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講述黃帝和蚩尤的書籍嗎?

有講述黃帝和蚩尤的書籍嗎?

第二章 千古文明開涿鹿

大約在距今4700年之前,在今張家口市涿鹿壹帶發生過壹場激烈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參與者是中華民族的三位祖先:黃帝軒轅氏、炎帝神農氏與蚩尤,戰爭的結果是黃帝、炎帝聯盟打敗了蚩尤。同時戰爭也加強了華夏部族與九黎部族的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雛形,促進了中華文明的誕生。唐代大詩人胡曾在遊歷了涿鹿山之後,寫下了著名的詩篇:

涿鹿茫茫白草秋,軒轅曾此破蚩尤。

丹霞遙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

那麽詩中所言的“軒轅曾此破蚩尤”的戰爭是怎樣的壹回事呢?它有什麽重大意義?與張家口有什麽關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作壹簡單介紹。

壹、人文三祖黃帝、炎帝、蚩尤

軒轅黃帝

歷史進入距今約5000年的大變革時期。這個時代屬於原始社會晚期,當時人類已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的時代。社會形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母系氏族逐漸被父系氏族所代替,後者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組織。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私有財產逐漸產生,並由此產生了部落之間爭奪宜農土地與牧場的戰爭。總而言之,當時的社會已處於文明產生、人類發展與進步的標誌性時期。

當時在中華大地上,經過長期的兼並與融合,逐步形成了華夏、九黎、苗蠻三大部落集團。華夏部落集團以黃帝為首,活動於黃河流域的西中部地區。蚩尤則是九黎部落集團的首領,活動於今山東、江蘇壹帶。炎帝則是華夏部落聯盟的又壹位首領。黃帝、炎帝、蚩尤同為中華民族的人文三祖,是中華各民族的***同祖先。

據《史記》等有關史籍記載,黃帝,姬姓,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是4700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的壹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相傳黃帝生於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有軒轅故裏。黃帝起初居於有熊,故號有熊氏。還有壹種說法,黃帝手下的部隊,分別以熊、羆、虎等猛獸命名,其中熊部歸他直接領導,所以黃帝又叫有熊氏。後來黃帝又在我國西北部黃河流域的姬水附近生息戰鬥,因此黃帝為姬姓。在陜西黃土高原居住時,開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逐漸繁衍壯大。發展農業生產最重要的是土地,“土色黃”,故稱黃帝。黃帝部落在生活與戰爭實踐中,首先發明了戰車,這種車有軒(即車圍子)有轅,所以黃帝又稱軒轅氏。黃帝有了戰車,打仗的時候大將站在車上,停戰休息的時候,便將車子連接起來圍成壹圈,以保護中軍,只留下壹隙算是出入的門。這門就是兩車車轅中間的空隙,所以又叫做轅門。轅門壹詞壹直流傳到現代。從黃帝的這些稱謂中,我們可以看到黃帝部落在當時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也是先進軍事的代表,還是先進文化的代表。

相傳黃帝的母親為附寶。黃帝出生2個月後就能與母親牙牙學語,3歲時便能言善辯,才智過人。到了20歲,他已經成為壹個非常有修養的人了。被人們推舉為部落首領。正如《史記·五帝本紀》所稱: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在他的帶領下,黃帝部落迅速強盛起來,並不斷有其他部落願意接受他的領導,逐漸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炎帝部落生活在我國西北部的姜水附近。據史書記載,炎帝、黃帝同為有熊氏部落首領少典之子。《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氏,生黃帝、炎帝。”也有的史學家認為,黃帝、炎帝為有姻親關系的兩個部落,並不壹定是親兄弟。炎帝從小就對農業生產特別感興趣,他砍伐樹木作成犁鏵,再用木頭作成犁把,用來耕種土地。他還把這些農具的使用方法教給所有的老百姓,因為他最早教人們耕種,所以被人們尊稱為神農氏。炎帝還發明了草藥,為人治病,是我國醫藥的發明者。炎帝為了取用藥草為人治病,曾親口嘗百草的性味,以辨明它們的功效。但有壹次,他又嘗到壹種有劇毒的斷腸草,無藥可醫,終於因爛斷腸子而死去。現在流傳的由後人繪制的炎帝畫像,就是他親嘗百草的形象。炎帝部落在當時是農業生產發展水平最高的部落。原先他在各部落中的威望與勢力都大於黃帝,後來他的地位才被黃帝所取代,因此,現在習慣於稱中華兒女為炎黃子孫。

