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當年鯀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當時地面上的人們受到洪水的侵逼,四處逃竄,無法打獵耕種,幾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鯀對於這樣大規模的洪水所能想出來的辦法就只有圍堵。眼看著這些洪水不斷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壩,鯀再也不能忍受眼睜睜看著凡人受苦卻無能為力的無力感了,於是他決定盜取天庭的寶物“息壤”——這是壹種會不斷生長的土壤,能夠使得鯀的圍堵不會再失效。
在“息壤”的幫助下,凡人們脫離了洪水的災難,開始離開的貧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開始生活。鯀看著這些凡人能夠因為他的幫助而開始安居樂業,感到十分的欣慰。正準備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時候,天界的主人堯對於“息壤”被盜,感到十分的震怒。於是收回“息壤”,讓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樂業的景象又成為壹片汪洋。
鯀束手無策,不但無法拯救這些凡人,自己也被堯用雷電殛死(“昔堯殛鯀於羽山……”——《左傳·昭公十七年》)。治水失敗的鯀懷著滿腹的怨恨,被雷電殛死了之後,不但死不瞑目,屍身經過了三年都不腐壞。堯唯恐鯀的屍身會產生什麽異變,於是派出勇士用鋒利的吳刀將鯀的屍身剖開,但是沒有料到鯀的怨氣醞積在腹中,變成了壹只黃龍,這只黃龍也就是鯀的兒子禹(“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海內經》,郭仆註引《歸藏·啟噬》;“鯀殛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路史·後紀》,註引《歸藏·啟噬》)。
禹用疏導的方式來將這場可怕的洪水結束掉。而在這段治水的過程中,壹方面他運用龍乃水神的力量解決了許多問題,另方面手底下也收服了許多只興風作浪的孽龍,轉而幫助他治水。長江三峽中的“斬龍臺”和“錯開峽”據說是當年禹斬掉壹只亂開水道,險些誤了大事的孽龍的地方。接著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國史上的第壹個王朝,也是壹個以龍為圖騰的氏族,自此,龍就在中國人的傳說中開始生根……
至於中國傳說中龍的形象呢?據說龍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壹條小蟲壹樣,也可以變成天上騰雲駕霧的的神獸,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種生物。不過在傳說中,或是在民間藝術中,龍還是有壹個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壹只龍的基本形態描寫,在古籍中看到的記載,說龍的身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而三個部分之間都是長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淵薦類函》卷四三十八引《會編世傳》。而九似則是宋人羅願在《爾雅翼·釋龍》中所提出來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後來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用了這種說法,並且將“鱗似魚”換成了“鱗似鯉”,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壹鱗,具九九陽數”,“口旁有須冉,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的說法,也因為九九陽數的這種說法,解釋了為什麽傳說中龍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領,因為九九乃至陽,至陽之物當然能夠輕易的降服壹些屬陰的魑魅魍魎、妖邪之流。而在《夢溪筆談》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壹座夜來山,山上有壹座射龍廟,廟裏珍藏著壹具龍舌,“其形如劍”。而古代的人在替這種神獸作畫的時候,也有壹些繪畫上的忌諱:嘴忌合、眼忌閉、頸忌胖、身忌短、頭忌低。
而在古代的中國到底存在過哪些龍類呢?我們就從黃帝的時代開始講起吧!當年黃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戰的時候,蚩尤帶著手下的魑魅魍魎出戰,而黃帝則帶著他所訓練的壹些猛獸以及神兵出動。雙方各出奇兵,黃帝派出了手下的“應龍”,他是壹條掌管雨水,長著翅膀的龍類,本來想要以他的大水來淹沒蚩尤的大軍,沒想到蚩尤那邊的風伯、雨師率先出動,打得“應龍”根本無法發揮他的實力,最後狼狽而逃(據說後來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幫他治水和規劃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黃帝只好請出他的女兒“旱魃”將風伯、雨師的水全部給蒸發掉,讓黃帝在這壹回合中贏得了勝利。但是在後來戰爭結束後“旱魃”因為耗了太多的法力,沒有辦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間造成了極大的災害;就這樣,我們掌管雨水的“應龍”在第壹次出戰的時候就很狼狽的吃了敗仗,不過以後每當人們要求雨的時候,就會塑出壹個“應龍”的形象,希望能夠得到他的回應,這樣也不算敗的太慘,至少和“旱魃”比起來,他是輸了片刻,但是後來則是受到大家的歡迎,“旱魃”則還是四處遊走,給人類帶來不幸的旱災和饑荒……
不是我相信妳不相信妳的事,事實上就是有去年中央10臺的科學探索節目不知道妳看了沒有,那是193幾年的事,在渭河,現在還有3個目擊者活著,當時的報紙也刊登了照片,請清楚楚的骨架,角,長長的身子,根本就是傳說中的龍.遺憾的是骨架沒有保存下來.目擊者看見的時候它還活者,不過生病了,幾乎沒法動了,擱淺在那裏,後來就不見了,過了幾天在下遊出現了,已經是壹副骨架了.這是真的,中央10上的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