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童謠?古人說:“童,童子。徒歌曰語。”(《國語·晉語》韋昭註)“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大體說來,童謠就是指傳唱於兒童之口的沒有樂譜的歌謠。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瀾在《古謠諺·凡例》中,把“兒謠、女謠、小兒謠、嬰兒謠”等都歸入“童謠”壹類。此外,其他古籍中還有稱“孺子歌”、“童兒歌”、“兒童謠”、“孺歌”、“小兒語”、“女童謠”等的。名稱雖不同,內容都是壹樣的。
童謠的歷史真可以說是“久矣夫”的了。《列子》中記載的《康衢童謠》,據說是我國傳說中的聖人堯時的童謠。《古今事物考》說:“《列子》曰:‘堯乃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謠……’謠之起,自堯時然也。”有人認為《列子》這本書不壹定可靠,只承認《國語·鄭語》中記載的《周宣王時童謠》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謠。即使如此,童謠也有了近三千年的歷史。在我國文學史上,能夠與它比“老資格”的,就只有《詩經》中的某些篇章了。
綜觀中國古代童謠的歷史,可以發現壹條明顯的分界線: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謠幾乎都是政治童謠,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鬥爭的工具,它們與兒童的生活簡直不相幹;從明代開始,在繼續發展政治性童謠的同時,產生了壹批真正反映兒童生活的童謠,或者說。這時才有人有意識地開始創作和收集真正意義上的童謠。我想,明以前大概也有非政治性的童謠,只是由於無人搜集記錄下來,所以就湮滅了;即使記下來壹點,也往往被附會到政治中去了。明代是我國資本主義因素大量產生的時期,當時有壹批人,沖破宋元理學的束縛,思想比較解放。他們的視野擴大到了前所未及的許多領域,加上當時印刷業的興盛,童謠的創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較好的成績。現存我國最早的兒歌專集是明代呂坤於 1593年編成的《演小兒語》,此後,這方面的專集才逐漸多了起來。
從現有材料看,我國古代童謠大體上呈現出“兩多兩少”的狀況:亂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像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元代,政治上黑暗,內外戰爭頻繁,國家分裂,生靈塗炭,反映這壹時期政治鬥爭的童謠也就比較多。在每壹個王朝中,壹般又是末期比早中期多,像秦末、漢末、元末.明末等時期,都是童謠大量流傳的時候。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亂世和末世,政治鬥爭尖銳復雜,各種政治力量都努力表現自己,其中就包括用童謠為自己造輿論。所以,有著產生童謠的肥沃土壤。另壹方面,這時統治者的鉗制力則相對削弱,使那些生產出來的童謠不至於全部被扼殺。新上臺的統治者對那些替自己造輿論的童謠,固然會樂於保留,就是對那些詛咒被推翻的統治者的童謠,也往往持壹種容忍的態度,甚至也樂於記錄下來,以作為自己“順乎天心,合乎民意”的證明。反過來,在每壹個王朝的初中期,統治階級的統治相對穩定,除了歌頌升平的東西之外,真正有戰鬥力的童謠就不容易創作和保存下來了。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童謠,甚至於沒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謠.傳統童謠屬於民間文學
之壹,應該是包含在民謠中.基本上童謠沒有很明確的範疇和界限,凡是民謠中適合孩童聽
與唱的都可以歸類為童謠
童謠的定義為何
「詩經」大序說:「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歌謠是人類企圖強化表達喜怒哀樂等情緒,藉由語言的自然節奏,所表現出來的美化語言.這種人類的天性常因民族,年齡,身分,環境…而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以語言為基礎卻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
然而,將語言的自然節奏進而演化為具備音樂結構的歌曲,卻不是兒童所能勝任.因此,不論自發或摹仿,兒童能力所及也止於「謠」的階段,而謂之「童謠」.至於成人制作,配曲的便是「童歌」(或兒歌).當然,童謠的創作者未必是兒童,不論是成人為兒童制作,或是本屬於成人的謠,只要是被兒童所樂於接受或摹仿,而或躍於兒童的口耳之間的,都可以將它視為童謠.
說簡單,通俗點,但不壹定科學:
“童謠,應該是由壹代代人口耳相傳的,在兒童口中傳唱的,帶濃厚的地方特色,詼諧幽默、音節和諧,形式簡短的讀來朗朗上口的歌謠。”
/Article/xdwm/xdwm200811/xdwm20081179.html
童謠的選段,149首
/content/10/0925/15/3149900_562616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