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伯益“始食於嬴,為嬴氏”考(存讀)

伯益“始食於嬴,為嬴氏”考(存讀)

 我們知道,秦國、秦朝的國姓是嬴,秦始皇稱嬴政。嬴秦的始祖是誰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秦本紀》給出了答案:是伯翳。伯翳又作柏翳或伯益,《尚書·益稷》等則單稱壹個益字。

伯益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舜、禹時代的壹個著名人物。從古籍記載可知,伯益是高超的馴獸奇才、最早的農業專家、卓越的政治謀士、實踐的地理學家、大禹治水的兩大助手之壹,後期幾乎當了大禹的接班人。

 本文擬就與伯益姓氏有關的問題進行如下考證。

壹、從姓氏傳承關系判斷:伯益確為東夷首領少昊後人

 《史記·秦本紀》開宗明義寫道:“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是為柏翳。”

 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他的這段記述當本自秦之《本紀》。在上古傳說時代,中國尚未誕生可記事的文字,各族歷史只憑代代口傳親授得以存留。秦《本紀》所言,也不例外。因為時間久遠,口頭傳授不可能準確無誤,所以體現在《史記》中有錯也就在所難免。例如,從大費伯益算起,到其後裔蜚廉事殷紂王死,中經九百余年,而《史記·秦本紀》卻只記十壹代。若按三十年壹代計,約漏載二十代。這不是司馬遷之錯,而是史料不足所致。因此,對追記傳說時代的文字,我們不能機械地死摳字眼,而要加以科學分析。對上引《秦本紀》文字,我們也應采取這種態度。透過神話傳說現象,我們可以看到:

 (壹)秦人對早期歷史的模糊記憶,明顯地存留著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跡。帝顓頊時代我國已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秦人(還有更早壹些的商人)還會有這種“返祖”記憶,說明社會進步存在著差別性。

 (二)秦人同商人壹樣,都有玄鳥即燕子崇拜,說明他們均出自以玄鳥為圖騰的古老氏族。

 (三)說明大費伯益的母系是帝顓頊後裔。

 那麽,伯益的父系祖先是誰呢?司馬遷雖然沒有明說,但他接下去寫的“舜賜姓嬴氏”,還是無意中透露了端倪。

 在古代,姓、氏是有別的。姓是根,氏是枝;姓是源,氏是流。氏從姓出。具體到伯益的嬴氏,到底是出自何人之嬴姓呢?

 出自少昊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女部》在解釋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姒、姑、壇、媯、嬴)之壹嬴時指明:“嬴,少昊氏之姓。”

 早在春秋時代,魯國史官左丘明在寫《左傳·昭公十七年》時,即提到鄭國國君郯子之高祖為少昊摯。而郯國為司馬遷《秦本紀》所列嬴姓十四國之壹。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則進壹步指出:“諸嬴為少昊後不待較矣。”諸嬴自然包括司馬遷所提到的秦國。疑古派史學大師顧頡剛早年曾斥《左傳》郯子語為“竄偽”之文,晚年通過“研究周公東征時的東方民族”,不僅肯定了郯子那段話的史料價值,而且得出了“少嗥實為東方嬴族的祖先或宗神”的正確結論。

 唐司馬貞早就看出了《秦本紀》關於“秦之先”記述的問題所在:“女修,顓頊之裔女,吞鳦子而生大業。其父不著。而秦、趙以母族而祖顓頊,非生人之義也。按:《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其族也,則秦、趙宜祖少昊氏。”

 這就是說,伯益(包括其後裔)的父系祖先是少昊摯或曰少昊氏,而顓頊只不過是其母系祖先。兩者雖都是祖先,卻不容混淆。因為自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以來,就應以父系計算血緣傳承關系。若仍固守以母系計算,顯然“非生人之義也”,即不符合人類繁衍生息必須遵循的規矩。

 既然少昊是嬴姓始祖,那麽他的嬴姓如何得來也頗值得我們加以研究。

 少昊所居的“嬴濱”——嬴水之濱究竟在哪裏呢?就在今山東萊蕪市。嬴水,又稱嬴汶,乃山東汶河上遊的三大支流(嬴、牟、柴)之壹,發源於章丘池涼泉,中途流經萊蕪市城子縣村“嬴城遺址”,從西楊莊進入泰安境,全長八十六公裏。少昊生於嬴水而得嬴姓,長大“登帝位在魯北,後徒曲阜”。故《史記·魯周公世家》稱曲阜為“少昊之墟”。宋代在曲阜所建“少昊陵”至今保存完好。從嬴水到曲阜,其間不過二百裏,少昊足跡清晰可見,較之生於曲阜(壽丘),而遠到千裏之外姬水得姓的黃帝,似乎更合乎情理。

