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藥六種補氣中藥

中藥六種補氣中藥

寒冬時節,很多人開始減少運動量,身體的新陳代謝在寒冷的天氣裏變慢。這個季節是給他們補充活力的季節,那我們該怎麽辦呢?中醫養生,六味中藥,進補養生缺壹不可。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六種補氣中藥。歡迎閱讀。

補氣中藥白術1

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於納差便溏,精神萎靡,氣虛自汗,脾氣虛弱;水濕壅滯所致的痰濁水腫;妊娠,脾虛,氣虛,胎氣不安,腳腫等。

適用於利水消腫、固表止汗、除濕治痹。脾胃宜煎;健脾止瀉要炒焦。對於脾虛、面黃肌瘦、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者,可與人參、茯苓、炙甘草同用,健脾益氣。痰飲,癥見胸脅脹滿,頭暈心悸,咳嗽氣短,可與桂枝、茯苓、甘草同用,以健脾溫陽化陰。表虛自汗易感冒,尤其是輕度勞累,可單煎或研磨服用;還可與黃芪、防風配伍,固表止汗。

2.黃芪

適用於自汗、盜汗、水腫、內傷、乏力、脾虛、腹瀉、脫肛及壹切氣虛血虛癥狀。但高熱、口渴、便秘等實熱者不宜使用。

在民間流傳嗎?經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順口溜的意思是黃芪常泡水當茶喝,有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茶能補中益氣,又不油膩。可改善氣虛和貧血,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如果將熊與枸杞、黨參、茯苓等藥材壹起沖泡,效果會更好。

3.西洋參

益氣養陰,清火生津,適用於肺虛咳嗽、久咳、咳喘、咯血、失音。對劇烈活動後疲勞、虛弱、多汗的人有好處。

西洋參補氣,性涼,服用後不會上火,特別適合氣陰兩虛的人。氣虛的人主要表現為精神疲勞,說話氣虛懶言,氣短,動則出汗,聲音低沈等。而陰虛則會出現虛熱的癥狀,如舌紅、口幹、目赤、手心發熱等。這類人服用西洋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切片,或者去藥店買壹些現成的西洋參片,每天放兩片在嘴裏,直到人參片變軟,吐出來或者咽下去。

4.太子參

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於脾氣虛弱的小兒厭食、神疲乏力、消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虧口渴,病後氣陰兩虛。

壹般來說,口幹、煩躁、心悸、失眠、乏力、厭食、手足心熱等氣陰兩虛癥狀的患者都可以使用。可與其他藥物合用,水溫單煎服用。通常用量為10 ~ 30g,可根據病情增減。久病體弱者,脾胃受傷,出現飲食減少、乏力、自汗等癥狀。,可與山藥、扁豆、米芽等健脾消食的藥物配伍,或取太子參15g,蓮子20g,加水放入鍋內煮至蓮子肉熟透,吃蓮子肉和湯。

5.(中草藥)黨參

本品能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常用於便溏、氣虛、津液不足引起的乏力、氣短、心悸、納差、口渴;氣血兩虛引起的面色萎黃、頭暈目眩等癥狀,以及病後體虛、營養不良等。

黨參和黃芪壹起用,來源於脾胃學說中的補中益氣湯。可用於治療中氣不足、清陽下陷引起的體熱、出汗、口渴、喜熱、頭痛、惡寒、氣短懶言、飲食無味、四肢無力、舌淡、脈缺或脫肛、子宮脫垂、慢性痢疾、慢性瘧疾。

6.人參

具有補益元氣、強身健體、抗衰老的功效。適用於慢性體虛、心悸、肢冷、氣短、虛脫、心力衰竭、神經衰弱等。,提高免疫功能,促進疾病恢復。

清宮檔案中有很多關於人參食用方法的記載,比如?把它切成塊,放在嘴裏直到變軟,然後嚼碎咽下去。這是壹種服用人參的方法,是嗎?包括衣服?。另外,就是泡酒。取人參壹兩,加少許滋陰的藥,如枸杞,泡酒,每天小劑量喝壹點,既補氣又滋陰。

推薦幾種常見的補氣食物

補氣食品1、小米

小米可以健脾胃,特別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據研究,小米中維生素B1和無機鹽的含量明顯高於大米。小米粥煮開後放置壹段時間,最上面壹層粥會凝結成壹層膜,對吧?粥油?能保護胃粘膜,預防和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

補氣食品2。山藥

山藥具有補肺、健脾、補腎的功效,適合各種體質的人食用。不熱不燥,口感溫和。吃了就不用擔心腹脹便秘了。

補氣食物3、板栗

板栗能健脾益氣,補腎強筋,抗衰老。板栗含有多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可降低高血壓和冠心病的風險。

補氣食物4、花生

花生能補中焦,健脾潤肺,比較適合氣虛兼脾虛者,最好是水煮花生。

補氣食物5、西紅柿

番茄是補氣養血的十大食物之壹。番茄中含有嗎?番茄元素?,可以抑制細菌。其豐富的維生素原A在人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促進骨骼生長,預防佝僂病、幹眼癥、夜盲癥。

中醫補氣養血壯陽十六法

(1)中醫補氣十六法

補氣中藥:黃芪、人參、黨參、太子參、黃精、西洋參、白術等。

補氣中藥:補中益氣丸、十全大補膏、歸脾丸、沈淩白術丸等。

補氣灸:足三裏、神闕、關元、脾俞、氣海、百會、舒菲等。

補氣針灸:足三裏、百會、三陰交、氣海、關元、脾俞、舒菲。

益氣註射液:黃芪註射液註射於足三裏。胎盤註射液註射三陰交等。

補氣輸液:黃芪註射液、參麥註射液、丹參註射液等。

補氣藥茶:人參靈芝茶、黃芪枸杞茶、人參麥冬茶等。

補氣藥膳:黃芪心肺湯、人參燉母雞、黨參燉排骨等。

補氣藥酒:黃芪、人參、靈芝、麥冬、枸杞等。

飲食補氣:海參、雞蛋、紅棗、牛羊胎盤、芡實、山藥、蓮子等。

補氣的運動:氣功、太極、引導、武術、健美操、適當的活動等。

生活中的補氣:生活作息規律,勞逸結合,心態平衡。

按摩補氣:按摩足三裏、關元、按摩腹部、捏脊等。

治病補氣:治病要早,根治要快,不能拖,防止久病耗氣。

病後補氣:所有產後患者在病情嚴重後,都要及時調虛,防止氣虛。

補氣的技巧:呼吸吐納、留腹、饑寒三分、百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