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耐心的把它看完。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劉備的歷史形象和大家所認為的形象大有不同。《三國演義》裏,諸葛出來前,劉備似乎就是敗仗。諸葛出來後,那帥印什麽的都給了諸葛,劉備就坐在旁邊聽聽...... 這實在是曲解啊!劉備所有的功勞,都被諸葛亮代替了,冤......枉......啊...... 其實真實歷史上。諸葛亮是壹位偉大的“政治家”,治國治的非常好,但軍事才能並不突出。什麽,火燒新野、安居破五路、空城計,等等。這些了不起的戰功都是虛構的。《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把諸葛亮寫成了壹個軍事天才、神機妙算的形象,這不是諸葛亮的真實形象。其實諸葛亮軍事天才、神機妙算的形象,也不是羅貫中宣染出來的,而是千百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的崇拜宣染出來的。宣染出來的形象,稱之為“化身形象”,史書上記載的形象,稱之為“真身形象”,諸葛亮的化身形象與真身形象,有很大的差別。諸葛亮五伐中原寸功未立,兩次圍陳倉而不下,(歷史上諸葛亮沒有攻下過陳倉)有兩個原因壹是糧草運輸困難,再是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足。並且“白帝城托孤”之前諸葛亮沒有打過仗只為劉備立了兩件功“隆中對”和“遊說東吳”,(不要小看這兩件事)“白帝城托孤”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是防守後方,治理內政。在說了劉備要成大事,需要的不是壹個人才而是壹群人才,能夠用好這群人才就是劉備的本事。這些所謂的“演義”就是這樣,把“君主”寫的“求賢若渴”把“軍師”寫的“神機妙算”。就象《隋唐演義》中把“李世民”寫成壹個“有事問軍師”近呼無能的形象,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可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 其實真實歷史上:誅車胄、殺蔡陽、燒博望、征四郡、收西川、取漢中……這都是劉備親自指揮的勝仗,“隆中對”的真正實行者是劉備。劉備早年打仗雖然勝少敗多但不是壹無所獲,至少鍛煉出了劉備的軍事才能,劉備在來到荊州之前就已經是身經百戰。在看過歷史後我們會發現,劉備軍事才能雖然比不上曹操,但是曹操手下的那些大將卻不在劉備的話下,法正就是這麽勸的“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曹操手下,劉岱、車胄、王忠、蔡陽、夏侯惇、於禁、李典,在歷史上都曾是劉備的手下敗將。值得壹提的是,著名的“火燒博望”並非諸葛亮的計謀而是劉備的,也就是這壹場戰役中劉備打敗了,夏侯惇、於禁、李典。“火燒博望”發生在202年,諸葛亮出山是在207年,羅貫中把這個功勞移到了諸葛亮的頭上。並且劉備“長於政治”“善於用人”。(這壹點不用我多說了)劉備打了這麽多勝仗,如何大家只記住了夷陵之敗呢?比曹公赤壁大敗,尚有很大距離。我們對赤壁大敗的曹操,沒有這麽苛刻吧!夷陵之敗跟曹操的漢中之敗有相似之處,都是久攻不下,兵疲而敗,火攻是次要原因。伐吳戰役中,劉備壹開始打的也不錯,勢如破竹,先後擊破李異、劉阿等。劉備在指揮上沒犯大的錯誤,分兵連營也很難說錯誤,但不管怎樣,陸遜比劉備更高壹籌是無疑的。陸遜在孫吳政權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助呂蒙取荊州、擒關羽;石亭之戰,大破曹魏十萬大軍,為孫吳建立三分天下的王霸之業立下赫赫戰功。他能夠打敗劉備也不足為奇,周瑜打敗曹操時不也才三十多歲嗎?曹操赤壁大敗後在華容道遇見的當然不是關羽而是劉備,曹操在赤壁吃了周瑜壹把火燒,又在華容道吃了劉備的壹把火燒。華容道上曹操對劉備有壹句評價“劉備,吾儔也”(劉備的才智與我不相上下)。 劉備很有戰略眼光,舉壹個例子。曹操想進攻烏桓但又怕劉表和劉備趁機偷襲許都,後來郭嘉對曹操說,劉備能看的到這個戰機但他沒有實力,劉表看不到這個戰機就算劉備告訴他他也不敢。壹切都不出郭嘉的所料,劉備建議劉表趁曹操進攻烏桓時偷襲許都,劉表說等壹等吧!結果就這麽壹等,錯過了壹個大好的機會。郭嘉對袁紹能說出十敗之論,把孫策說成是壹條看門狗,卻對劉備十分看重。