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丁島,位於意大利半島西部、法國科西嘉島北部,以2.4萬平方公裏的面積位列地中海第二大島嶼,人口約162萬左右。在歐美,撒丁島早在18世紀初期就已聲名遠播,1805年率領法軍打下意大利直接稱帝的拿破侖,將繼子博阿爾內扶為副王代管意大利時,曾專程對其言道:撒丁島應開放為“貴族之地”,不得破壞島上 歷史 文明。
時至今日,意大利人仍給予撒丁島近乎自治的特殊權利,島上所有民族都享有與意大利人同等的福利待遇,壹切 歷史 建築都不得破壞,也因此獲得無數旅行者和作家的贊賞,紛紛將撒丁島譽為“藝術之島”、“帆船之都”等等。
實際上,撒丁島不僅氣候宜人、風光旖旎,還是歐洲最早開始銅、銀冶金 歷史 的地方,根據《愛琴海工業》壹書的記載,撒丁島早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就已經有初級的金屬冶煉技術,通過古羅馬商船才傳播到歐洲內陸。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工業水平大幅提高,所需金屬礦石呈幾何式倍增,而擁有豐富的煤、銅、銀、鉛等礦產儲量的撒丁島自然被列為首選,當時的德國耗費巨資買下撒丁島上的壹個鋅鉛混合礦,苦於運輸不便產能壹直無法提高,直至壹名天才工程師出現。
德國人買礦時既誤判了礦石區域,也低估了地中海潮汐變化,他們將礦山出入口設置在平行處的山半腰,由軌道車廂運至700多米外的碼頭裝船再送往德國。但隨著礦石越挖越多,礦洞走向卻逐漸從海拔150米下降至20米,使得礦石運輸越來越艱難,而貪圖方便草草選址的碼頭也很不安全,惡劣天氣下別說壹停就是兩個月,就算好天氣也要至少壹周才能裝滿壹艘船,使得人力運力愈加捉襟見肘,最終選擇將礦山低價賣給比利時。
比利時人接手後發現是“燙手山芋”,先不說開采賺的錢多不多,關鍵是特別的費時費力還很不安全,因此聘請意大利工程師維切利前來重新設計,維切利在當時的意大利有“天才設計師”的美譽,年輕時跟隨父親壹直在地中海捕魚,對當地水文相當熟悉。
經過壹年的研究,維切利大膽的提出在礦洞懸崖上炸壹個新出口,運輸船直接泊到出口下方拋錨,通過軌道車轉輸送帶、再由機械臂 將礦石直接運到船上,既保證運輸過程省時省力,又大大提高了船只的安全性。這個巧妙的構思,直到百年後仍被歐美礦業人士稱為“奇怪又十分精妙的設計”。
1924年,歐洲第壹條工業礦石自動輸送帶在撒丁島誕生,起初由人工(後升級蒸汽機)轉動輪軸提供動力,可源源不斷的將礦石直接從礦洞無縫連接的送到船上,直接將開采成本削減了70%。正值當年維切利女兒出生,比利時人幹脆以其女兒之名命名為弗拉維亞港。
在當時的歐洲工業設施中,絕大部分礦業公司仍處於人力運輸的階段,只有少部分企業掌握“高端”技術能做到半自動輸送,類似撒丁島弗拉維亞港近乎全自動的運輸方式,全球都找不到幾個,壹時之間,這座最奇怪的礦山引起無數同行的考察與模仿。
從促進工業升級的角度來看,弗拉維亞港確實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正因為這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才將其列為第壹個礦山類世界遺產。巔峰期可達到每小時550噸礦石的運力,而低價賣掉礦山的德國人,卻不得不反過來從比利時人手裏購買礦石,而比利時人只花了兩年不到的時間就收回了成本。因此,二戰即將爆發前德國在意大利的默許下,把比利時人趕走又重新占領弗拉維亞港。
由於這座礦山主要生產用於儀表制造的鋅和子彈必不可少的鉛,德意在撒丁島軍事基地被盟軍狂轟濫炸後,德國人馬上將弗拉維亞港偽裝成原來的面貌,使得盟軍知道這座港口的存在,卻壹直都找不到具體位置,直至1943年意大利投降、德國軍隊撤離後才被找到,據向導形容:戴高樂收到弗拉維亞港的報告後,曾下令嘗試能否繼續開采,結果盟軍第二天誤觸開關啟動輸送帶,將輸送帶上的幾十噸礦石悉數“倒進”地中海裏。
弗拉維亞港壹直開采到1990年才因為資源枯竭而被關停,列為世界遺產後,撒丁島將兩條礦洞的部分區域開放給遊客免費參觀,可以近距離欣賞當年被譽為“礦產行業技術奇跡”的地方,以及壹整個無縫連接的開采過程。
2018年,有壹群潛水愛好者在弗拉維亞礦洞底部與海水連接處發現銀礦石,意大利地質學家隨後趕來勘測,結果在礦洞深處發現不少礦點,預估其中僅銀礦儲量就有上萬噸。但奇怪的是,這些礦點有明顯的開采痕跡,可洞口卻無壹例外的被封死,直到2020年初,德國壹名地質學家無意中翻閱二戰期間的礦石開采記錄時才發現,原來,德國人早就發現深處還有大量未開采礦石,處於對立面的立場,最後選擇對此保密並將通道封堵。
經過壹系列的仔細勘測,撒丁島選擇對外暫停弗拉維亞港的參觀,使得當地老人早先的傳言顯得愈加真實,據說德國人倉促撤離時,將部分無法帶走的“秘密武器”藏在洞中,也有人說是當地搜刮來的古羅馬時期的雕像、古籍等文物。這壹切是否真實,也只能等撒丁島官方公布才能確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