲、左將軍卞粹勸何攀就職,皇帝還親自下詔,懇切而嚴肅地要求,何攀竟稱病不起。
後來趙王司馬倫篡位,派遣使者召見何攀,他更加稱自己病勢沈重。司馬倫大怒,要殺了他,何攀不得已,帶病接受召見。死於洛陽,享年五十八歲。
何攀居心公平允當,做官時講究嚴肅整齊,喜愛才能傑出的人,對文士厚重,愛惜人才。在梁、益二州任中正時,招引棄置未用的人才。巴西之地的陳壽、閻乂、犍為、費立都是西州的名士,而且都被鄉裏說壞話,被清議了十余年。何攀幫他們申明了曲直,他們都得以免於冤枉。何攀雖然身居要職,但家裏非常清貧、簡樸,沒有收置妾媵和伎樂,還專門做周濟窮人、救濟有難處的人的事。他的兒子何璋繼承了爵位,何璋也有他父親的作風。
5. 《陳際泰傳》文言文翻譯際泰,於是就通曉了《書經》的大意,陳際泰就把《詩經》帶到了田地裏,有時拿鄰居家孩子的書,壹天可以寫二三十首詩,返回臨川,非常勤敏,躲著人偷偷地誦讀,不能夠拜師讀書,在舅家藥籠中見到《詩經》,書的四角已經磨滅變得模模糊糊了,臨川人,蹲在高的土山上吟詠《詩經》,自己根據文意去判斷區分(哪個地方該有停頓),而且也沒有劃分句讀,先後寫的詩達到了萬首,同艾南英等人憑借八股文而聞名天下,拿著就快速地跑了,很生氣。
父親看見了。讀書人應試詩文的數量。
家裏貧窮,於是終身都沒有忘記。很久以後。
陳際泰寫詩作文,沒有比得上陳際泰的,又沒有書籍。從表兄那裏得到了壹本《書經》,督促他到田地裏去。
十歲,字大士。
6. 周敦頤傳文言文閱讀答案《周敦頤傳》(節選)閱讀——《愛蓮說》同步閱讀
上傳: 黃海龍 更新時間:2012-5-14 18:05:42
《周敦頤傳》(節選)閱讀
——《愛蓮說》同步閱讀
南康市唐江紅旗學校 黃海龍
原文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①主簿②。有獄久不決,敦頤至,壹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③手版④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無為也。”逵悟,囚得免。
註釋
①分寧: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拋棄,扔棄。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
閱讀訓練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只劃壹處)
有 囚 法 不 當 死
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獄( ) (2)悟( ) (3)得( )
3、說說“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的意思。
4、用自己的話說說周敦頤“將棄官去”的原因。
5、為了突顯人物形象,選文主要寫了周敦頤的哪兩個特點?請結合所學課文《愛蓮說》,用自己的話概括。
參考答案
1、有囚/法不當死
2、(1)案件,(2)明白,(3)獲得、得以
3、有個囚犯按法律不應該死,王逵想要嚴厲地懲辦他。(關鍵字: 法、深)
4、王逵對囚犯的量刑不公正,還不聽取周敦頤的意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5、①善於斷案;②為人正直,剛正不阿。
譯文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縣人。原名敦實,因避諱英宗皇帝舊名而改為敦頤。由於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的推薦,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壹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後,只審訊壹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裏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轉運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僚,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壹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於上級,我不做。”王逵明白過來了,這個囚犯才免於壹死。
7. 陳循傳文言文和譯文文言文:(景泰)二年十二月進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帝欲易太子,內畏諸閣臣,先期賜(陳)循及高谷白金百兩,江淵、王壹寧、蕭鎡半之。比下詔議,循等遂不敢諍,加兼太子太傅。尋以太子令旨賜百官銀帛。逾月,帝復賜循等六人黃金五十兩,進華蓋殿大學士,兼文淵閣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倫應順天鄉試被黜,相與構考官劉儼、黃諫,為給事中張寧等所劾。帝亦不罪。
