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點來說《戰國策》就是壹本史書,它記載的歷史時間段長達200余年,這本書從智伯的故事壹直記錄到了高漸離的事,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是很多,但是這本書確實是學者研究戰國時期文化的壹本不可或缺的書籍。但是它的所寓意的價值觀卻讓很多儒家不認可。
雖然《戰國策》這本書對歷史學家研究戰國歷史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這本書在後市卻被很多儒家學者所反感,我們可能會納悶,為什麽這樣壹本具有歷史意義的書籍卻被儒家反感呢?如果我們要了解這個的原由,我們就得從戰國時期的特色人文點去出發理解。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戰國策》並不是壹部完整的書籍,這是因為在流傳的時候,有許多原著的內容被遺失了,後世許多學者對這本書進行了多次的補充修訂,由於作者的增多,這就造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本《戰國策》的主要中心思想以及它要推崇的觀念都是比較混論的。
同時在戰國的時候,由於國家的規模小且戰事極其容易爆發,因此在那個年代,國家的滅亡只能算得上是壹次比較常見的事,因此那個時候的人民都會在許多不同的國家生存,由於生存的國家多,這就造成了當時的人對國家的觀念並不是那麽深刻,很多人為了自己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經常為了利益去出賣自己的國家,當這種事情發生並且被《戰國策》這本書記錄下來的時候,這就與儒家所推崇的仁義廉恥有著很大的沖突了。畢竟在儒家看來,如果壹個人像戰國時期的人壹樣隨便改換門庭的話,那麽這個人的忠義就根本不存在了,所以《戰國策》雖然具有極高研究歷史的價值,但是它始終不被儒家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