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在朝花夕拾這本書裏作者批判了什麽

在朝花夕拾這本書裏作者批判了什麽

批判了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對青少年的毒害思想。具有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意識。

《二十四孝圖》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醜惡和殘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鞭撻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兒童活潑可愛的天性的束縛、壓制和摧殘;

《無常》壹文中采用《聊齋誌異》的諷刺筆法,揭露了人間沒有公正的裁判,嘲諷了那些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

《父親的病》中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庸醫;《瑣記》中刻畫了洋務學業的“烏煙瘴氣”;《藤野先生》則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無恥、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的醜態。

擴展資料:

《朝花夕拾》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制造“三·壹八”慘案。

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壹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鬥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寫作時間

《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2月至11月,***10篇。前5篇寫於北京,後5篇寫於廈門,曾先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並作了《小引》,7月又寫了《後記》,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百度百科-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