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或《老子》,周朝老子著。老子本為周朝守藏史(史官),《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後來老子被道教尊奉為教祖,《道德經》成為道教最高經典。《道德經》的字數只有五千余言,張道陵創立五鬥米教時定本為五千字,令教徒誦習,故稱“五千文”。《道德經》的內容,主要論述“道”和“德”兩個名詞的涵義,強調“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從而論述道家的哲學思想。老子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闡明其宇宙觀和人生觀,同時包括道家修養方法的原理。道教的壹切教理教義均由此引伸而來,同時加以宗教的儀式進行包裝。特別是道教的修煉學說,與此經有直接關系。另外由於老子學說出於史官,其中闡述了大量的治國之道,因此歷代統治者均將其作為治國寶典,中國封建帝王中先後有四家皇帝親自為之作註。
《南華真經》,即《莊子》,戰國莊周著。《莊子》壹書繼承了《老子》“道”的哲學思想,並且進壹步敷演發揮。特別是將老子所述的“長生久視之道”,引伸成為具體的神仙思想和修養方法,使“道”與“仙”有機地結合起來,為道教所襲用,從而完成了道家思想向神仙信仰的轉化。唐代以道教為皇族宗教,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稱為“南華真經”。因此《南華真經》在道教中的地位,壹直被視為僅亞於《道德真經》的主要經典之列。清代道教全真派叢林規定:每逢戊日,定要講習《道德》、《南華》、《黃庭》等經。
《陰符經》,又稱《軒轅黃帝陰符經》或《黃帝陰符經》,亦稱《黃帝天機經》,相傳此書出於軒轅黃帝。由於道教以黃帝為其宗祖,因此被奉為主要經典之壹。《陰符經》在唐代以前,尚未聞名於世,據說有壹個叫李筌的學道者在嵩山石室中發現此經,由此逐漸流傳開來。由於李筌發現該本已經糜爛,抄寫流傳只有300余字,另有壹個400余字的本子,與此本並行流傳。《陰符經》的內容,主要是談天、地、人、我之道,歷史上有兵家權謀和道家修養兩種解釋,道教修養尤其把它奉為祖經。歷代高道名真均註重此經,常將其與老莊並列。張紫陽祖師《悟真篇》雲:“《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神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
《太平經》,又稱《太平清領書》,傳說為東漢於吉所傳。早期太平道將其奉為主要經典,後為道教所保留。據中國道協原會長陳攖寧考證,認為此書脫胎於西漢時的《天官歷包元太平經》,五鬥米教所信奉的《太平洞極經》與《太平經》有遞承關系,宋元之前的道士還有講習此經的傳統。其書內容,融入了古代道家、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思想,是這些學術思想向宗教信仰轉化的產物,也是道教教團最初醞釀和形成過程中的壹部宣言書。因此在研究早期道教思想方面,是壹部重要的經典。
《度人經》,全稱為《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或《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又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此經被收入《道藏》之首,亦可見其在道教經典中的重要位置。《度人經》闡述了“仙道貴生”、“仙道貴實”的宗旨,是道教教理教義的鮮明體現。其經宣稱道教“無量度人”之旨,將度人作為修道成仙的必要條件。而且強調濟度不分凡人神仙、貧富貴賤、陽世陰間、天地萬類,壹概度化不棄,無所不包。此經及其註本,對於研究道教思想發展史,頗為重要。
《早晚壇功課經》,又稱《太上玄門日誦早晚課》或《早晚課》,是道教徒日常念誦的主要經典。其中所選經文,基本出於《道藏》。其中分為《早壇功課經》和《晚壇功課經》兩個部分。《早壇功課經》為早上卯時(早5時至7時)誦習,其作用為分輕清,延命保生;《晚壇功課經》為晚上酉時(晚5時至7時)誦習,其作用為濟陰凝,超生度亡。《道藏輯要》收有柳守元《道門功課序》稱:“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修自身之道者,賴先聖之典也。誦上聖之金書玉誥,明自已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揚大道;非課誦,無以保養元和。”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又稱《清靜經》。此經不講有為的修煉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入手,以清靜法門澄心去欲,參悟大道。經中發揮“清靜”二字的妙義,簡明的敘述了道家修真養性的基本原則。認為:“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遣之。”教人“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從而達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的境界。再由此進入“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的境界。此經是道教內丹“性功”的代表作,為道教修持所壹貫重視。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又稱《心印經》。此經由四言韻文組成,***50句,全經200字。講述道教修煉的方法和理論,十分精要。經文首先指出:“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說明修煉內丹的藥物為精、氣、神,接著論述內丹煉養的過程與境界,就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修真之士以“存無守有”為訣要,先天大藥“頃刻而成”,然後用“回風混合”的方法,百日即可大丹成就。經文最後揭示說:“誦持萬遍,妙理自明。”強調對於此經不但要念誦,更重要的是要實際修持。此經與《清靜經》珠聯璧合,是道教內丹“命功”的代表作。
《周易參同契》,又稱《參同契》,東漢魏伯陽撰。魏伯陽是古代的煉丹士,《參同契》是我國較早的壹部煉丹著作,被南宋內丹家張紫陽譽為“萬古丹經王”。其經將周易象理、黃老之學和丹法爐火三者互相契合,故名《參同契》。此經內容文辭古奧,後人有認為所談為內丹,有認為所談為外丹,但以內丹派為多。魏伯陽在書中指出自己的丹法繼承古代仙真,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故以易象說明人身配合天地變化修煉金丹的過程。此書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世界現存最古的煉丹著作,也是第壹部系統而全面地論述道教丹法的經籍,後世道教徒奉為丹經之祖。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著名善書。全書***1274字,通篇以太上老君口吻宣教,闡明天人感應、抑惡揚善之旨。經義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地有司過之神,三臺北鬥神君、三屍神、竈神等錄人善惡,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並言積善多者,可成神仙。文中詳列諸善與眾惡條文,***計善事26,惡事170。此書勸人行善,將道教思想與世俗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比較適合壹般民眾的需要,特別南宋之後壹直為封建統治者所親自提倡,因而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壹定影響。
《抱樸子》,包括《抱樸子內篇》和《抱樸子外篇》兩種,東晉葛洪(283-343或363)撰。葛洪《自敘》說:“《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災卻禍,屬道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藏否,屬儒家。”此書將玄學與道教、神學與道學、儒學與仙學、金丹與方術、丹鼎與符錄等納為壹體,從而確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