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申報片制作大綱)
第壹部分:概述
“秀齋生夜郎,南桐生道場”。位於重慶東南部,隸屬於貴州省桐梓縣夜郎裏萬盛區南通鎮。該地區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民俗風情等地域文化豐富多彩。“道場”就是其中之壹【鏡頭:萬盛區獨特景點及南通鎮農家院壩前播放的音樂與景觀疊加(片頭標題——“南通道場”出爐)】。
道場,又稱禮,分為兩類。壹、保安道場“楊怡”【鏡頭:佛寺】祈福迎祥;二是為死者亡故而設的道場“印齋”,超越孤宗,祭奠祖先,為死者親人“修習齋戒”[鏡頭:儀式中使用的菩薩塑像]。道場由道士表演,人數根據具體場景需要而定,少則幾個人,多則十幾個人,多則幾十人。時間也要看道場大小,三天到十天半月不等【鏡頭:道場大場面】。
獨舞道場隨著道教的傳播而延續,也是流傳於南通地區的壹種民間悼念儀式活動。它的發生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鏡頭:民間家庭燒香祭祖】。據壹位資深道士介紹,喪葬習俗起源於東漢時期,由江西龍虎山的張道陵在傳教時引入。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鏡頭:老道士講解,張道陵還是“高僧道士”廖德明的雕像】。
第二部分:突出價值
道場的整個過程分為十三段,也叫十三壇。
道場之初,第壹件事就是“鬧”。“吵臺”,也叫“打臺”(副標題:“吵臺打臺”),是道場的前奏[鏡頭:民間奏樂,打臺],意在告知天地人三神,人在此處渡過[鏡頭:吹“田童喬”(海螺),靈位上方有天神、衛士的畫像。
第壹壇“李陵”(副標題:第壹壇“李陵”)為死者立靈牌【鏡頭:道士道具、歌唱動作】。
第二壇“開壇”(副標題:第二壇“開壇”),意在通知竈王爺,開始道場【鏡頭:道士道具,唱功動作】。
第三壇“禮”(副標題:第三壇“禮”)意在邀請聖人菩薩在儀式上作證【鏡頭:道士吊菩薩】。
第四壇“下聖旨”(副標題:第四壇“下聖旨”),意思是玉帝下聖旨,促使死者離開天堂地獄的十界三界【鏡頭:道士執行聖旨】。
第五壇《請點燈》(副標題:第五壇《請點燈》)意在請壇上的燈籠和劍水,為下地獄做準備【鏡頭:道士搖燈籠和劍水】。
第六壇“破獄”(副標題:第六壇“破獄”),繪於地面,如太極圖、八陣圖,意在破獄,引死者出獄。[鏡頭:道教習俗,孝子排成壹行點上香,穿喪服或戴孝帕,穿幾幅畫。現場悼念,樂器,鑼鼓,散花等。,破東西南北神門,道人劍】。
第七壇“邀”(副標題:第七壇“邀”)意在通知看門人讓死者進屋超度【鏡頭:邀過程】。
第八壇“誦經”(副標題:第八壇“誦經”),念經解死罪【鏡頭:道家咆哮班的口型和動作】。
第九壇“圍喪”(副標題:第九壇“圍喪”)意為孝子送別死者,讓死者下陰間時快樂【鏡頭:道士圍喪起舞,孝子跟隨;樂器和送葬送錢的外景】。
第十壇“上桌”(副標題:第十壇“上桌”)是指死者拿到桌子去天庭超生,早日升天【鏡頭:道教表演上桌】。
第十壹壇《告白》(副標題:第十壹壇《告白》)意在為死前的罪孽懺悔【鏡頭:道士、孝子、喪孝之人的場景、表情、告白詞】。
第十二壇《談死》(副標題:第十二壇談死)意在評論逝者生前的苦難與功德【鏡頭:唱評】。
第十三壇《圓滿》(副標題:第十三壇《圓滿》)意在將三教菩薩送回原處,道場結束【鏡頭:道場隨著音樂的聲音結束】。
道場結束後,葬禮會在當天或另壹天舉行。葬禮上,孝子穿著麻戴孝,扛著龍篙,孝順地拉著纖。死者被送到山上安葬時,道士“靈魂出竅”【鏡頭:拉纖,喪禮現場,鑼鼓等樂器齊奏,外飾掛幡】。
在整個表演道場中,表演、演唱的內容相對固定、完整。各壇各具特色,文學性、音樂性、舞蹈性都很強【鏡頭:道場過程中的獨特表演】。整體上具有民俗活動的程序性特征和濃郁的地方環境特色,形成了獨特的“道場”宗教儀式,在巴渝民俗中占有重要地位【鏡頭:道場盛景】。
道場傳播的目的是“勸人善良,修身養性,達到守孝忠禮的目的”[鏡頭:翻看經文]。此外,道場對於引導民眾發揚尊老愛幼、團結和諧、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鏡頭:道場過程中人人相助】。
第三部分:瀕危程度
“南通道場”在南通地區也經歷了發展、繁榮、禁止和恢復四個階段。從清朝到民國都很流行。文革時期作為封建迷信被封殺,幾乎銷聲匿跡【鏡頭:焚書】。尤其是近年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很多人對“道場”的文化內涵不甚了解,將道場視為純粹的封建迷信,加以阻撓和指責,導致“道場文化”難以發展【鏡頭:展示道教修行所用的經書、法器】。
此外,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學習“道場”,很多“高僧道長”已經面臨沒有後代的局面【鏡頭:老道士做法,年輕人圍觀】。
第四部分:保護計劃
1986年,重慶開展民間文藝融合活動,對道場中的舞蹈部分進行調查、收集、整理、搶救,收錄於專輯《重慶民間舞蹈融合》【鏡頭:重慶民間舞蹈融合】。
目前,南通鎮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壹名分管領導和壹名專職人員具體負責道場的搶救、發掘和保護工作【鏡頭:會議現場】。同時將民俗活動納入本地區文化發展規劃,制定相應的工作目標和保護規劃[鏡頭:相關文件]。
同時,組織專家學者和追隨者,成立道場民俗文化研究會,開展“道場文化”的研究工作,科學引導人民群眾正確認識和運用這壹民俗文化活動【鏡頭:會議和道場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