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是中國詩歌、書法和繪畫藝術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美學範疇。它只能被理解,卻難以表達,只能被體驗,難以被發現,因為它在審美主體中隱藏著神秘而富有哲理的美學思想,是壹種表達靈魂的精神境界。在藝術表現手段上,古人成功地捕捉到書法藝術不僅與音樂、舞蹈密切相關,而且與自然舒中萬物的動態、人的情感密切相關。再加上魏晉以來看人的影響,自然界和人的壹切動態事物都與書法融為壹體,這些動態的繪畫都通過形象思維轉化為書法藝術中吸引人的形式,比如?企業號渴望飛翔,狡猾的野獸狂暴,不會沖。?(崔原草書)是對草書生動筆法的形象比喻,但另壹方面,崔原認為真正成功的創作應該是?就看看,就是壹幅畫不能動,很含蓄,很貼切。。即藝術創傷既要符合壹定的客觀規律,又要從臨時應變的隨意性中獲得高度的創作自由。從此,蔡邕對漢末書法法術的動態描述更加清晰。他在《論筆》中說:?作為壹本書的正文,妳必須進入它的形狀。若坐若走,若飛若來,若臥若臥,若悲若喜,若有長劍,若有強弓硬箭,若有水火,若有雲露,若有日月之象,都可稱之為書。?在這種美學思想的影響下,歷代書法家都是方便的。設定壹個妳心中的最佳形象?,自然和人的壹切能動的東西都在藝術想象的廣闊世界中得到充分發揮。他們觀察著夏雲的奇峰,體會著因勢而變。他們欣賞垂柳隨風搖擺的起伏。他們觀察天空中搏擊的雄鷹,並將其與筆法上的逆勢聯系起來。億萬人受泉導,山安即平穩、洶湧、平靜。他們從龍躍天門虎臥鳳闕的姿態中感受到了壹種動態的變化。他們看到了公孫大娘的劍舞,對草書有了頓悟。他們想象著混沌不混沌,混沌不混沌等等,讓紙上靜止的字形變得飄忽不定,充滿活力。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書法藝術的無限生命力,正是源於其生動多變的筆法、跌宕起伏的體態和層次參差不齊的構圖。詞語的生動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三個方面:氣、力、韻,其中韻是最重要的因素之壹。
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早就發現,韻與樂的關系是最親密的。例如,南齊的書法理論家王僧虔認為,書法藝術應以韻為基礎,使其風格具有音樂節奏。但是,他在《寫作贊》中指出,這種節奏的美必須符合壹定的法度。粗不重要了,細不重要了,瘦到後面,是生是死?這種符合藝術內在客觀規律的和諧節奏,在書法術語中稱為節奏。最近美學家宗白華指出:寫書可以寫景,可以寄情,可以畫音,因為妳所寫所畫的,只是壹個精神的耳朵。?正是這種和諧的節奏,使中國書法家能夠抒發高遠的誌向,放松自己的感情,以寫意的方式抒發自己的感情,並賦予其強烈的情感色彩,從而使其作品達到壹種空靈、動蕩的境界。
筆法中的節奏主要由輕重筆法和由此衍生的各種筆法組成。相對而言,楷書的節奏比草書更從容、緩、靜、定,但絕不是沒有節奏。所有的藝術都趨向於音樂狀態。作為個案研究,這種節奏感更加微妙含蓄。縱觀古墨,他們的點畫中很少有強烈的節奏。