司馬遷

蚩尤部落聯盟生活在我國黃河下遊和長江中下遊壹帶,這個部落聯盟被稱為“九黎”。《國語·楚語》記載,“九黎,蚩尤之徒也。”九黎部落聯盟借助於黃河下遊和長江中下遊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溫和的氣候和自然條件,辛勤勞動,披荊斬棘,使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壹躍而成為雄踞中國東南部的大部落。當時九黎與炎、黃部落相比,其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還要先進。據文獻所載:“伏羲以木為兵,神農以石為兵,蚩尤以金為兵。”即傳說中的伏羲、神農是處於以木、石為兵器的木石時代,蚩尤已開始以金屬制作兵器,跨入了金屬時代。九黎是5000年前我國東南部地區最強大的部落。

炎帝 神農氏

蚩尤部落以牛為圖騰。傳說蚩尤部落當時已發現了銅礦,學會煉銅,並能用銅來制造刀戟弓弩和防護面具。加上蚩尤勇猛非凡,每當交戰,他總是身披斑斕虎皮,頭帶銅盔,手執銅刀,帶頭沖鋒陷陣,因此軍事力量十分強大。還傳說蚩尤有九九八十壹個兄弟,人多勢眾,成為當時中華大地上軍事實力最強的部落聯盟。範文瀾先生認為,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是由九個部落組成的,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八十壹個兄弟,即蚩尤手下的八十壹個酋長。蚩尤被尊奉為古代戰神。現今苗族尊蚩尤為祖先。

二、阪泉之戰

阪泉之戰發生於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之間,通過這場戰爭,黃帝戰勝了炎帝,炎帝歸服了黃帝,從而形成了黃炎部落聯盟,同時黃帝取代了炎帝在黃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這場戰爭是華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戰與關鍵之戰。

這場戰爭的原因既有爭奪領導權的因素,還有爭奪宜農土地的因素。原來,黃帝與炎帝原先居住的姬水、姜水壹帶因黃河泛濫,逐漸不再適於畜牧業和農業生產,這樣黃帝就首先帶領部落開始東遷。據史學家考證,黃帝先是沿著北洛水南下,到達今陜西的大荔、朝邑壹帶,之後又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向東北遷移,沿著桑幹河來到現今張家口市涿鹿壹帶。

黃帝傳說時期地域示意圖 涿鹿在今河北涿鹿東南

據地質學家研究,桑幹河流域的大同、涿鹿壹帶,遠古時本是壹片古湖,湖水渺渺,竹茂鹿鳴。隨著地殼運動,湖水逐漸外泄,形成了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的涿鹿盆地,很適於農耕經濟的發展。所以當黃帝壹行來到這裏,便看中了這方沃土,讓其部落定居下來。黃帝部落在涿鹿這塊沃土上,辛勤耕耘,很快興盛強大起來。

在黃帝部落東遷的同時,炎帝部落也相繼東遷。但他們走的路線不完全壹樣。炎帝部落先沿著渭水東下,又沿著黃河南岸繼續向東行進,壹直到達今山東壹帶。這樣就首先與已在這裏生息的蚩尤九黎部落發生了矛盾。當時的九黎部落聯盟在蚩尤的帶領下,正處於興盛時期,致力於向西擴展勢力範圍,怎能容忍炎帝部落來染指他的領地。於是炎帝與蚩尤之間便爆發了戰爭。從農耕水平上看炎帝部落要高於蚩尤部落,而在武力的強大方面,蚩尤則遠勝於炎帝。這樣,炎帝因力量懸殊,只好放棄駐守的土地,向北逃到黃帝定居的涿鹿向黃帝求助。而當時的黃帝正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並不情願卷入戰爭之中,再加上黃帝部落既重視發展生產,又註重與其他部落的聯系,以致壹些原先歸附於炎帝的部落歸附了黃帝,炎帝心懷怨恨,於是與黃帝部落之間發生了“阪泉之戰”。在此情況下,黃帝只好參戰。戰爭開始,黃帝、炎帝部落實力相當,處於相持階段。後來,黃帝“教熊、貔、貅、貙、羆、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史記·五帝本紀》)即是說,黃帝在與炎帝的戰爭中,得到了以熊、貔、貅、貙、羆、虎等為圖騰的部落的支持,經過多次戰鬥,最後在阪泉之野戰勝了炎帝。這裏的“三戰”是壹個概數,言其戰爭的次數之多。阪泉之戰後,形成了以黃帝為首的新的黃炎部落聯盟。這場戰爭開創了我國古代兼並的新的方式,即戰爭結果不是壹個部落消滅另壹個部落,而是通過戰爭二者合而為壹,使二者的優勢相互補充,新聯盟更加強大。現今張家口市的涿鹿縣還有壹個村子名叫七旗村,據說就是當年“阪泉之戰”時,炎帝曾擺過“七旗陣”的地方。而當時的阪泉,現在被人們稱為“黃帝泉”,依然湧動著不息的泉水,好像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年阪泉之戰的情景。

