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可以駁回皇帝批文,最初的內閣權力有究竟多大?

可以駁回皇帝批文,最初的內閣權力有究竟多大?

明初時設有丞相後來被朱元璋廢掉 ,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官品為正五品,作為皇帝日常行政的顧問。明成祖朱棣由於常年熱衷於打仗,更是沒有精力處理政務,於是招攬大學士進文淵閣,始有內閣之稱,當時的內閣成員官品較低,內閣作為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處,內閣成員間並沒有首輔次輔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 。

明朝內閣制度是在明朝永樂時期建立的。內閣制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皇帝秘書性質的機構,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後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手裏,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到了朱棣的孫子明宣宗繼位後,內閣成員由壹到七人組成,內閣並不是完全的民主機構,對於所討論的事內閣首輔有壹票否決權嗎。經過大明嘉靖、隆慶朝的發展,大明萬歷朝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而內閣首輔變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際,可以說內閣制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

明代之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到嘉靖二十壹年,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余年,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與從前的宰相壹樣了。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萬歷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張居正的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