郭嘉對曹操說“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真實歷史上去東吳取親也是劉備自己要去的,當時劉備知道這是個圈套,可為了“聯盟”他還是去了,最後也是劉備自己想辦法逃脫的,沒有什麽諸葛亮的三個錦囊。我們都知道劉備前半輩子是很慘的,長期“被人追殺”“寄人籬下”,近20年的時間裏都是這樣。換了別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許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煩了,甚至早就自殺了。可我們何曾見劉備放棄過自己的理想,只見他,不拋棄、不放棄、屢敗屢戰,這樣的“堅忍不拔”“能屈能伸”幾人能做到。剛才說過了,劉備20年的時間裏“壹無所有”很長壹段時間裏看不到壹點希望,可他手底下有壹批人才在這20年裏對他忠貞不渝,至死不悔,這是收買人心可以做到的嗎?歷史上並沒有“桃園三結義”關羽也比劉備大壹歲,他們三個人是君臣關系。劉備20年時間裏壹無所有,可他走到那都受別人歡迎。他投靠曹操,曹操和他“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相敬如賓”。陶謙與他相處未久便把“徐州”托付給他(歷史上,陶謙是在臨死前向他的部下交代了“讓徐州”壹事,沒有“三讓徐州”)。他投靠袁紹,袁紹出城兩百裏相迎。他投靠劉表,劉表也是出城相迎,劉表臨死前也想把基業托付給他(劉備沒有要)。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次子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只能從新野撤往江夏,壹路上每天都有百姓來投靠他,百姓的數量日益增多到當陽時以有十多萬人(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余萬)。有人勸說劉備拋棄他們,輕騎前進,但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我劉備要幹成壹番大事業就必須以人民為本,現在人民主動來投靠我,我怎麽可以忍心拋棄他們。)現在有些人說劉備帶百姓逃跑是作秀?那真是小人之心了。戰爭無眼,這樣做會掉腦袋的劉備不知道?中國古代史上這樣的行為都很少見。當時投靠他還不止百姓。《資治通鑒》說到,荊州,不僅相對太平繁榮,而且由於劉表本人為清流的緣故,吸納了大量的名士,而因劉表誌大才疏,這些人大多暗戀劉備,曹操進攻荊州,荊州士子如雲壹般追隨劉備。當時還有很多劉琮的部下都來投靠劉備(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而赤壁之戰後,劉備在江南的公安屯居下來後,每天都有東吳占據的江陵的士族和百姓渡江投劉備。百姓先不說,先說說這些有才之士,這麽多的有才之士不去投靠強悍的曹操而去投靠落破的劉備,這是對曹操的壹種戰勝也說明了當時的人心向背,要知道當時有些荊州人才投靠曹操都得到了優厚的待遇。劉備在當平原相的時候,外禦賊寇,在內則樂善好施,百姓遇到困難時劉備與百姓壹起同甘***苦。平原郡士族劉平覺得劉備出身低微不服從劉備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殺。刺客喬裝打扮,劉備毫不知情,還對刺客十分禮遇,刺客竟然不忍刺,並“語之而去。長阪坡之時徐庶的母親被曹操俘虜了,所以徐庶離開劉備投曹操。劉備雖然舍不得讓徐庶離開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離,只好同徐庶揮淚而別。(《三國演義》把這個故事的時間改了壹下)劉備臨死前對自己的兒子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句話很符合劉備的“字”,劉備的字叫“玄德”是他自己取的。玄德兩字出自“老子”,指的是很高很玄妙的德行。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只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令人折服”。劉備在臨死前要自己的兒子多行善事,古往今來很少有那個君王要自己的兒子多行善事。也許妳會指出劉備壹些不道德的事例,但不要忘了,他是壹個“政治家”是壹個“君主”。既然是“君主”就不可能事事都達到道德標準,“普通人”比“君主”更容易達到道德標準。在說了,人是有“善惡”兩面的,沒有決對的“好人”也沒有決對的“壞人”。