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金剛的發展

金剛的發展

福建仙丹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我國就有了原始煉丹術,不久隨著方士陸續進入福建,由中原傳入八閩。

從中原進入福建的早期方士,首推何氏九兄弟。推測九仙從山東下來,途經安徽、浙江、江西,經閩北古道進入福建,途經福建縣(今福州)、福清,最後選擇仙遊九裏湖為落腳點,從事煉丹制藥活動。福州玉山(又名九仙山)上的九仙道觀、仙遊縣、九裏湖等地名,均以此命名。至今山中、九裏湖中仍有煉丹井、煉丹鼎、煉丹爐等遺跡。何家九兄弟傳入福建的煉丹術,反映了當時煉丹術和煉丹術的最高成就。

方士早期在福建的煉丹活動,很多散見於地方誌。據《福鼎縣誌》記載,古代著名煉丹家榮成曾住太姥山煉丹。據《福建通誌》記載,曾任南昌校尉的江西人梅福也到南平等地從事煉丹活動。隨著東漢末年道教的確立,早期的神仙煉丹演變為道教修行,神仙方士逐漸成為道士。道教非常重視煉丹的修煉,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仙丹派道教把服用人工提煉的還仙液和黃金作為成仙的重要手段。原始的仙丹變成了道教的仙丹。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但江南地區相對穩定。許多道士隨後紛紛遷居福建,著名的有左慈、雲歌、尹正、葛洪等。這壹時期是道教煉丹術在福建傳播和發展的時期。東晉著名方士葛洪,魏晉時期進入福建道教方士之家,值得關註。葛洪壹生名山大川,拜師學道,搞煉丹活動,著書立說,不絕於耳。有《那時》、《黃白》等20卷。《抱樸子內篇》是當時最完整、最系統、最有條理、最有邏輯的經典。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上述名門外,還有太子錢、、孫淖、胡、李、魚、王等前往武夷山煉丹,盛況空前。寧德的霍童山、福鼎的太姥山、泉州的清源山、政和的東貢山、崇安的武夷山、福州的道山和玉山、仙遊的九裏湖等。,都有古代煉金術士煉丹的痕跡。八閩大地上,以方士煉丹活動命名的山川不計其數。全縣有七八處之多,僅載於《崇安縣誌》。

當時福建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道教在福建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有限。從西晉到隋朝,整個福建僅建有四座道觀,從事煉丹活動的多為外省僧人,但福建僧人擅長煉丹的並不多見。據陳艷主編的《福建通誌》記載,只有晉代人才開發了遊客。福建道教煉丹經過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發展,唐宋時期進入鼎盛時期。幾十代方士經過摸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資料,為後來的煉丹術奠定了基礎。此外,唐宋時期國力最強,社會穩定,文化繁榮,生產力大發展,為煉丹術的發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第三,道教獲得政權,煉丹術受到唐宋皇帝的推崇。他們視道教為國道,確認道士為宗族親屬,並下令全國各郡修建道觀,搜集整理天下道教藏書。崇道政策促進了福建道教仙丹的發展。唐代福建新建道觀13座,其中有莆田神秘的三清殿,被譽為江南建築之花。唐代閩中方士十分活躍,有蔡汝金、張壽、司馬等。

五代時期,道教仙丹受到王家族的推崇,服用仙丹之風日益濃厚。王死後,他的四個兒子和壹個孫子都迷上了道教神仙方術,花了大量的錢修建水晶宮和宮,吸引了大批道士日夜為他齋戒,並加入丹制藥,希望長生不老。

到了宋代,福建道教的煉丹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影響越來越大。新建道觀46座,為歷代之首。各行各業的人都爭相入道,道教徒的數量大大增加,從事當時活動的道士也急劇增加。《福建通誌》收錄的著名方士白玉蟾、王中正、吳坤,在宋代人數最多,表明福建煉丹在宋代達到頂峰。隨著道教仙丹的興盛,唐宋時期服用仙丹成為時尚。因為道教方士煉丹、煉丹所用的原料中含有汞、鉛、硫、砷,在加熱的鼎中被氧化成砷,所以大部分的丹藥中都含有劇毒的砷。如果妳長期服用這些丹藥,妳會中毒而死。唐宋時期,無數人食後猝死。據趙翼《清代二十二史註》卷十九《唐代皇帝多餌多丸》,唐代有五六個皇帝因服煉丹丸中毒而死。自宋代以來,煉丹受到輿論的批判,道教煉丹也開始分化。

閩清人,父亡後隨母改嫁,改姓白。白玉蟾曾在閩清秦山煉丹,後遊歷羅浮、霍童、龍湖、武夷山,重建武夷山誌安寺。著有《上清集》、《武夷集》。白玉蟾提出了以精、氣、神為核心的內丹學說,對道教實踐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將宋代以後福建道教的煉丹分為內丹和外丹兩派。

內丹術把人體比作爐鼎,以體內精氣為藥,以熱導心,經過壹定的訓練步驟,精氣精氣凝聚於體內。這種融合被稱為內丹術。主張實施安神、息氣、運行內氣、循環全身、驅舊吸新、煉制體內長生不老藥等生理心理方法。自宋代以來,內丹術逐漸引起閩中道士的興趣和重視,並逐漸占據上風,成為閩中道士修煉的神奇方法。雖然明清時期福建仍有人從事煉丹活動,甚至在民國初年就有《秦火熱光》等外國煉丹著作問世。這只是道教煉丹術衰落的壹個回光返照。甚至到了清代,道教煉丹術成為江湖騙子用來騙錢的伎倆,被社會唾棄,在福建逐漸消失,最終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