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解湯簡介

三解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處方 3 功能主治 4 三解湯的用法用量 5 摘錄 6 《醫方考》卷二 6.1 方名 6.2 組成 6.3 主治 6.4 各家論述 6.5 附註 7 《聖濟總錄》卷壹二二 7.1 方名 7.2 組成 7.3 主治 7.4 三解湯的用法用量 7.5 制備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三解湯 1 拼音

sān jiě tāng

2 處方

黃連1.5克 黃芩3克 大黃12克 梔子4.5克 花粉6克 連翹4.5克 半夏3克 茯苓6克 木通3克 澤瀉4.5克 青荷梗33厘米

3 功能主治

治暑濕氣合,郁為大熱,五心煩躁,坐臥不安,渴飲胸痞者。

4 三解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摘錄

《醫醇剩義》卷壹

6 《醫方考》卷二 6.1 方名

三解湯

6.2 組成

麻黃(去節)3錢,柴胡(去蘆)3錢,澤瀉3錢。

6.3 主治

時行之瘧,長幼相似者。

6.4 各家論述

1.《醫方考》:病有三在:在表,在裏,在半表半裏也。人在氣交之中,鼻受無形之氣,藏於分肉之間,邪正分爭,並於表則在表,並於裏則在裏,未有所並,則在半表半裏。是方也,麻黃之辛,能散表邪,由汗而泄;澤瀉之鹹,能引裏邪,由溺而泄;柴胡之溫,能使半表半裏之邪,由中以解,則病之三在,此方率治之矣。雖然,此方但可以瀉實耳,虛者猶當辯其氣血而補之,所謂虛者十補,勿壹瀉也。

2.《增補內經拾遺》:壺隱子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故用澤瀉瀉心經之熱自小腸中出也;寒熱不清,故用柴胡以清之;無汗要有汗,故用麻黃以發之。三解雲者,謂三藥能通解之也。

3.《醫林纂要》:麻黃以經言,則行太陽經,浮在皮毛,而太陽經夾膂脊以行者;以臟言,則麻黃瀉肺邪,而肺俞則附於脊骨之第三椎下。寒涼之氣襲於皮毛,棲於膂脊,故用麻黃最為對證之藥,勿以過於表散疑之也。因濕暑之留伏於內,而導而下之,澤瀉以滲濕,而暑氣亦隨之以下。以陽氣之郁而不能升也,籍柴胡以升之,柴胡主能散邪,不必問其專經。瘧之初起;此方為最宜。瘧之邪氣方殷,無庸慮其虛而遽加補也。

6.5 附註

《增補內經拾遺》本方用法:水二鐘,煎八分,未發先溫服。

7 《聖濟總錄》卷壹二二 7.1 方名

三解湯

7.2 組成

甘草(炙、銼)1分,荊芥穗半兩,惡實(隔紙炒香)1兩。

7.3 主治

脾肺壅熱,咽膈腫疼不利。

7.4 三解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7.5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古籍中的三解湯 《校註醫醇剩義》:[卷壹暑熱濕]傷熱

三氣叠乘,已成燎原之勢,宜急下存陰,三焦通治,三解湯主之。三解湯(自制)黃連(五分)黃芩(壹錢)大...

《醫學從眾錄》:[卷五]瘧癥

帶散邪。大抵於小柴胡湯中無汗,麻黃可加二錢,即三解湯意也。有汗,桂枝、酒芍可各加二錢,即柴胡桂枝湯...

《聖濟總錄》:[卷第壹百二十二咽喉門]咽喉腫痛

含化咽津,未瘥再服。治脾肺壅熱,咽膈腫疼不利。三解湯方甘草(炙銼壹分)荊芥穗(半兩)惡實(隔紙炒香...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卷二]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

也,由經視腑,則經為表,而腑為裏矣。上編用桂枝湯解肌,所以治風傷衛之表也,而未及衛分之裏,故又立五...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