新手要以冷靜為主。
初學者要慢慢用小楷,這樣可以讓我們有時間去關註筆法的完善。(傳)王羲之在《論舉手投足》中說。新手要和書差不多,慢下來確定它的情況,忙起來會失去它的規律。?這確實是壹種體驗。字體雖小,但用筆準確最重要。端坐作楷書時,應全神貫註,心誌不動,全神貫註,全神貫註於每幅畫中間的運筆,使之隱於畫前,透於紙後,尤其是發、收、化、越、走中間。治病四法中,徐最重緩,即守筆而活。壹旦熟悉了這種方法,所有的方法都可以使用。不要忙於小詞,急躁馬虎。
許的意思不是沒有節奏,而是壹種從容的態度。徐是壹種慢板節奏。送筆的時候要快速向後,有傳承的意圖。收筆的時候動作要快,要有追溯的狀態。開始和結束要慢,不能回去晚,這樣可以藏頭護尾。中劃晚或緊或澀。具體看情況的時候,用筆向外擴張的人,應該是病了,用了。如果正面不合拍,用筆應該是不通順不流暢的,但不失凝重。點畫和點畫交換之間,空中飛的動作要快,快就意味著意義相連。啄法要快,快即強,放牧要從容,抑揚頓挫要流暢,蹲法要陡而快,策略要緩而輕舉。
遲了就有效,堅持規律就不要慢病,就會得到應該回應的手。若以許為榮,則應掛針,而許則意味深長,雍容華貴。有病則強,筆可反。用硬筆寫軟紙,用軟筆慢而醇,用軟筆寫硬紙。想用筆緊,就重。
就重而言,篆刻法輕,中心裹毫,法用舉飛,飛薄,官法重,側鋒鋪毫,法滿壓,點法重,如峰落石,遊絲輕,如雲昏月,肩轉輕,點畫重。筆要重,不是畫的點,而是輕,畫的點要肥,秘處的筆要細,極輕:看不見的轉折,極重:摸得著的豐滿。如果以前端至筆根壹半為腰,則可分為腰以下十點。用筆的時候可以稍微用力壹點,七分三折。比如壹個人蹲壹會兒,七分力會聚在水裏,意思是停留,用筆裹住前面,用三分力,擡起來,用筆攤開,九分力就滿了,意思是拿著,每壹筆都帶動量,在空中用。把針懸在空中收勢叫空抓,方筆豎鉤,微帶側勢,叫側抓)撇頭時,迅速收鋒,在空中做壹個回,叫塞,勾半蹲,準備養病,叫它。古人對上述術語有不同的解釋,如“緊而澀”、“提筆橫”、“擠鋒”、“空中逆勢”、“展露”、“快而快”。初學者不必太拘泥於文字。只要牢牢把握了大病小病四大基本規律,自然會迎刃而解,久久為功。
初學者要從基礎點畫開始,然後構造結構。點畫和寫字熟悉了,才能註意到筆畫和自然節奏的交換。要真正掌握這種筆法,就要在不斷的練習中仔細體會,這不是跟著圖走就能解決的。作者不能更具體和微妙。難怪余士南在《論筆的本質》中說:來不及真假,輪壹個平輪,妳就不會生病,妳會從心裏得到,妳會從手上得到。妳的嘴什麽也說不出來。?但初學者必須掌握以下原則:
作為壹種小字書寫的方法,用筆貴於從容,從容淡定,如悠然而行。縱觀古代的小楷,無壹不是從容精準,平和寧靜,然後疲憊不堪。用筆寫小字的時候,忙不過來。所謂忙人,以筆為體,聚墨而成,任意揮舞,奔忙,所謂?用筆前的迷戀,震動來迷惑男人?雖然用的很快,但古人用筆精妙準確。王運書法管見說:?現在的人有兩種病:壹種是表面上愛順滑,不抑郁,壹種是輕滑,壹種是貪急,不失意,春急。?其實這兩個缺點是寫小信最常見的錯誤。我們不能太快。古人稱之為狂,但情不全,民不可平。