 應該說,嬴城遺址和少昊之墟當年都在“少昊之國”中。《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神話中的“大壑”或日“歸墟”,後來成為大海、巨澤的代名詞。後世之雷夏澤、大野澤、梁山泊、微山湖等,當全為“大壑”之遺存水域。“少昊之國”原本在大澤之中的陸地上。  “少昊之國”就是《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所描述的鳥官之國。二十四種以鳥命氏名官的東夷鳥族散居在今山東大地及其周邊地區,其中的爽鳩氏後曾出現在薄姑(今博興)。

 有學者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是少昊文化”,其證據不僅是少昊時代與大汶口文化存在的時間相符合,而且從出土鳥形陶鬻、女性口含鳥卵狀陶球等可以看出,兩者的鳥圖騰崇拜也是壹致的。這壹點,也與《秦本紀》所記“秦之先”吞玄鳥卵而生不謀而合,足證嬴氏伯益確為嬴姓少昊之後。正因為如此,伯益之後在西方建立秦國後,乃作神廟以最高規格祭祀白帝少昊。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少昊為嬴姓始祖。伯益乃少昊後人,稱為嬴氏始祖才是準確的。

二、歷代文字記載證實:今嬴濱乃古之嬴地

 少昊因居於嬴濱而被上天賜以嬴姓。那麽,伯益的嬴氏到底是怎麽得來的呢?古籍記載證明,乃由帝舜所賜而來。

 《史記·秦本紀》記述了這壹過程:

 “(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賜玄圭。禹受日:‘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日:‘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阜遊,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

 這是說,在大費協助大禹完成治水任務後,已接任帝堯大位的帝舜十分賞識大禹,大禹十分謙虛,說治水成功也有大費輔助之功。帝舜看到大費贊揚大禹之功,認為他高風亮節,便賞賜阜遊作為表彰,並將本家之女嫁其為妻。大費恭敬接受以後,輔佐帝舜調馴鳥獸,很多鳥獸被馴服,這就是柏翳。帝舜賜他姓嬴氏。

 帝舜為什麽賜伯益姓嬴氏而不姓他氏呢?司馬遷這裏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在《秦本紀》的另壹處,司馬遷寫道:“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

 這裏比上述壹段進了壹步,首次點明了伯益“有土”,即有了封地或食邑。但地在何處?與賜氏有無關系?仍然是個謎。真正揭開這個謎底的是宋羅泌。他在煌煌史學巨著《路史》中,曾兩次論及此事:

 “伯翳大費能馴鳥獸,知其語言,以服事虞、夏。始食於嬴,為嬴氏。”註曰:“嬴,盈也,庶物盈美而以為封,即太山嬴縣。”

 “嬴,翳能繁物而封,漢縣隸泰山(郡),後魏復置於萊蕪,唐入博城。所謂嬴博,今兗之萊蕪,本齊邑。”註日:“公會齊侯處。”

 羅泌的觀點很清楚,伯益初始封地曰嬴。嬴即漢代的泰山郡嬴縣。春秋時嬴為齊邑。魯桓公三年(前709年),“公會齊侯於嬴”,即此。

 同時,羅泌點破了嬴地與嬴氏的關系,即伯益之嬴氏來源於封地之名嬴。

 我們已經知道,嬴濱之地是少昊出生及得嬴姓之故地,帝舜將這塊土地賜給伯益,固然是對他馴獸有功的獎賞,但最重要的是讓他認祖歸宗,由母系姓氏轉入父系姓氏,繼承和發揚少昊的光輝業績,擔當起嬴族部落的領導重任。這體現出帝舜賜伯益嬴地、嬴氏的良苦用心。萊蕪古嬴水、嬴地作為嬴姓少昊、嬴氏伯益的發祥地,在先秦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家考證,在夏商兩代,嬴與牟、長勺同為“諸侯國”,春秋時為齊邑。僅《春秋》及其三《傳》、《禮記》就曾先後七次記載發生在嬴邑的大事。《孟子》、《戰國策》則記載了戰國時代與嬴邑相關的兩件事。這些足以證明當年古嬴地位之重要。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先秦時代,以嬴作地名的在華夏大地上只有壹個地方,那就是今天的萊蕪。這種唯壹性對研究嬴姓、嬴氏源於萊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遲至北魏太和十壹年(487)始有“嬴州”之稱的今河北省河間市,根本無法與早它壹千壹百九十六年即見諸史書(《春秋·桓公三年》)的萊蕪古嬴同日而語。古人絕不可能以壹個當時尚未誕生的地名作為得姓命氏之地。

