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夏朝是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什麽

夏朝是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什麽

壹)生產力狀況:夏代有溝洫灌溉系統和造酒業,手工業產品除陶器、玉、貝和銅器外,夏代後期已經生產出青銅。按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奴隸占有制社會皆與金屬工具相聯系,可見中國夏代的生產力已經達到了這壹水平。

(二)生產關系與階級構成:遠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父系社會後期,中國社會已產生貧富分化的現象,發展到夏代,階級終於出現了。夏代階級構成的實際,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奴隸占有制社會生產關系的理論,雖然它帶有中國式的某些特點。

三)國家機器初具規模,中國最早的國家機器也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壹樣,是由部落聯盟組織脫胎演化而來,它與部落聯盟組織的質的區別在於:(1)國家主要是按地域來劃分其國民,而不再象部落聯盟那樣主要是按血緣關系來劃分其居民的,夏朝的建立者禹按照洪水退去後的自然區域,把中國劃為“九州”。。(2)“國家的本質特點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權力”,(恩格斯)主要是常備軍、刑法、監獄和官吏等。禹征三苗時,他的部隊已是“濟濟有眾;(3)“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馬克思)夏代的賦稅制度史不絕書。《尚書、禹貢序》:“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孟子·滕文公上》:“夏後氏五十而貢”,《史記·夏本紀》:“自虞夏時貢賦備矣!”遺憾的是年代久遠,記載簡明,具體的貢賦形式尚不得而知,按孟子的說法大概是以50畝為單位向奴隸征收貢納(4)建立城堡以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私有財產也是國家出現的壹個標誌,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嵩山之陽建立陽城作為國都,其父鯀亦曾作城,後“啟即位於夏邑”,也築有城,至於後來夏桀“築傾宮,飾瑤臺”便更為壯觀了。總之,世襲王權與世襲貴族、設防的城堡、常備軍和其他強制性權力機構這些國家的主要特征,夏代都具備了,所以說夏代是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

從堯舜時代開始,部落氏族的生產力就有了過剩的現象,人們的生活安定下來,過起了類似於“小農”的生活.而又由於進行“選賢與能”的禪讓制,所以領導有方,從而導致了產品的過剩.產品的過剩經過幾代的逐漸積累,便成為壹個非常龐大的資本,從而擁有更多資本的人就會想要有更多的權利,社會分化開始出現,於是便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也就是夏朝所謂的“奴隸主”和“奴隸”.可以說,夏朝的出現是生產力進步的體現,是歷史的必然.導致其形成最根本的原因依然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要知道,生產關系是決定於生產力水平的,所以壹旦生產力達到了某個水平,社會便必然迎來壹次生產關系的新變革.也就是新的政治制度的出現.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裏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壹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臯、發、癸(桀)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夏朝君主於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四百七十二年(壹說四百三十二年),是為後人所推算。如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則***十四代、十七王,前後經過了四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