寫小寫字母的方法比用鋼筆要貴。所謂圓,就是形方勢圓,活靈活現。小信雖然以安靜端莊為主,但也要在沈默中感動。他們要安逸,老僧可以彌補沈默,也可以筆機活潑豪放。據說趙孟頫寫小楷,壹天能寫幾千字。但是效果很沈穩精準,假裝寫小字,用筆也不會太慢。太慢了,血肉就會渾濁,筆機就會停滯,進退就會有疑。是否未定,古人必無空氣。這種遲到的弊病叫做溺郁,溺郁會使血肉渾濁。《韓熙書法總解》雲:真書來不及活。?真的是發自內心的。
簡而言之,寫小字的方法是敏捷的,但是忙。要達到這種境界,唯壹的辦法就是有壹個熟悉的字,壹個寫得好的筆法,做到腕不停筆,筆不離紙。筆鋒雖飛,但點畫準確,形體熨帖,姿態婉約,神韻自然生動。
就風格而言,寫小楷有兩種,壹種是基於拖延的內鬥法,壹種是基於速度的外擴法。書簡單古老的地方,節奏要放慢。所謂拖延,有效,緩慢;每壹本好看的書都有很快的節奏。所謂病急亂投醫。鐘繇和顏真卿的小楷以遲為主,趙孟頫和文徵明的小楷以快為主。無論多晚,都不是絕對的、靜態的固體平衡,而是相對的、變化的動態節奏。既要通靈又要冷靜,既要安靜又要活潑,小字母才能精彩,就像華鑰的《剛開始用書的時候,妳很快,因為妳很快就熟悉了,然後妳用妳的力量改正了。剛開始妳漸漸變得淡定,但是妳太淡定了,忍不住露骨。因為妳意識到寫書的時候,後面壹定要互相拯救,剛柔並濟。?真的是發自內心的。
論小寫字母的肥、輕、直、剛。
但筆重而細,無論胖瘦,都比中心貴。如果它能轉運中樞,那它就又肥又壯,雖然又瘦又胖。鐘繇和顏真卿的小楷豐滿,似肥似壯,似濁似清。字裏行間,有壹種溫雅的氣息,但王羲之的小楷厚重。所以用小楷的筆,不希望太肥,太肥了反而會渾濁。如果是渾濁的,會指出是臃腫骯臟,暗沈多肉,肥濁無骨,不想太瘦。如果太薄,就會枯萎。若枯萎,則筆薄、平、幹、禿,薄而硬無肉,謂之幹骨。
筆無論胖瘦,都要以骨之力,而不是骨之直,態度為先,不知中心,不註重肥瘦。這是壹種舍根取尾的方法。唐太宗的《誌異》中有壹段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夫子書以表達為要義,神不和諧則無態度。以心為筋骨,心不壯則言弱而健;以壹對頭發為皮,如果那壹對不圓,言語也不溫潤,不如心和心壹起用。?所謂心,是指筆心,也是字的筋骨。它也是單詞的皮膚。肉要包筋,骨要藏肉。用筆才能圓。如果能圓潤,胖瘦皆宜,骨肉相稱。
用鋼筆小寫字母,表示妳有輕重之變,如果?上下平齊,前後頭等,直而相近,像個算子,這種沒有起伏的用筆必然會有鈍刻的缺點。包在《筆桿子的故事》中說:凡人的生活,壹定是柔軟滋潤的;當它死去的時候,它會變得又硬又幹,就像植物壹樣。如果是軟的,就會又圓又肥,如果是硬的又幹,就會長短平。書點畫的筆直充滿了彈力,通過壹種曲線美的形式表現出來,就像壹個運動員的形體美。試試看?永恒之言八法?哪壹筆又平又相似,即使很挺拔,掛針也充滿剛柔粗細的變化。假裝用小楷,要使其用筆,筆鋒挺拔,直中帶彎,剛健婉約,體態挺拔。自然可以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
小字體用墨方法初探
氣韻生動是基於筆法,但卻是基於墨法。筆的輕淡,不僅能產生節奏的變化,還能產生用墨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對於楷書來說是微乎其微的,尤其是小楷,沒有草書那麽強烈和震撼。
