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德經47:有道者,事竟成

道德經47:有道者,事竟成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壹、原文(通行本)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yǒu),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二、譯文

足不出戶,就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了解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就求“道”而言,走的越遠,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所以,聖人足不出戶卻能推知天下的事理,未親眼目睹卻知曉天道的規律,不妄為而事有所成。

三、拓展思考

本章看似神乎其技,事實上講的還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

01:不出戶,知天下。

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有人斷章取義將老子說成唯心主義者,其實不然。很明顯,這句話是有壹個前提條件的,即:在通曉天道的狀態下,方可實現“不出戶,知天下。老子也許是擔心別人誤解,又寫了壹句“不窺牖,見天道”。

“不出戶,知天下”聽起來有誇大其詞的成分,其實,老子所講的是得道之人的壹種境界。第二十七章也有類似的描述,“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02: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老子講:“走的越遠,懂得越少。”這句話聽起來好像不符合邏輯。我們常講:“好男兒誌在四方”、“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到老子這裏怎麽就變成了“越遠越少”了呢?

其實老子是站在修道者角度上來說的,壹個人,在形形色色的欲望面前,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變得急功近利、心浮氣躁,走的越遠,偏離“道”的距離也越遠,最終他對“道”的理解也會越來越少。

另外,這句話指的是不是孔子?孔子歷時十四年周遊列國,推行仁政,無果而歸。可能是我多想了。

03:致虛守靜,不為而成

唯有清心寡欲、致虛守靜、順應自然、心中有道,才能實現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至。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德經》0.5萬字左右;《論語》1.2萬字左右;《孟子》3.5字左右;《莊子》8萬字左右。

老子講“大辯若訥、多言數窮”,所以《道德經》他只寫了五千多個字,雖然字數很少,但不影響其成為經典。

老子為什麽能寫出包羅萬象的《道德經》呢?個人認為本章可以參考。

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史,前後任職二十三年左右,在這個職位上,能接觸到各類古籍及各諸侯國的歷史,老子淵博的學識為寫下《道德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室的衰微,社會的亂象,自己的窘況,令老子感觸頗深。他將各朝歷史、春秋亂象結合自然天象進行了對比分析,梳理出了“柔弱勝剛強”、“無為而無不為”“反者道之動”等自然規律。老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

這是壹個長期的過程,是老子不斷地自我否定、自我辯證才形成的。

或許老子已經達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境界,寫下《道德經》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