三、涿鹿之戰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7年清明節,陜甘寧邊區政府舉行了壹次盛大的祭祀黃帝的活動。這年4月6日,當時陜北出版的《新中華報》對這次活動進行了十分醒目的報道,中華蘇維埃***和國中央政府,特派林伯渠為代表,參加這次民族掃墓盛典,以表示抗日救亡的決心。毛澤東還親自寫了《祭黃帝文》。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不但盛贊了黃帝的功勞,還指出了黃帝曾“涿鹿奮戰,區宇以寧”。“涿鹿奮戰”指的就是黃帝與蚩尤在涿鹿進行的“涿鹿之戰”。

黃帝戰蚩尤圖

原來,在炎帝與蚩尤發生沖突,炎帝敗逃涿鹿時,蚩尤也緊追不舍,壹直尾追到了涿鹿,並在涿鹿修築了營寨,號稱蚩尤寨,準備與炎黃聯盟作壹決戰。恰巧炎黃之間又展開了鬥爭,這樣蚩尤便有足夠的時間備戰,力量更加強大。黃帝在看到蚩尤已安營下寨,企圖強奪涿鹿之野後,也下了與蚩尤決戰的決心。

戰爭開始,蚩尤憑借先進的武器與剛剛打了勝仗的銳氣,打得十分勇猛,給黃帝造成很大的軍事與心理壓力,而黃帝又是被迫應戰,所以開始時打得很不順利,用《史記》中的話說就是“九戰九不勝”,遭到多次失敗。在這種嚴峻形勢下,黃帝並不氣餒,而是積極總結經驗教訓,調整戰略戰術,同時積極尋求其他部落的支持與幫助。

接著的戰鬥更加驚心動魄。據《太平禦覽》卷十五《黃帝玄女戰法》載,黃帝與蚩尤壹開始九戰九不勝,只好暫時休兵。這時有壹個婦女,人頭鳥身,出現在黃帝面前,黃帝恭敬請教,這位自稱玄女的人便向他傳授了新的戰法。同時黃帝還特意捕獲並馴養了大量熊、虎等動物,用以助戰,同時還與大將應龍***同謀劃了破敵伏兵之計。並向以玄鳥、熊、虎為圖騰的部落求援,得到應允,這些部落的參戰,極大地改變了雙方軍事實力的對比,戰爭力量開始向有利於黃帝壹方傾斜。

決戰開始,黃帝按照既定作戰方案,率領精兵,向蚩尤挑戰。此時的蚩尤,連打勝仗,正在誌滿意得之時,根本不把黃帝放在眼裏,聞黃帝挑戰,便立即出寨迎戰。而黃帝手下的士兵,曾多次敗在蚩尤手下,大多心有余悸,剛壹交戰,便紛紛後退。這是黃帝意料之中的事,而且他已據此謀劃好了破敵之計。黃帝見士兵後退,也乘勢詐敗,率眾向有伏兵的山谷退去。蚩尤不知是計,指揮全軍全力追趕,窮追不舍。當蚩尤進入黃帝的伏擊圈後,黃帝壹聲令下,四面伏兵壹起沖殺過來,把蚩尤部落的兵沖了個七零八落,紛紛奪路退逃。黃帝反敗為勝,揮師追擊,蚩尤大敗。

