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關系
中加以把握的。從
先秦時代
至明清時期,大多數思想家都宣揚壹個基本觀點——天人合壹。?
從史料記載上看,“天人合壹”觀念肇始於孟子的“天人相通”說。大體而言,天人合壹是
指“天道”與“人道”或自然與人事相通、相類和統壹的。《
孟子·盡心上
》說:“知其心,知其性,則知天矣。”在這裏,孟子將“天”義理道德化,強調“人”與“天”是相通
而整和為壹體的,“天”是人倫道德的根源,人心善性是稟天之賦。天性壹貫,認識了自己的本心善性便能認識“天”,“天”的義理原則便存在於人心之中,通過“盡心”、“養性
”即可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境界。為此,孟子又提出了“
盡心知性知天
”、“存心養
性事
天”,核心是強調人性與天道相通。人只要善於擴充自己心中的“
善端
”,就可以認識人之天賦的
仁義禮智
的本性,同時也就認識了天的本性。?
宋代的
張載
在
中國古代思想史
上正式提出了“天人合壹”命題。張載認為,世界的本原是“
太虛”。“太虛”即氣,人與自然都統壹於氣。在《正蒙·乾稱》中,他說:“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儒者則
因明
致誠
,故天人合壹”。這裏,張載用《
中庸
》
的“誠”、“明”學說解釋人性與天道是統壹的。在他看來,如果不承認人的作用即天的作用
,就是不誠;如果不承認知天與知人的統壹性,就是不明。所以,誠明就是要肯定天道與人
性的統壹。故而他又主張“本天道為用”,“範圍天用”,強調要把天之“用”與人之“用
”統壹起來。張載的“天人合壹”思想,概括而論是從天人關系出發闡釋人對於宇宙的壹種
態度和人的壹種精神境界。它試圖確立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認為宇宙好比壹個大家庭,乾坤是父母,人是子女,作為這個大家庭的成員,每個人都應當積極履行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
務。人之壹生,不需要道教
許允
的“長生”,也不需要佛教承諾的“無生”。人應求在不足百年的有生之年以積極的態度“
樂生
”,面對現世盡其所能擔負為人的社會道義。社會的道
義亦即宇宙的道義。如果人能理解這些道義,就不只是壹般的道義行為,而是有著更高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可謂之“
天地境界
”。?
關於“天人合壹”,其他思想家也多有論述,如
二程
講的“
體用壹源
”;
朱熹
講的“天即人
,人即天”;
陸九淵
講的“宇宙內事是己
份內
事,己份內事是宇宙內事”;
王守仁
講的“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為壹體”;
王夫之
講的“天人同於壹源”等。?
綜觀中國古代的“天人合壹”思想,盡管不同思想家的立論基礎不同,但從其整體的思想淵
源以及文化傳統來看也有許多***同的理論內涵,這些***同點是:第壹,肯定人是自然的產物,承認人類屬於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二,認為自然界存在著客觀規律,作為自然中的分子,人也應當遵守其規律。第三,強調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壹致的。第四,倡言人生的理想境界是天人的和諧。由此我們可以說,傳統的“天人合壹”思想是從人與整個宇宙的關系出發,把人作為整個宇宙的核心來考慮,其最基本的涵義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統壹,體現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突現以人生和人心為關照的文化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