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黃山,簡稱徽或黃,是安徽省的壹個地級市,古稱新安、漳州、徽州。地處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素有“三省通衢”之稱。西南與江西省景德鎮、婺源縣接壤,東南與浙江省華凱、淳安、臨安縣接壤,東北與安徽省宣城市績溪、景德、涇縣接壤,西北與涇縣接壤。1987年,徽州被廢,以黃山之名設立地級市。是杭州都市圈的成員城市。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在東經115 52′—116 8′和北緯29° 26′—29° 41′之間。東鄰婺源、鄱陽湖,南接王騰亭,西接京九鐵路大通脈,北依長江。長約25公裏,寬10公裏。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斷塊山。
雁蕩山雁蕩山以風景如畫而聞名。被譽為“海上名山,天下第壹”。被譽為中國“東南第壹山”。其主體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東北沿海,小部分在臺州市溫嶺市南部。雁蕩山形成於654.38+0.2億年前,是環太平洋大陸火山帶上的白堊紀流紋巖火山。
《載唐菁記》載:“雁蕩山以甌江為界,分為北雁蕩山和南雁蕩山。就景觀位置而言,有北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東雁蕩山、中雁蕩山之稱。”其開拓鑿勝始於南北朝,盛於唐代,盛於宋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謝靈運、沈括、徐霞客、張大千、郭沫若、陳之穗等都留下了詩和墨。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太嶽,是五嶽之壹。它位於山東省中部,位於泰安、濟南和淄博之間,總面積為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達王座”的世外桃源,成為百姓膜拜、帝王膜拜的聖山。有句話叫“泰山安,天下安”。從秦始皇到清朝,先後有13位皇帝到泰山參禪或祭祀,24位皇帝派官祭祀72次。山上有20多座古建築,2200多塊石碑。
華山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五嶽之壹。位於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距省會xi東120公裏。南臨秦嶺,北臨黃圩。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第壹山”的說法。
中國的“華”起源於華山,華山因此被稱為“中國之根”。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教“第四洞天”的聖地,也是我國民間廣泛崇拜的神靈,即西嶽華山。* * *半懸巖洞72處,道觀20余座,其中玉泉苑、獨龍寺、主持院、嶽震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觀,有陳摶、郝大通、何元熙等著名道教專家。
恒山恒山又名南嶽、壽嶽、南山,是中國“五嶽”之壹。它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東南部,衡陽和湘潭盆地之間,其主要部分位於衡山縣南嶽區和衡陽縣東部。恒山之名,據戰國《石幹行經》記載,因其位於二十八夜星座中暮星之翼上,形似衡器,可稱天地,故名。
嵩山古稱“異國”,夏商稱“高遠”、“崇山”,西周稱“嶽”,以嵩山為中心,左戴(泰山),右華(華山),命名為中嶽山。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接鄭州,屬伏牛山系。
嵩山總面積約450平方公裏,由太師山和少師山組成,共有72座山峰,最低海拔350米,最高海拔1512米。主峰季峻峰位於太師山,海拔1491.7m;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海拔1512米。嵩山北臨黃河洛水,南臨水影和稷山,東連鄭州,西接十三朝洛陽。是古都洛陽以東的重要屏障,素有京畿之地的美譽,文化底蘊深厚。這裏是中國禪宗的發源地,道教的聖地,功夫之源。嵩山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詩經》中有壹句名言,“高松嶽薇,季軍於天”。
恒山恒山包含狹義和廣義兩個概念。狹義的恒山,即所謂“北嶽恒山”,又稱“太恒山”,曾稱玄武山、廬山、高適、玄月等。明末清初,確定為北嶽恒山,即“五嶽”。主峰天峰嶺位於渾源以南10公裏處,海拔2016.8米[1],被譽為“北方人天之柱”、“天下第壹名山”。廣義的恒山,或稱恒山山脈,是山西省大同市東南部和河北省張家口市南部,桑幹河和滹沱河之間的壹系列山峰的總稱。從西南向東北延伸,東西長約300公裏,南北寬約80公裏。最高峰是代縣和應縣交界處的山頭山,海拔242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