蚩尤像·南北朝江蘇鎮江畫像磚

據《太平禦覽》記載,正當黃帝奮力追擊蚩尤之時,蚩尤為挽回敗局,突然施展魔法,從鼻孔中噴出壹團濃霧,剎那間戰場上壹片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並壹直延續了三天三夜。黃帝部落的士兵迷失了方向,壹時軍心浮動,蚩尤又兇猛地沖殺過來。在這緊急關頭,黃帝立即請壹個叫風後的人,制造了壹輛指南車,這個指南車上站著壹個小人,伸出手臂指向南方,從而使黃帝辨明了方向,率部眾沖出了重圍。為了鼓舞戰士鬥誌,黃帝還讓人用壹種生於東海、只有壹只腳的夔皮制成八十面大鼓。再用雷獸骨頭做的鼓錘來擂,聲音可傳到500裏之外,那聲音直震得地動山搖,塵土飛揚。黃帝“九擊而止之”,蚩尤部落的士兵被震得不辨方向,心驚膽顫。而黃帝的士兵卻在這雄渾無比的鼓聲中,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全力攻擊,將蚩尤部眾團團圍住,並很快將蚩尤斬殺。取得了涿鹿之戰的最後勝利。

黃帝在涿鹿之戰中,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反敗為勝,關鍵在於他指導思想比較高明。他註意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做好準備,為了奪取戰爭勝利,他十分註意“修德振兵”,爭取人心。而蚩尤雖然在戰鬥中失敗了,但他在涿鹿之戰中的英勇善戰的氣概,使他的英名流芳千古,成為我國古代的戰神。秦始皇、漢武帝都祭祀過蚩尤。這些都說明,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涿鹿之戰,確實是我國歷史上具有真正意義的第壹場戰爭,涿鹿之野不愧為中華第壹古戰場。

炎 帝

涿鹿之戰後,九黎族的壹部分融合於華夏集團,壹部分被迫渡河南下,退居南方,壓縮在“左洞庭,右彭蠡”(今洞庭湖,鄱陽湖)壹帶,占據長江中下遊湖南、湖北、江西等廣闊地區。到堯、舜、禹時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即史書上所說的“三苗”,有時又稱為“有苗”或“苗民”。至今苗族還保留有不少與蚩尤有關的傳說和習俗。苗族還較為普遍地將蚩尤視為自己的祖先。有的地區苗族祭祖時,要祭“培尤”,即尤公蚩尤,並傳說“培尤”是壹位勇敢善戰、紀律嚴明的叱咤風雲的英雄人物。

蚩尤與黃帝、炎帝壹樣,都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都對中華文明的形成發揮過巨大推動作用。相傳現今張家口市赤城,曾為蚩尤都城。涿鹿蚩尤寨、蚩尤墳遺址尚存,可供人們憑吊。

關於黃帝、炎帝與蚩尤之間的涿鹿之戰,《史記》等有關史籍都有記載,司馬遷的《史記》就以《五帝本紀》開篇。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曾明確指出黃帝“平定蚩尤亂”的重大意義,盡管孫中山對蚩尤的評價,與現今我們認為黃帝、炎帝、蚩尤同為中華民族人文三祖的認識有所不同,但他卻肯定了黃帝戰蚩尤的功績。革命領袖毛澤東在1937年4月親手寫的《祭黃帝陵》壹文中,對黃帝“涿鹿奮戰,區宇以寧”也予以贊揚。清乾隆皇帝在他所作的《涿鹿行》裏,也肯定了“軒轅熊羆靖蚩尤”。明代著名學者李贄在其《焚書》中寫道:“軒轅之氏王也,七十戰而有天下,殺蚩尤於涿鹿之野,戰炎帝於阪泉之野。”國學學者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指出:“在中國古史傳說裏,最早而比較可信的,有神農、黃帝的故事。”在他所著的《黃帝》壹書中說:“黃帝的事跡雖茫昧不明,我們卻不能不講,壹個人幼年時期雖記不清楚,但極重要。有些事可以影響他壹生,成了他深沈潛在的精神。他長大後,追憶兒時,雖不免攙雜他後來的想像,可是背後操縱這想像的仍有他兒時留下來的成分。這就是說,我們從文化的大體上看古史,縱有後人的想像,仍然充滿著古人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說有關黃帝、炎帝、蚩尤的諸多傳說,雖然傳說中的人物半人半神,但這些傳說也在很大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華夏族、九黎族早期生存、發展的歷史進程。這是因為在發明文字以前,口耳相傳的歷史是人類惟壹的記憶形式。《史記》就把五帝的傳說正式載入史冊。因此,涿鹿之戰發生於今張家口市涿鹿礬山壹帶,已是史學界的***識。