 還有壹個令秦始皇魂牽夢縈的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之壹的瀛洲,首見於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不僅得名甚晚,且為神話中虛無縹緲之海島,絕非少昊、伯益所居之地甚明。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在原齊國嬴邑首置嬴縣。他用自己的皇姓作為東方壹縣之名,自有其特殊之意義。漢沿秦制,仍設嬴縣。

 《漢書·地理誌》記載:“嬴有鐵官。”在此前後,關於萊蕪古嬴之記載不絕如縷。據萊蕪市史誌辦原主任尹承乾先生輯錄,至民國為止,達七十余次。直至今天,萊蕪仍被稱為“嬴牟大地”。作為化石般的古老地名,嬴至今仍然充滿著青春活力,活在萊蕪人民心目中。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難道不值得我們深加探究嗎?

三、萊蕪出土文物證明:少昊、伯益曾居於嬴濱是可信的

 萊蕪從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居住、生息,在嬴水流域古代文明更加發達。盡管在這壹地區,包括嬴城遺址在內,從未進行過系統的文物發掘,但是人們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日常勞作中的偶然發現,國家組織的三次文物普查,以及文物工作者和歷史研究者的兩次野外調查,還是獲得了大量文物和考古信息,從而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從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壹直延續而不斷環的考古文化序列。

 舊石器時代

 據齊魯書社1987年出版的《萊蕪文物》介紹,從嬴城遺址壹河之隔的邊王許遺址,“采集的石器有尖狀器、砍砸器和表面制作粗糙的斧、錛等,呈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特征”。

 新石器時代

 包括北辛文化(前5400-前4400年)、大汶口文化(前4500-前2500年)、山東龍山文化(前2600-前2000年)、嶽石文化(前1900-前1600年)。

 嶽石文化之後進入青銅時代,亦即歷史學上的商周時代。然後,進入早期鐵器時代亦即秦漢時期。

 所有這些考古文化在嬴水流域均有發現。2008年冬,有山東大學文博系和萊蕪市文物辦組成的第三次文物普查隊在楊莊鎮張裏街發現兩處遺址,壹處遺址采集到的文物標本有殘石磨棒、紅褐陶釜口沿,還有較多的黑陶器殘片。另壹處遺址出土過石斧、陶片,還有青銅劍。“經普查隊專家認定,整個遺址為北辛、龍山、嶽石文化和周漢時期的文化遺址。”

 下邊重點介紹與少昊、伯益時代相對應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和山東龍山文化遺址。

 據萊蕪市文物辦原主任、萊蕪嬴歷史文化院副院長宋繼榮先生介紹,在嬴水流域發現呈大汶口文化特點的遺址有寨西遺址、大王莊遺址、邊王許遺址、小增家遺址、嬴城遺址。其中,邊王許遺址出土過石斧、石鏟、石錛。小增家莊遺址挖出過磨制光滑、小頭穿孔的石斧,在壹土坑豎穴墓中出土過隨葬的大汶口文化典型器——白陶鬻。2001年10月9日,由泰安、萊蕪兩市考古工作者和歷史研究者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對嬴水之濱的嬴城遺址進行了壹次野外調查,發現“新石器時代遺物若幹件。其中,石斧壹件,斧下寬上窄,刃部殘斷,橫截面呈扁橢圓形,殘長14厘米、寬16厘米;石磨棒壹件,橫截面呈橢圓形,殘存研磨面較平整,殘長12厘米、厚4厘米;石錛壹件,扁薄,長梯形,斷面呈長方形,磨制精細,刃部銳利,殘長5.5厘米、寬5厘米、厚1厘米;石紡輪壹件,扁圓形,體較薄,中央穿孔,孔徑1.2厘米,輪外壁刻豎紋,直徑6厘米、寬0.9厘米”。

 這批新石器時代的文物明顯呈大汶口文化特征,其中石紡輪的發現意義尤其重大。  王玉哲先生引述197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大汶口》壹書資料稱:“山東大汶口文化的壹百二十多座墓葬,凡頭部有裝飾的,均隨葬紡輪;頭部無裝飾品的,多隨葬農具。”由此,王先生得出結論:“可以看出當時男女間在勞動上有了較明確的男耕女織的分工。男子在作為主要生產部門的農業和手工業中,逐漸成為主要的勞動力,而婦女則從事紡織和家務等次要的勞動。這與仰韻文化早期婦女主要從事農業、男子從事作為輔助經濟的狩獵,恰成鮮明的對比。”

