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楚辭兩種含義的演變 樂府三種含義的演變,

楚辭兩種含義的演變 樂府三種含義的演變,

樂府原指兩漢掌管音樂的官府。由於專事民間歌謠、俗曲的搜集,整理,魏晉六朝時便把凡入樂的詩歌俗曲統稱為“樂府”。西漢初年,承襲秦代舊制,由太樂令掌管廟堂音樂。到武帝時,才在太樂之外,另立“樂府”,拜李延年為“協律都尉”,用“新聲曲”改編雅樂,以新“造詞”取代傳統“古辭”。樂府還擔負“采詩”即采集民歌的任務,如《漢書·藝文誌》所載: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從此,朝廷內外,俗曲新聲流行成風。東漢沿襲樂府設置,但僅為宮廷禮儀、祭祀、宴樂服務,沒有采風編樂的記載;民間歌謠卻異常活躍。《漢書·藝文誌》載,兩漢樂府民歌有138首。現存總***50首左右,包括相和曲(民間演唱)、鼓吹曲(用作軍樂)和雜曲(聲調失傳的雜牌曲),大多屬東漢作品。

西漢樂府民歌如班固所說,“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因此,既有豐富的社會內容,也有高度的思想性。具體表現在:壹是反映人民的悲慘生活遭遇和對統治階級的揭露與反抗。如《婦病行》、《孤兒行》,通過孤兒的悲慘遭遇的描寫,反映當時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東門行》通過壹男子迫於生計鋌而走險的描寫,表現勞動人民生活陷入絕境後走上反抗道路。二是揭露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如《戰城南》描寫戰場的慘象,以揭露統治階級的昏庸與殘忍;《十五從軍征》則是通過壹個老兵的自述揭露兵役制度的黑暗。三是表達對忠貞愛情和幸福婚姻的追求與對封建禮教的反抗。這類作品多以女子為主角。如《鐃歌》中的《上邪》、《有所思》,前者表現了女子追求愛情,矢誌不渝,後者則表達對變心者的痛恨;《上山采蘼蕪》是棄婦對喜新厭舊的“故夫”的責難;《陌上桑》更是把贊美羅敷的聰明堅貞和揭露官僚的醜惡靈魂結合起來;《孔雀東南飛》通過焦仲卿、劉蘭芝的婚姻悲劇的描寫,集中地揭露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同時又熱烈贊頌了焦、劉夫婦忠於愛情寧死不屈的反抗封建勢力的鬥爭精神。此外,還有壹些諷刺統治者醜行和揭露權貴豪華生活的作品,表現了人民的愛憎感情。總之,兩漢樂府民歌再現了當時人民的生活,傳達了當時人民的心聲,是對《詩經》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

詩作多為敘事類,以事為主,即事見義,也能更明確地表現主題思想。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人物性格,語言的樸素與情感性,形式的自由與多樣,以及有些作品具有的浪漫主義色彩,使兩漢樂府成為這壹時期文學成就的標誌之壹。它所具有的現實主義精神,新詩體的運用,以及藝術手法(特別是敘事詩的寫作技巧)的多樣性,對後代詩歌有著具體、直接的影響。

《楚辭》研究著作。17卷。東漢王逸撰。為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楚辭註本。前16卷註釋屈原至劉向的作品,第十七卷註釋王逸自作的《九思》。書中每篇作品都有解題、訓釋。闡述題旨經義,考訂作者及寫作時間,著重解釋字句詞語。註釋中多采用前人所說但能抒發新見,有所辯正。雖有牽強附會之處,但仍不失為研究《楚辭》的重要著作。現存較好的版本有明夫容館復宋本,通行的有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

楚辭體,又稱“騷體”。為辭賦的壹類。起源於戰國時楚國,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作。特點為富於浪漫氣息,較多抒情成分,突破了四言定格,形式自由,字句較長,傾向散文化,多用“兮”、“些”助語勢。後世多以《離騷》為楷模,故名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