四、合符釜山

黃帝殺死蚩尤,降服炎帝後,黃河流域各部落更加擁戴他,並主動提出由他擔任天下的“***主”。即是說,各部落由涿鹿之戰前的“鹹歸軒轅”,轉變為“鹹尊軒轅”。黃帝順從了各部落的意願,首先進行了大巡幸。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為了向天下宣威,曾帶兵東到沿海,南達長江,西到崆峒(今甘肅境)。若有不順從者,黃帝就“從而征之。”經過大巡幸更加顯示了黃帝的實力與德行,為登上“天子”之位奠定了基礎。接著他又帶兵“北征山戎”,“北逐葷粥”,消除了北邊的威脅,使黃河流域各部落更有安全感與歸屬感。在完成這兩項重大活動後,黃帝審時度勢,在大敗蚩尤的故地涿鹿釜山舉行了類似開國大典的“釜山合符”,成為了天下“***主”。

軒轅黃帝

釜山合符,既確立了黃帝在各部落中的最高軍事首長地位,也確立了他的最高行政首長地位。使社會出現了高於部落酋長、部落聯盟首領的“***主”,形成了國家雛形、王權雛形與禮儀雛形,成為人類走向文明的象征。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五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黃帝、炎帝、蚩尤三祖之戰所實現的各部落之間的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融合。這次融合,最後形成了以融合炎帝部落後的黃帝部落聯盟與東夷部落聯合***處的部族***同體,形成了華夏民族的前身。合符釜山是華夏族形成的重要標誌。

炎 帝

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又稱為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發祥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龍圖騰的形成與黃帝“合符釜山”之間還有壹段動人的傳說。相傳黃帝打敗蚩尤之後,統壹了中原各部落,並大會各部落首領於涿鹿釜山。在合符時,黃帝打算制定壹個統壹的圖騰,作為類似於現在的國旗或國家的標誌。開始,黃帝手下的人建議不再搞新圖騰,而是沿用黃帝部落的圖騰。黃帝卻認為各部落尊其為***主,應體現出各部落之間平等團結的關系,於是要求各部落把自己使用的圖騰,全部獻出來,並由各部落選派代表,***同制定新圖騰。經過黃帝與各部落***同協商,制定了壹個新的圖騰:蛇的身,魚的鱗,馬的頭,獅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須,鷹的爪,狗的尾,並起名為龍。現代考古也證明,紅山文化就是龍的文化,張家口市是紅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交匯處,在張家口市境內也已發現了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龍與黃帝合符釜山的關系是有壹定依據的。

現今張家口市涿鹿縣黃帝城附近有壹座形如覆釜的山,就是傳說中黃帝與各部落合符的釜山。山上還有古代祭祀的祭壇遺址。目前,各有關方面正在積極籌建涿鹿中華合符壇,進壹步弘揚中華合符文化,並積極爭取成為2008年奧運聖火的采集地、傳遞點。

五、建都涿鹿

黃帝與各部落合符釜山後,還在涿鹿山下寬廣平坦的地方修築了都邑。《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邑於涿鹿之阿”。黃帝建都涿鹿,使涿鹿成為黃帝對外開拓的根據地,成為當時華夏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壹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由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轉變。正如南宋愛國名將文天祥在《涿鹿》壹詩中所描述的:

我瞻涿鹿郡,古來戰蚩尤。

軒轅此立極,玉帛朝諸侯。

詩中的“立極”就是指黃帝在涿鹿建立了最高權威機構,天下“諸侯”(實際上是各部落首領)都紛紛去涿鹿向黃帝貢獻玉帛,表示臣服。

於佑任作品

關於黃帝建都涿鹿,已被大多數歷史學家所肯定,王國維先生的著名史論《殷周制度論》中說:“自上古以來,帝王之都皆在東方,太昊之虛在陳,大庭氏之庫在魯,黃帝邑於涿鹿之阿。”這應是史學界的權威之論。

黃帝建都涿鹿也符合歷史發展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要求。從考古發掘的歷史看,5000年前已經開始有了城邑的建設。相傳黃帝率部眾到了涿鹿之後,壹開始,其部眾都棲息於崖洞與樹底,十分不安全,當時又值戰爭時期,每當夜幕降臨,人們總是惴惴不安,嚴重影響部隊的戰鬥力。黃帝也為此憂心忡忡。壹天,他登上涿鹿山極目望去,只見涿鹿盆地四面是山,中間平坦,心頭壹下子開朗起來。於是他命部下與他壹起用土壘成壹個方形的建築,將人們圍在裏面,這樣人們就安全多了。因為當時這個建築全部用土築成,於是黃帝就將之名為“城”,取其“土成”之意。