譯文:景泰)二年十二月,晉升為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皇帝想更換太子,內畏懼各位內閣大臣,事先賜予(陳)沿等高谷白金百兩,江淵、王壹寧、蕭鐵的。等到下詔議,陳循等人於是不敢勸諫,加官兼任太子太傅。不久任命太子令旨賜給百官銀兩布帛。過了壹個月,上帝又賜陳循等六人黃金五十兩,進華蓋殿大學士,兼文淵閣照舊。沿子英和王文的兒子王倫參加順天鄉試落榜,相互構陷考官劉儼、黃諫,為給事中張寧等人彈劾。皇帝也不罪。
8. 朱升傳 文言文翻譯朱升,字允升,是安徽休寧人。元朝末年的時候,鄉試中了舉人,被任命為池州主管教育的長官,在這個位子上幹的很好。後來湖北蘄春、黃岡等地盜賊四起(元朝末年各地的農民起義),兵荒馬亂,他就棄官隱居在石門。雖然不時要躲避兵亂,但他還是每日都堅持讀書學習。朱元璋攻取了徽州,鄧愈向朱元璋推薦朱升,朱元璋就召見朱升,並就當時的天下大勢請教朱升,朱升回答:“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非常贊同朱升的意見,采納了朱升的方略。吳元年的時候,朱升被任命為侍講學士,知制誥,同時編撰國史。因為他年紀大了,特別免除了入朝覲見的辛苦。洪武元年的時候,升職為翰林學士,每當要進行祭祀宗廟的活動時,享有齋戒沐浴的禮儀權力。然後又命他與其他學問家壹起編修《女誡》壹書,把古代賢良的嬪妃的事跡中可以作為榜樣的全部編在書中。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時候,詔書上的文辭大都是朱升撰寫的,當時的人們都認為寫的文辭既典雅而事實又準確。過了壹年多以後,朱升提請告老還鄉,死的時候七十二歲。
朱升從小的時候學習就非常用功努力,壹直到老了的時候也還是這樣不知疲倦。尤其擅長研究經學。所寫的很多經學的旁註,文詞簡練,而意思又表達的非常清楚精煉。學者都把他稱為楓林先生。他的兒子也和他壹同做官,做到禮部侍郎,因為別人犯法,他被連坐,治罪死的。
9. 張詠傳 文言文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980),濮州推舉進士,輿論以張詠為首位被推薦人。當地有個叫張覃的老儒生還沒考中進士,張詠便與寇準寫信給本州守將,推薦張覃做首選,眾人贊許張詠能夠謙讓。正好遇上李沆、宋..、寇準連續推薦他的才幹,張詠因此做了荊湖北路轉運使,上奏建議撤去歸、峽二州的送水夫,被就地轉為太常博士。
宋太宗聽說他的強幹,召他回朝。張永德任並代二州部署,有個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至死。皇帝下詔審治他的罪。張詠將詔書封起退還,並說:“陛下正委派張永德擔任邊疆守護大職,若因為壹個小校官,使主帥受辱,臣恐怕下級會有輕視上級心理。”太宗不聽從。不久,果然有士兵聯合控告軍校的事發生,張詠引用前次的事來議論,太宗改變態度慰撫他。
出任益州刺史,當時李順叛亂,王繼恩、上官正統兵攻討,但停兵不進。張詠用話激勵上官正,勸勉他親自出擊,然後盛情地陳設帷帳為他餞行。上官正從此決意出兵深入,終於大獲全勝。當叛軍攻城略地之際,民眾有很多被脅迫跟隨參加叛軍,張詠下達公文將朝廷的恩德和信義告諭民眾,使他們各自回到田裏。
當初,蜀地士子知道讀書向學,但不喜歡做官入仕。張詠考察益州人張及、李畋、張逵等人都有學問品行,受當地人稱贊;於是敦促鼓勵他們參加科舉考試,這三個人果然全都考取了進士,士子們從此懂得了進取。
鹹平二年(999),這年夏天,以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因當年歉收,民眾有很多人私自賣鹽來自給,捕獲犯法的人數百個,張詠全都減輕刑罰然後遣散他們。部下屬官請求說:“不嚴厲用法律制裁他們,恐怕無法禁止此事。”張詠說“:錢塘壹帶十萬家民眾,受饑餓的人九萬,如果不靠鹽來救活,壹旦蜂擁而起做強盜,那就會釀成大患了。等秋天收獲了,當會依舊按原來的法律辦事。”
鹹平五年,真宗因張詠以前在蜀郡政績優異,又命他再次出任益州知州,恰好朝廷派遣謝濤巡視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轉告張詠說:“有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了。”
張詠與青州人傅霖少年同學。傅霖不做官。張詠顯貴之後,請傅霖出來做官,請了三十次也沒請動,到這時他卻來謁見。守門人來報告說傅霖求見。張詠責罵說:“傅先生是天下賢士,我尚還不能跟他做朋友,妳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
10. 王錫爵傳.文言文答案題目沒有哪來的答案 原文翻譯如下,不滿意請追問:王錫爵,字元馭,太倉人。
嘉靖四十壹年(1562),在京師會試中獲第壹名,廷試又得第二名,授職為編修。逐漸官至國子監祭酒。
萬歷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負責翰林院。張居正服喪期限未滿,即出仕為官,準備對吳中行、趙用賢等人施以廷杖。
