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是西漢史官-太史公司馬遷在遭受宮刑後發憤完成的壹部史學巨著。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史記》位居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恢弘歷史。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跟隨太史公的筆記,重溫三皇五帝至西漢三千年歷史。國君諸侯、帝王將相、大夫貴族、士人官吏、平民百姓,每個國家興盛衰落、風流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讓我們了解過去,活好當下,預判未來。
? 《史記》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種史書體制,太史公司馬遷以壹個史家的責任感,"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這部史書可謂是文史兼具的偉大著作,成為後世人們撰史立傳效仿的經典範例。尤其在文學方面,對後世小說、散文、傳記等多種體裁產生了深遠影響。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炎的兒子。遠祖是五帝之壹的顓頊(zhuan xu)時代至夏周的重黎氏之後。先祖有主管天地時令,至後代的史官太史令,直至父輩。
司馬遷自20歲起,歷時數年三次遊歷當時漢朝大部分疆域。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聞,收集了許多遺聞古事為後續編寫《史記》提供了大量可信的素材。
司馬遷曾擔任郎官、郎中、太史令、中書令等職,數次跟隨漢武帝出巡及參加泰山封禪大典。修改上古歷法,制定太初歷,經漢武帝批準,壹直延用至清朝。
? 閱讀收獲與感悟
壹. 通過司馬之筆,讓我們對黃帝直至漢武帝為止的三千年,所發生的國家王朝的興衰更替,有了壹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尤其是春秋戰國近500年的歷史諸侯爭霸征伐,政軍商學各界風雲人物的人生故事,各家學派百家爭鳴,內容極為豐富。為我們後人提供了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
二.通讀《史記》相當於我們在幾天時間裏,閱讀了數百位歷史人物的傳記。他們因不同的性格,在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時期、不同情景下的言行決斷決策,小則影響自己的仕途前程乃至生死,大則影響壹國壹邑的興衰。足可以為我們今人在生活、工作、職業生涯,提供寶貴的正反面的經驗和教訓。
三.從國家變遷,人物的活動,讓我們對中華地理、行政區域的變更、民族遷移融合有進壹步了解。
四.先人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成語典故:
1.負荊請罪(趙國-廉頗與藺相如)
2.毛遂自薦(趙國平原君)
3.雞鳴狗盜(齊國孟嘗君)
4.胯下之辱(韓信)
5.立木取信(秦-商鞅)、遠交近攻(秦國)
6.臥薪嘗膽(越王勾踐)
7.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荀子)、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8.仁者無敵(孟子)
9.夜郎自大(漢武帝時代)
10.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楚漢戰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太多的典故。
每壹個典故都源自於壹段生動曲折的歷史事件,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歷史文學知識,對我們人生有提示、警示、啟發……
四.縱觀當今世界,全球近 195個國家和35個地區(合計230個),整個形勢很像2500多年前的春秋至戰國時代。諸如聯合國、美國、俄羅斯、歐盟(德國、法國、意大利等)、中國、英國、東盟、非盟、美加墨北美自由貿易區、北約、南美自由貿易區、歐佩克、OECD、APEC、澳大利亞等諸多國際組織、軍事集團、經濟貿易組織及各個獨立國家。有些專家把中國現在的境況與春秋戰國時的秦國相比較和研究。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史記》及了解之後的歷代國家的歷史,對我們分析和了解現代國家關系、國家戰略很有幫助。
五.諸多不同階層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和命運,可以作為很好的正反面教材。認真對照我們自身,對於我們如何修身養性,如何選擇人生不同階段的進退,都有很大的啟發。
六.值得關註的歷史人物:
黃帝、唐堯帝、周公(周文王)、老子、莊子、孔子、張良(西漢第壹謀士)、伯夷和叔齊、管仲、廉頗和藺相如、孟子、荀子、戰國四公子、屈原和賈誼、範蠡、司馬遷……
黃帝:是《史記》中記載的最早中華民族的始祖。統壹當時的華夏各部落、制音冠衣律、治天文歷法、興農業水利、置城郭市邑、通養生修煉之術、聰穎睿智有道家風範。世壽120歲(也有說160歲),可謂盡天年。
唐堯帝:
黃帝的五世孫,據說世壽120歲(也有說160歲),在位70年(亦有在位98年之說)。第壹位禪讓天子之位的賢明君主。也是姬姓、唐姓、周姓等20多個姓氏的始祖。
周文王:
《周易》的"發明人"。易理深深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骨髓(陰陽互根、物極必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謙受益滿招損等諸多智慧義理均源於易經),八百年周朝禮樂典章的制定者、中華"德"文化的規範者和踐行者……
4.老子:
中華道家文化的鼻祖創始人和示範者。順便提壹句,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是"消極的不為",而是懂得按照事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人天自然法則,依照人類天性而根據時勢有所為,而又有所不為。5000言的《道德經》,既是樸素唯物辯證法的詮釋,也隱含著道家天人合壹修煉功法密語的壹部偉大著作。值得我們深入體究!
5.孔子:
儒家文化創始人。其實也是修煉悟道之人,其它古籍名篇,略有記述,有興趣的學人可以從孟子篇章中尋找。而通常我們更關註孔子言論集合精髓的《論語》罷了。
經過儒家後世壹代壹代弟子們的前赴後繼推廣介紹,終於自漢代武帝開始把儒家思想作為治世的主軸理論加以實踐和運用。孔子的"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與佛教的菩薩入世救苦救難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元宋之後,佛道儒三家不斷融合,彼此借鑒,到如今普通人已經很難涇渭分明地區分,什麽是儒家,什麽是道家,什麽是佛家了。
道家的全真派王重陽祖師升仙前囑咐七弟子,常常誦讀四部經典《孝經》《心經》《清凈經》《道德經》。《孝經》儒家經典,《心經》佛家經典,最後兩部是道家經典。
佛家近代四大高僧之壹的太虛大師,就主張人間佛教。主張入世修行,提出"人成即佛成"的口號。這也是深受儒家去世的精神影響,而把佛家的修持落地,更接地氣,更為踏實。
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也是兼具佛家的獨修自醒,和道家的灑脫自在?
6.張良:
西漢第壹謀士。在幫助劉邦打下大漢天下之後,功成名退,不再參與政治,也曾經雲遊辟谷,被後人歸為道家人物。現在陜西鞏縣尚存張良廟!他人生轉折點,是遇到了隱士高人黃石公,贈《素書》。張良僅掌握其精髓不到三成,就助劉邦打下天下,可見僅1320字的《素書》是多麽值得我們研究。
……
司馬遷:
鐵骨錚錚、忍辱負重、直言議諫、尊重史實、富於使命、用於探究、 視野廣闊、勤耕細研、文史兼融、學勇兼備、史學界的英雄、文學界拓荒者……
可謂再多美譽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