在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有壹處“黃帝城”。黃帝城為不規則正方形,東、西、北尚殘存城墻,東城墻因1958年修水庫被拆毀,而浸於軒轅湖中。城內有許多遺物,已發現有夾砂紅陶、泥質灰陶和黑陶,還出土有石杵、石斧、石鑿、石環等石器。黃帝城經考古發掘,初步確定為戰國至漢代所建,但其下層有豐富的龍山文化遺存,尚待進壹步考古研究。明代黃帝城內還有人居住,並建有軒轅廟,到清代逐漸廢棄。1997年,在黃帝城旁,又興建了中華三祖堂。中華三祖堂內,塑有黃帝、炎帝與蚩尤的塑像。堂內墻壁上分別是“涿鹿之戰”、“阪泉之戰”、“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四大歷史事件的大型壁畫。涿鹿正在成為追尋中華民族形成、中華文明源頭的聖地之壹。

《史記·五帝本紀》中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即是說從堯、舜、禹到夏、商、周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黃帝被歷代帝王尊奉為先皇。

按《史記》、《國語》等史籍整理的遠古歷史,活動於黃河中下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亦即華夏民族,均出於黃帝。有人將史籍所記列表如下:

表壹:少典 炎帝(姜姓)

黃帝(姬姓)

表二:黃帝 玄囂(青陽)—極—高辛(帝嚳)

昌意—高陽(顓頊)

表三:高辛 棄(後稷,為周代先祖)

契(為商代先祖)

帝摯

放勛(唐堯)

表四:高陽 鯀—禹—啟(為夏代先祖)

稱—老童(卷章,後嗣為楚君先祖)

窮蟬—敬康—句望(句芒)—橋牛—瞽叟—虞舜

六、千古文明開涿鹿

軒轅黃帝既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中華文明的初祖。黃帝的歷史功績,在於經過涿鹿之戰、阪泉之戰,實現了各部落的大融合,形成了華夏民族,更在於他始終致力於發展經濟,推動社會進步,並汲取其他部落的優秀成果,開創了中華文明之光。黃帝的這些歷史功績與涿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黃帝的文治武功在涿鹿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千古文明開涿鹿,是對黃帝在涿鹿的歷史功績最準確而簡潔的評價。

指南車

千古文明開涿鹿這壹命題,是由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在其審定的《上古史演義》中提出的。顧頡剛雖然認為中國古史傳說出於神話演變,對於古史的描述越到後世越細致,是“疑古”學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在這書本中依然提出了“千古文明開涿鹿”這個論斷,說明中華文明與涿鹿有著多麽密切的聯系,說明中華5000年文明就發祥於黃帝、炎帝、蚩尤大戰涿鹿之際,涿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

中華文明起源是壹個十分重要而復雜的問題。現代考古發掘的成果已經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不是壹點式的,而是壹體多元式的,不但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而且長江流域、遼河流域、巴蜀地區等許多地方都同樣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因此,我們說千古文明開涿鹿,並不是說中華文明只發源於涿鹿壹帶,只是說涿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涿鹿所在的桑幹河也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母親河之壹。

當人類文化發展到壹定水平,便告別野蠻進入文明時代。黃帝所處的時代就是這樣壹個人類跨進文明門檻的時代。關於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我國古籍中有許多記載,黃帝成為“箭垛式人物”(胡適語)——許多發明創造都記在了他的名下。因此,黃帝被尊奉為“文明之祖”。在《世本》及《世本》宋衷註裏,記載黃帝及其臣下的發明創造就有28種之多,比如日常用品有衣服、舟、車、鼓等,學術發明有文字、星系、歷數、指南車、醫藥、音樂等。其他史籍也有許多記載,如《史記正義》載,“黃帝受神策,命大撓造甲子,容成造歷。”《新語》載:“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室屋,則與禽獸同域,黃帝乃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拾遺記》載,黃帝“始服冕垂衣”,“始造書契”。《世本》還說,“黃帝正名百物,穿井”。總之,黃帝對已有文明成果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提高,使他成為壹個集大成者。

嫘 祖

千古文明開涿鹿,還有壹個重要方面,這就是炎帝開創的農業,發明的醫藥,蚩尤創制的金屬兵器,都在涿鹿開花結果,成為華夏民族***同的文明成果。黃帝在涿鹿之戰、阪泉之戰後,接受並消化了這些部落聯盟的文明成果,綜合創新,將其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涿鹿文明是由黃帝、炎帝、蚩尤***同開創的,黃帝、炎帝、蚩尤是中華文明的三位始祖,他們的功績將永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