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壹看。
杜甫草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壹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余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積近300畝,仍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壹塊聖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地,年遊客量達百萬余人次。
景點概況
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總面積近300畝。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遊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遊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壹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回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誌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成都杜甫草堂正門匾額的"草堂"二字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書寫。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詩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都曾經寓居蜀地詩人陸遊、黃庭堅陪祀。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著杜甫的茅屋,"少陵"本為地名,漢宣帝墓稱"杜陵",宣帝皇後墓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杜甫曾在這裏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 工部祠後有近代1997年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杜甫草堂還有壹處位於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園內有1999年建成的“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余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是從館藏數千件歷代名人手書杜詩真跡中挑選出,用楠木鐫刻而成,頗具觀賞價值,其詩歌、書法、用材、工藝有“四絕”之稱。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位於原梵安寺古建築群第三重大雄寶殿的“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館內的基本陳列《詩聖著千秋》,榮獲了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創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