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1901年-1989)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獻學家。原名宋標,字萼孫,號,後改為萼孫。
中文名:鄭
別名:原名宋標
出生地:浙江省諸暨市高湖鄉(現雙橋鎮)鄭村
出生日期:1901五月19。
職業:歷史學家、語言學家
代表著作:《中國近代史》、《近代中西歷史對照表》、《中華民國開國史》、《漢隋通史》。
壹生
1901 19年5月,鄭出生於浙江諸暨市高湖鄉(現雙橋鎮)鄭村。他小時候體弱多病。9歲入私塾,12歲考入喬峰大東高等小學。半年後轉學到北鄉公學,以第壹名的成績畢業,考上了浙江壹中。潛心研究《史記》、《漢書》、《資同治鑒》等史書。民國9年夏(1920)考入南京師範大學文史地理系(1921),師從歷史學家劉儀之、地理學家竺可楨。14 (1925)畢業後,在雲南師範大學任教,在東北大學兼職。他在1924畢業時,將論文《漢隋史》寫成65438+百萬字的專著,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從1925開始,先後在雲南師範大學、東路大學(現雲南大學)任教。1929起,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編輯室編輯,教育部編譯館專職編譯員,人文組主任。國家編譯館轉制為國家歷史博物館後,任編譯與史料部主任。1949年4月,南京解放,國史館改為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員。在此期間,他在中央政治學院和中央大學教授中國近代史和中國歷史系書目。1951去青島,在山東大學任教。歷任歷史系教授、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西交通史研究室名譽主任、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58隨山東大學遷居濟南。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東省第二至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委員。
主要作品
鄭自1919起在《申報》和《新聞》發表文章。他研究歷史60多年,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尤其是中國史學史、中國近代史和中西交通史。他撰寫了26卷正史研究,正史目錄,司馬遷年譜,等等。民國二十四年(1935),開始研究鄭和。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他出版了《鄭和》,兩年後又出版了《鄭和遺產集》,奠定了他在中西交通史研究中的地位。32年(1943)《中華民國史》出版。他勤於研究,壹生共發表作品160多種,2000多萬字。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史》、《近代中西歷史對照表》、《中華民國開國史》、《漢隋通史》、《中國歷史系書目》、《中國文獻學概要》、《司馬遷年譜》等。1984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社科工作者。
他壹生的研究涵蓋了清史、民國史、中國近代史、中國史學史、中國文獻學、海外關系與中西交通問題、中國文化問題、中國民族問題等等。專著20余部,論文160余篇,尤其是中國近代史、中西交通史、中國史學史。
1989 4月20日死於濟南。
學業成績
他的學術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文獻學研究
1928年,商務印書館專門為他安排了鄭歷史叢書的出版。到30年代,先後出版了《史漢研究》、《中國歷史系書目》、《中國文獻學》、《亞洲國家史》、《中國史學史》、《司馬遷年譜》、《班固年譜》、《杜佑年譜》。另外還有近代中西歷史對照表。晚年還主編了《黃河誌文獻匯編》、《孔子研究資料初步匯編》、《中國近現代留學生資料》、《山東方誌文獻目錄》等壹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大型文獻著作。
中外關系史
他是研究中西交流史和中外關系史的先驅之壹。65438-0926年,以《大月氏與東西方文化》壹文的發表開始研究中西交流史,尤其是鄭和下西洋研究。幾十年來發表了壹系列相關論文和專著,成為國內外研究鄭和最有成就的專家。此外,他還出版了多部論述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專著,編纂了《六百年來中國與海外各國關系資料集》,系統整理了1368至1949年明清民國時期的中外關系史資料,貢獻突出。
中國近代史研究
鄭也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先驅之壹。於1931出版《中國近代史》,被評為當時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代表作之壹。也是民國史上最早的系統研究者之壹。40年代出版專著《中華民國建國史》。解放後,他學習馬克思主義,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重新認識中國近代史,發表了《太平天國婦女解放運動及其評價》、《論義和團運動的性質和歷史意義》、《辛亥革命前夕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帝國主義的態度》、《孫中山思想的發展道路》等壹系列著作,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中國近代史,並修正了自己過去的壹些觀點。他還參與了《中國近現代史資料叢書》的編輯工作,教育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大綱》編寫委員會的工作,為近現代史資料科學和近現代史教學做出了積極貢獻。此外,他還研究了中國政治思想史和文化史。鄭壹生著述甚豐。主要代表作有《隋唐之際史》(1924)、《中國歷史系書目》(1930)、《中國文獻學概要》(1930)、《中國史學史》(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