劉備的性格。《三國誌》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這“喜怒不形於色”哪裏是《三國演義》裏那個愛哭的劉備呢!而鞭打督郵,並非張飛,而是劉備親自所為,為此他不得不棄官逃命,可見其性格中有不折腰的壹面。劉備是投靠過不少人,但那都是“時勢”所逼所迫。並且其依附時是座上賓而非墀下奴,其離去時是高飛而非遁潛。《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呂布的部下對劉備有壹個評價“反復難養”,《三國誌·先主傳》袁紹對劉備也有壹個評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這兩評價都是正確的。劉備有“英雄之誌”,因為劉備有“英雄之誌”所以才不會甘心長時間的“寄人籬下”,也就必須不斷地調整策略在敵我友之間周旋。因此“反復難養”。同樣,有英雄之誌,就必須團結同誌,凝聚力量,***創大業,也就必須“弘雅有信義”。我剛才說了,劉備在近20年的時間裏壹無所有,而且坎坷多難,很長時間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可在這壹段時間裏他手底下始終有壹批人才,對他“不離不棄”,關羽甚至不計生死不為富貴所動來了個“千裏走單騎”。為什麽?就因為劉備“弘雅有信義”。歷史上真實的劉備確實也是仁德為懷,感人至深的,而羅貫中卻把這壹點過份的誇大了。壹千多年來,劉備壹直被贊揚也確實有他該贊揚的地方。歷史上真實的劉備並不是壹個愛哭的人,什麽,哭荊州、哭諸葛、哭徐庶,等等,都是虛構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在內容傾向上,歷來被人說成是“擁劉反曹”的,作者羅貫中把劉備塑造成了道德信義的化身。理所當然的,劉備也就成了理想明君的典範,既仁厚愛民,禮賢下士;又誠實忠義,貴義尚情。果真如此嗎?在下不敢茍同,其形象塑造實在是有違作者的創作意圖,給人以“畫虎不成反類犬”之感。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這樣評論《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至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作如此闡述,真可謂壹語中的。這裏魯迅所說的“近偽”主要有兩層含義:壹是作者羅貫中給劉備塑造的形象有違作者的初衷,與作者心目中想塑造的仁厚愛民、禮賢下士、誠實忠義、貴義尚情的理想的明君形象相去甚遠;二是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性格特征虛偽,是壹個表面道德信義,實則假仁假義、殘酷無情、不思進取而又欺世盜名的偽君子。那些覺得劉備虛偽、無能的人,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在看過舊版《三國演義》電視劇,就更加如此了。不過也沒辦法,誰叫《三國演義》比“正史”更加深入人心。千古以來,尤其是《三國演義》出現以前的文人墨客,謳歌劉備的詩篇並不少於曹操,著名的如呂溫《劉郎浦》:“誰將壹女輕天下﹖欲換劉郎鼎峙心。” 辛棄疾《水龍吟》:“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等等 (郎是風度翩翩的意思,劉備應該是個美男子)總結下:曹操有家族和官宦的先發優勢,孫權直接拿了父兄的基業,唯劉備白手起家,鼎立於三雄之間。還是曹操的評價最貼切了:“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三國誌》作者陳壽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昭烈皇帝:“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鐘,順期挺生,傑起龍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劉備他在歷史學界的評價是相當高的,就連極度崇拜曹操的易中天老師都評價劉備有:英雄之誌、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魂:堅忍不拔 義:弘雅有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