 男耕女織的勞動分工是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標誌之壹。現在學術界壹般認為,海岱地區在大汶口文化中、後期即由母系氏族社會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這是東夷文明的巨大進步。而這壹文明進程的領導者正是從嬴濱走上歷史舞臺、建立龐大鳥國的少昊氏。

 在山東大汶口文化後期壹般都轉變為龍山文化。在嬴水流域也不例外。山東龍山文化遺跡遺物基本上都與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分布相壹致。龍山文化又稱黑陶文化。張裏街遺址和小增家遺址發現過較多的黑陶器殘片,說明是龍山文化。在嬴城遺址發現過覷足,宋繼榮先生認為,“從覷足來看,甑和鬲是連體的,是海岱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時期的遺物”。

 上述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不僅可與少昊、伯益時代相對應,而且全在嬴水之濱,也就是都在以嬴城遺址為都城的古嬴國範圍之內。嬴在夏商時為諸侯國,在更早的堯舜禹時期當為古方國。《今本竹書紀年》有夏啟立“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語,說明大費伯益是有封國的。羅泌《路史》就將“嬴”列入“少昊後嬴姓國”之中。當然,上古方國與後世諸侯國有壹定差別,學者們只是習慣於借用“國”名來表示部落聯盟.酋長的勢力範圍罷了。我們說,伯益“始食於嬴”的嬴,絕不僅是局限於小小的嬴城遺址範圍內,而是廣布於整個嬴水流域。

 嬴水流域土地肥沃,“庶物盈美”,非常適宜伯益為帝舜“主畜”,發展畜牧業。追記大禹治水的《尚書·禹貢》就曾寫道:“萊夷作牧,厥篚糜絲。浮於汶,達於濟。”

 顧炎武《日知錄·夾谷》解釋“萊夷”雲:“齊魯之境正在萊蕪……《禹貢》所謂萊夷地。”筆者考證過,萊夷就是爽鳩氏,與玄鳥氏的嬴族同為少昊氏鳥國的兄弟部落,再加上牟族與長勺氏,他們***同生活在上古萊蕪大地及周邊地區,創造了燦爛的古代農業文明。

 上引《禹貢》的那段話是說,以萊夷為代表的這壹地區,適宜發展畜牧業和養蠶業,可以用畜產品和柞蠶絲作為貢品,通過船筏浮運從汶水進入濟水,然後轉達帝都。  須知,伯益作為大禹治水的兩大助手之壹,自始至終參與了這壹過程,而且,“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聞見,作《山海經》”。西漢劉向《上<山海經>表》、東漢趙嘩《吳越春秋》等也有類似說法。這些說法固然不能全信,也不能全盤否定,它必然折射著壹些歷史的影子。要之,汶水在大禹治水的四瀆(“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範圍之內,跟隨大禹治水的伯益對汶水(包括支流嬴水)壹定是很熟悉的,他記的異物包括柞蠶、畜牧產品,當然十分準確。幾千年過去了,嬴水上遊仍然有柞蠶在放養,萊蕪的畜牧業依舊十分發達,特別是有名的地方良種萊蕪黑豬,作為壹種活體文物,依然保存著從大汶口文化以來的優良基因。《萊蕪市誌·飼養誌》這樣寫道:“地處萊蕪豬產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家豬頭骨,與今天萊蕪豬無明顯差異,從隨葬豬的骨骼種類、數量看,當時飼養家豬已是人類重要的生產活動。”這再次印證r當年存嬴濱“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的真實性。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萊蕪為“伯益初始封地,秦皇第壹祖裏”。

 秦始皇有不少有名的祖先。例如,為商湯駕車、以敗夏桀於鳴條的功臣費昌,輔佐殷國、成為諸侯的中衍,為殷王保西垂、在西戎的中湧,為周穆王駕車、平息徐偃王作亂的造父,為周孝王在、淠渭會合處大養其馬、被封為附庸、建邑於秦的非子,得陳寶、伐西戎、初有史紀事的文公,將兵救周有功、始為諸侯國的襄公,開地千裏、遂霸西戎的穆公,任用商鞅變法、實力大增的孝公,還有任用穰侯、白起,拓疆擴土的昭襄王,等等。他們雖然都是秦始皇的祖先,卻不是嬴氏的始祖。始祖只能是“始食於嬴,為嬴氏”的伯益,故說萊蕪為“伯益初始封地,秦皇第壹祖裏”,是恰如其分的。(作者單位:萊蕪嬴秦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