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祖先基於對人體疾病的認識,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總結出的壹套防病治病的經驗,有其獨特的體系。中醫運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法,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這種整體調節的治療方式,如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益氣活血,滋補肝腎等,對治療病因復雜,多臟腑病患的慢性病具有明顯優勢。中醫和中藥不能分家,在這其中,治療以中藥為主,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療法,包括按摩、拔火罐、針灸等等。
中醫包括各家學說,師傅也不止壹個。革命時期,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現在的體制很好,有專門的醫學院校負責培養中醫藥人才。除了院校教育,中醫藥的傳承還包括師承教育,兩種方式都有其重要性。
中醫藥人才培養要遵循壹個重要規律——師承。中醫藥師承教育目前僅限於專項層面,接受教育的人員數量較少、覆蓋面不廣,今後應逐步將師承教育經歷納入中醫藥專業技術職務晉升評審條件。
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工作,可以通過加強中醫藥古籍文獻的整理、研究與保護利用,制定完善中醫藥古籍文獻整理研究規範,建立和完善概念明確、結構合理的中醫理論體系,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中醫理論的廣泛應用;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方法 探索 ,深刻理解中醫理論構建模式和方法學特點,廣泛吸納和借鑒現代科學方法與技術, 探索 建立適合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新模式與新方法,逐步形成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方法學體系和評價體系。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