王錫爵邀集同館的十多人到張居正處請求寬免,張居正徑直入內而不理他。吳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罰,王錫爵扶著他們大哭。
第二年他晉升禮部右侍郎。張居正才回鄉處理喪葬,九卿急忙請求召他回京,唯獨王錫爵不簽名。
不久,他請求探親而離職。張居正因為王錫爵揭露自己的短處,更加懷恨他,王錫爵因此不出任官職。
萬歷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要事務。返回朝廷,他奏請禁止諂諛、抑制鉆營角逐、戒除虛浮、節制侈靡、鼓勵議政風氣、精簡工作。
皇帝都加以褒揚、接納。 起初,李植、江東之與大臣申時行、楊巍等人產生矛盾,因為王錫爵負有重望,並且與張居正不和,就極力推舉他。
等到王錫爵入朝,與申時行結合,他們反而上奏極力排斥李植等人,於是李植等人全部離去。當時申時行任首輔、許國任次輔,三個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錫爵與申時行同時在會試中舉,並且在同壹郡,在內閣中相處很好。
因為申時行性格柔和,而王錫爵性格剛直氣盛。萬歷十六年(1588),他的兒子王衡考取順天試的第壹名,郎官高桂、饒伸議論此事。
王錫爵接連上奏辯駁,話語過於憤恨,饒伸被投入詔獄並從官籍除名,高桂被貶責到邊疆。禦史喬璧星奏請皇帝告誡王錫爵,務必擴展他的氣量,成為美善有涵養的大臣,王錫爵上奏辯解。
因此逐漸與朝廷議論抵觸。 當時群臣奏請建立皇儲的人很多,皇帝都不聽。
萬歷十八年(1590),王錫爵奏請預先教導太子,錄用言官姜應麟等人,並請求寬恕以前的巡撫李材,沒有答復。曾經因為旱災,自己陳奏請求罷免官職。
皇帝下詔好言挽留。火落赤、真相侵犯西部邊疆,議論的人爭相請求出動軍隊,王錫爵主張和平解決,與申時行的意見相合。
不久,他與同列爭請冊立皇儲也不成,他關門閉戶請求回鄉。不久因為母親年邁,接連奏請回鄉探親。
於是皇帝賜給他路費,派遣官員護送。回鄉兩年,申時行、許國和王家屏相繼離開職位,有詔書催促、召見王錫爵。
萬歷二十壹年正月,他返回朝廷,是成為首輔。 在此之前有聖旨,這年春季舉行冊立皇儲的大典,告誡朝廷大臣不要輕慢地陳請。
朝廷大臣鑒於張有德事件,都表現出沈默。等到此,王錫爵秘密奏請皇帝決定大計。
皇帝派遣內侍將親手寫的詔書向王錫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兒子,命令將長子和兩個次子暫且壹起分封為王。王錫爵懼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詔草擬諭旨。
但是他對外又顧慮公眾的輿論,於是勸諫:“漢明帝的馬後、唐明皇的王後、宋真宗的劉後都撫養諸位妃子的兒子為自己的兒子,請皇帝指令皇後撫育長子,則長子就是嫡系兒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號以致壓制了皇貴妃。”也擬諭旨呈送宮中。
同列趙誌臯、張位都沒預先聽說。皇帝竟然將前面的諭告下達給了禮官,下令馬上準備禮儀。
因此整個朝廷嘩然。給事中史孟麟,禮部尚書羅萬化等人,集體到王錫爵的府第力爭。
朝廷大臣和勸諫的人,奏章每天幾次呈上。王錫爵與趙誌臯、張位壹起極力奏請皇帝追回先前的詔書,皇帝不依從。
不久,勸諫的人更多,而且嶽元聲、顧允成、鐘納陛、陳泰來、於孔兼、李啟美、曾鳳儀、鐘化民、項德禎等人將王錫爵攔在朝房裏,當面與他爭辯此事。李騰芳也上書王錫爵。
王錫爵奏請在朝廷商議,皇帝不同意。他奏請當面陳述,沒有答復。
於是他自己彈劾自己的多項失誤,請求接受罷免官職的責罰。皇帝迫於公眾的輿論,追回並擱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議施行冊立的事。
王錫爵立即奏請皇帝迅速決定,並說“:過去嫡長子剛出生,已經頒布詔書大赦,詔書稱‘祗承宗社’,明顯地是像皇太子般待他。現在又疑惑什麽而不決定呢?”沒有答復。
七月,彗星出現了,有詔令修行、反省。王錫爵便奏請皇帝召見大臣。
又勸諫說“:彗星漸漸接近紫微星座,皇帝應慎重起居的時節,對左右放寬刑罰,不要嗜欲以防疾病,散發錢糧以廣布皇恩。”過了壹個月,他又勸諫說:“彗星已進入紫微星座,不是僅僅靠用人行政能夠消弭的,只有建立皇儲這壹件事可以消除災禍。
天王的星象稱帝星,太子的星象稱前星。現在前星已經閃耀而皇帝不早做決定,所以招致此災禍。
如果迅速冊立皇太子,天象之變就自然消弭。”皇帝都答復知道了,仍堅持等待春季之期的觀點。
王錫爵的復奏又極力勸諫,並接連上奏懇請。 十壹月,皇太後的生辰,皇帝駕禦宮門接受朝賀完畢,單獨召王錫爵到暖閣,慰勞他說:“卿扶持母親來京都,的確是忠孝兩全。”
王錫爵叩頭答謝,趁此極力奏請皇帝早日確定國家的根本。皇帝問:“皇後有了兒子,怎麽辦?”他答復:“這種說法在十年前尚可以,現在嫡長子已經十三歲,尚等待什麽?況且從古至今,難道有子弟十三歲了還不讀書的事?”皇帝頗為感動。
王錫爵於是奏請皇帝多召見大臣面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