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伯牙鼓琴中伯牙心裏想的是什麽

伯牙鼓琴中伯牙心裏想的是什麽

《伯牙鼓琴》節選自《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了春秋時期楚國人俞伯牙和鐘子期,雖然社會地位懸殊,但卻因琴曲相識相知的故事。

《伯牙鼓琴》全文翻譯:

伯牙彈琴,鐘子期聽他彈琴。伯牙在彈琴時心裏想著高山,鐘子期說:“妳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壹會兒,伯牙心裏又想到流水,鐘子期又說:“妳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流水。”鐘子期死了以後,伯牙摔琴斷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伯牙鼓琴(原文):

先秦·呂不韋

伯牙鼓

1

琴,鐘子期聽

之。方鼓琴而誌在太山,鐘子期曰

:“善哉

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誌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

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

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註釋:

1

鼓:彈奏。

2

聽:傾聽。心中想到高山。

3

曰:說。

4

善哉:贊美之詞,有誇獎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

5

善:好。

6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高。

7

乎:語氣詞,相當於“啊”。像……壹樣。壹會兒,不久。心裏想到河流。像流水壹樣浩蕩。湯湯,水流大而急的樣子。斷絕。

8

終身:壹生;壹輩子。

作品賞析:

《伯牙鼓琴》這個故事,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稱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遇或樂曲高妙。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裏,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

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和鐘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麽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

第二天,伯牙向壹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

創作背景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親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呂氏春秋》壹書中有關於伯牙絕弦的民間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

作者簡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戰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

呂不韋曾招集賓客,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