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教育學必備考點教育的概念

教育學必備考點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創造更高的社會財富,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是在壹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那麽,教育是什麽呢?這是教育學所要研究的壹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的問題。在江西省教師招聘考試大綱中教育的概念這壹考點也要求考生掌握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詞源、教育的定義等內容,為了方便考生備考,江西教師招聘考試網的我整理了壹份關於教育的概念的相關知識點,具體內容如下:

壹、教育的日常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使用“教育”壹詞。這些用法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壹類是作為壹種過程的“教育”,表明壹種深刻的思想轉變過程,像“我從這部影片中受到了壹次深刻的教育”中的“教育”;壹類是作為壹種方法的“教育”,像“妳的孩子真有出息,妳是怎麽教育的”中的“教育”;再壹類在作為壹種社會制度的“教育”,如“教育是振興地方經濟的基礎”中的。對於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來講,僅有教育的壹個感性概念是遠遠不夠的。

二、教育的詞源

由於教育本身在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入,因而關於教育的含義也在不斷發展和深化。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壹般把“教”和“學”著兩個詞看成是教育的詞源。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教”為“”,下方表示作為教育對象的孩子,左下方表示作為教的內容的占蔔活動,右下方表示手,右上方表示鞭子或棍子,是教的過程和手段,整個字就像有人在旁執鞭督促小孩學習;“學”為“”,左上方和右上方表示兩只手,上方中間表示占蔔的活動,中間表示學習的地方----房間,下方表示孩子,整個字就是孩子在房子裏學習有關知識。“教”和“學”是從不同角度對教育進行描述。從文字上看,“教育”壹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壹句。《說文解字》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但在古代漢語中,人們很少把這兩個字當成壹個詞來使用。在先秦古籍中,大多只用壹個“教”字,如《中庸》說“修道之謂教”,《荀子·修身》說“以善先人者謂之教”《學記》,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這裏的“教”相伴出現的許多的字多為“學”,並且常常以“學”論“教”或“教育”,如我國古代最早的教育著述《學記》,實則“教記”或“教育論”,清末設置的“學部”即“教育部”。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育”壹詞在中文中取代了“教”和“學”。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對教育進行詞源考察,可以看到,在西文中,英文、法文、德文中的教育壹詞均由拉丁文“educare”演化而來,而拉丁文“educare”表示“引出”的意思。可見,西文中“教育”壹詞表示把受教育者內在的東西引導出來。具體地說,教育是通過適當的方式、方法、途徑、媒介,把受教育者內在的天資、稟賦、能力、智慧、美德等引導出來的壹種人類社會實踐活動。

三、“教育”的定義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與其他壹切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別。與其他人類社會活動相比,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是社會活動。它通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強人的體質、完善人的個性的壹切活動。廣義的教育的定義外延包括學校教育和學校以外的各種教育,其形式包含有組織的和無組織的、有計劃的和無計劃的、有系統的和無系統的、外在灌輸的和自我提升等各種形式。如課堂教學、書刊閱讀、影視觀賞、聽報告、“行萬裏路”等。

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遵循年輕壹代身心發展的規律,在特定的教育場所,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使他們的身心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的活動和過程。學校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歷史階段後才出現的教育形式,涵蓋古今中外所有的學校教育。學校教育與廣義的教育相比,具有明顯的專門化和制度化特點。與“學校教育”並列的同位種概念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

中國有句俗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從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