壹般來說,小寫字母用的墨水要濃壹些,但不能太淡,會有損觀感。試看古人用的是小楷,用濃墨的,尤其是唐代,寫經書,墨色亮如漆。雖然已經過了幾百年,但還是像剛開始擺脫壹樣。
濃墨的方法不適合墨跡。取細油煙細墨汁時,在硯臺上輕壓,順時針方向研磨。也不宜壹下子往硯臺裏倒太多水,邊註邊磨。墨色濃淡而不延筆,所以磨墨要貪,所以硯要深能蓄墨,墨色要細,所以硯面要細。自然精華打結,墨汁溢出,墨色輝煌。雖然詹就像壹個孩子的眼睛,但墨水的顏色幾百年不變。這種用墨方法,除非多看看古人的原作,否則很難欣賞。寫完後,硯臺要洗幹凈,明天用,最好不要用宿墨。
硬筆適合寫小字母。比如紅毛紅豆這種健、整、尖、圓的筆的四德,或者七紫三羊這種軟硬適中的小白雲,總是比較好的。
寫小字時,筆要完全打開,新筆要打開。首先要把筆放在溫水中浸泡使其自然打開,把含有毫微米的膠水洗掉。然後,要掛在廢宣紙上,讓它陰幹,隔天就可以用了。使用時,先將筆浸泡在清水中,然後將筆桿在廢紙上旋轉,四周擦拭,再蘸墨成書。
寫小字時,墨水要幹,不要太濃,尤其是寫在健康宣傳上的時候。如果墨水比較豐富,可以在廢宣傳上稍微擦拭壹下,墨水就會混合均勻。如果是滿的,因為筆長且軟,很難控制。有壹種方法可以彌補,就是先把它泡在墨水裏,讓它自然。但腰身和筆根的刷毛上粘著墨水,寫字自然健康。或者,妳拿壹支新筆,妳不會完全打開它,拿走它筆尖的彈性。但是這種方法有壹個缺點,就是只是局部的,裏面的墨水很少。寫壹兩遍就會沾墨,必然影響筆勢的流暢度和書寫速度。
用鋼筆蘸墨水寫小字時,不允許將筆深深地浸入墨水中。筆尖蘸到硯池裏,墨水就會浸到墨汁裏,然後筆就被迅速拉到池面,比如壹些水,壹粘就粘上去了。這個所謂的沾筆壹定要深,落筆壹定要淺,但是墨水不是三分。如果滲透很深,墨水容易滲出,嘴部模糊,筆力不易控制。淺筆畫重,點畫清晰明亮,墨色易變。
寫小字時,以墨汁濕潤為宜,不要太枯燥,枯燥的話字會毫無生氣。就筆法而言,所謂潤者圓潤,就墨法而言,豐滿潤澤,小字著墨。雖然墨色沒有變化,但也是喝墨貪的時候,就是滿了就吐黑。陳介祺《學漢字》說:?小筆不夠大,寫小,但大筆可以作為重點,用濃墨才有力量。能展現小字的方丈,壹定是喜歡小字的。?姚的《漢字回憶》也說:?有必要用壹大筆錢來寫。?當然,我不希望妳小字用大筆,小字用大筆,所以筆是我用的,墨色自然潤澤,筆勢自然養成。
當書寫小寫字母時,墨水也應該有陰影和幹燥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用筆節奏的變化。寫小楷時,墨色淡而輕,重則黑而厚。寫小楷時,墨少而燥,許則豐潤,下蹲時,水會聚,得時,水會斂,飽時。這些變化只能被感覺到。
小楷墨的使用還有壹個很高級的境界,就是幹中有濃,幹中有潤的墨法。相傳顏真卿和董其昌最擅長此法。這種筆法,當立足於中心,以筆法為基礎,以氣勢為後盾,當筆力飽滿,再加上速度,老虎鉗與紙張的摩擦,以及紙張的表現和沈穩失意的風格,綜合起來的效果,就是幹。
總之,用墨的方法要以用筆為主,墨汁突出,滲透紙的背面,對書法家來說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