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個鎮分別是:分宜鎮、楊橋鎮、胡澤鎮、林爽鎮、前山鎮、陽江鎮、鳳陽鎮;
三個鄉是:東村鄉、臯蘭鄉、操場鄉。
分宜縣位於贛中西部元河中遊,東經114 29 ' ~ 114 51 ',北緯27° 33 ' ~ 28° 08 '。縣城南北長約65公裏,東西寬約36。
東至新余市渝水區人和、界水、九龍山鄉、下村、歐麗、觀潮、何俠鎮;東南部毗鄰吉安縣油田鎮;南安福顧遲和山莊鄉;宜春市袁州區方鑫、沃江、蘆村、寨鄉、濱江鎮以西;北部以上高縣田心、漢唐、南崗鎮、蒙山林場為界。
全縣面積1389平方公裏,人口33萬,人口密度220人/平方公裏。有漢、回、壯、滿等16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9%。
轄7個鎮、3個鄉、2個街道、1個省級工業園區、134個行政村、23個社區。縣屬分宜鎮,距省會南昌178公裏,距新余26公裏。?
擴展數據:
分宜縣的歷史沿革;
分宜縣建於公元984年。據縣誌記載,稱分宜。
把古代劃分為吳楚之地是恰當的。隸屬於袁州區宜春縣。
宋永熙元年(984年8月),宜春分為神龍、趙縣、豐樂、華泉、儒林、樟山、汀秀、文表、景儒、清教等10個鄉,仍屬袁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分宜縣有16798戶,28492人。
元初,園洲隸屬湖南省,元十九年(1282),園洲府升為園洲道,歸江西省,屬園洲道。
明洪武二年(1369),改道衙門。
明、清兩朝隸屬元州府。
中華民國成立(1912),棄府出縣,劃歸直隸江西省。
民國三年,全省分為四路(張羽、甘南、旬陽、廬陵),應屬廬陵路。
民國15年,廢除道印制,劃歸直隸江西省。
民國21年,江西省劃分為13個行政區,屬第八行政區。
民國24年,江西省改組為8個行政區,應改為第二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10,1)。江西省初有9個特區,隸屬袁州特區。
1952年調整為6個特區,袁州特區與南昌特區合並隸屬於南昌特區。
1958年南昌署遷至宜春,改稱宜春地區(後稱宜春地區),隸屬於此。
1983年7月,新余市恢復,應屬新余市管轄。
21,65438,0985年6月,巧姐鄉建制撤銷,巧姐鄉所屬各村劃歸分宜鎮管轄(贛府亭字[1985]332號)。1988 12 10撤銷楊橋鄉、林爽鄉、胡澤鄉、松山鄉,分別設立楊橋鎮、林爽鎮、胡澤鎮、松山鎮(甘[1988]138回復)。
2003年6月5438+10月21,分宜縣元坑鄉、新治鄉、松山鎮、大崗山鄉撤銷,前山鎮合並(2003復字第271號)。
2007年5月22日,江西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分宜縣陽江鄉撤縣設鎮的批復》(贛民字[2007]89號):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撤銷分宜縣陽江鄉,設立陽江鎮。
陽江鎮行政區域為陽江鄉原行政區域,轄陽江街道居委會和陽江、黔江、天山、長塘、巷口、牛村、李泰、車田、雞木橋、譚洋行政村。鎮政府駐陽江。
分宜縣人民政府-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