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神”普遍認為是邪神,最為人知的相關故事則出自於《聊齋誌異》。
相比許多被人拜祭的大神,“五通神”並不算出名。相信許多人認識到這個神則來自於《聊齋?五通神》這部電影。
影片中雖說沒有系統地對五通神介紹,但也能窺探壹二。片中的五通人淫人妻女,顯然是壹個邪神,但他卻又有情有義,對自己的愛人忠貞不渝。
所以,五通神就是壹個亦正亦邪的神仙形象。
該電影主要是借鑒了《聊齋誌異?五通》,作者將南方的五通神和北方的狐貍精來作對比,認為狐貍精尚能驅逐,而五通神則淫人妻女,難以消滅,其比狐貍精更邪惡。
在《聊齋誌異》中記錄的“五通神”實為五個妖怪的組合,如豬、馬等。
“五通神”應該是佛教中“五通仙人”衍變而成。在印度佛經中的五通仙人是具有天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種神通的仙人,但這種修行尚未達到最高境界,還沒有獲得最高的第六通“漏盡通”,還沒有擺脫生死輪回,也沒有大徹大悟,所以五通仙人還有缺點,他們會受到人的傷害,也因此有五通仙人被淫女誘惑的故事。這個故事傳到中土後大概就演化成五通神喜歡奸淫婦女的傳說了。
五通仙人傳入中土後形象便發生了改變,在宋代時就有了“五通神”“五郎神”的稱呼,並出現了許多異誌傳說。人們認為奉祀五通神能帶來包括錢財、治病、消災乃至科舉及第等方面的好處,所以在南方許多地方就出現了五通小廟。盡管如此,五通神依然有遭人詬病的邪氣:惡作劇和奸淫。又因為人們需要拜祭他來求財求利,因而對家中妻女被其強占的行為也只得忍氣吞聲。
也正是因為五通神的邪惡壹面,所以曾經多次遭到官方禁止,如弘治年間蘇州知府曹鳳曾焚毀上方山五通神祠,康熙年間的湯斌也采取嚴厲措施禁毀五通神廟等,盡管如此,但驅於利益信奉者又將五通神改為“五顯神”“五路財神”等將其拜祭。
除此之外,五通神的來源在民間還有其它說法,比如,有說其是唐朝的柳州之鬼;也有人說其是朱元璋祭奠亡魂時以五人為壹伍,從而行成的五魂……
總之,“五通神”是壹種亦正亦邪的神,民間信仰的他能帶來財運,但也會淫人妻女!
五通神是舊時江浙壹帶民間祭祀的妖神、邪神,然而,“五通神”的名稱起源和其成神的起源,卻是完全的兩回事。我是喜歡挖掘新奇、刺激、好玩的神秘傳統文化的大愚,我就和大家聊聊這個“五通神”到底是個什麽神。
壹、“五通神”的名字起源。“五通” 這個名稱源自於佛教 “五神通” 的說法。
所謂 “五神通” ,就是:
《維摩經·不思議品》 中是這樣寫的: “或現離淫欲,為五通仙人。”
“五通仙人” 就是 “得五神通之仙人” (《佛學大辭典》)。
因此,明代郎瑛所著的 《七修續稿》 卷四中,是這樣評價 “五通” 的:
按照郎瑛的說法, “五通神” 就是 “五通仙人” ,他本來就是個好神,因為五通之名,本源自佛教,而市井之中關於五通神的邪崇之事,都是那些魑魅魍魎假借神名行事而已。
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詩—— 《南華長老寵示四頌事忙只還壹偈》 是這樣寫的:
還有北宋的釋惠洪 《冷齋夜話》 卷七中,引用了其中壹句詩,末句作 “自疑身是五通仙” 。
這似乎也證明了,在北宋時期, “五通” 這個名字依然是個好名,然而, “五通” 是什麽時候開始壞了名聲的呢?
二、邪神現世。壹本叫 《龍城錄》 的書,是這樣記載的:
據說這本書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所著,但實際上是王铚所偽托,王铚是北宋末南宋初人,因此,這本書成書於北宋末南宋初,這也是 “五通” 的惡名初次現世於文獻。
那 “五通神” 到底是什麽東西?
根據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的 《夷堅丁誌》 (卷壹九)中所敘述,在當時的江南的山林中,有許多俗稱為 “禨[jī]鬼” 的妖怪,多在巖石樹木之中棲息,在很多山村中出現過,在二浙、江東壹帶稱為 “五通” ,在江西、閩中壹帶叫 “木下三郎” 或 “木客” ,也有壹只腳的 “獨腳五通” ,名字雖然不盡相同,但其實是同壹種東西,根據古籍傳記的考研,這些所謂木石之怪其實就是 “夔[ kuí ]、罔兩及山魈” 。
然而,從後世 “五通神” 的發展描述來看, “五通神” 和 “山魈木客” 並不是壹類妖怪,後世的“五通神”並不在山林之中,而棲息在人口密集的村鎮,以當時繁華的蘇杭壹帶為核心,似乎不應該把山上的妖怪也牽扯進來。
當然了, “五通神” 的惡名源於南宋,它的原型,可能就是 “木客” 、 “木下三郎” 以至 “山魅” ……等妖怪,而且,當時南方地區的蠱神信仰,也對 “五通神” 的形成有壹定的影響。
三、邪氣凜然的“五通神”洪邁又在 《夷堅丁誌》 中說到 “五通神” 的邪異,書中說到 “五通神” 擅長變幻,迷惑人類,和北方的狐貍精相似,能使人短時間內暴富,所以很多人會供奉祭祀它,以祈求得到意外之財、能不勞而獲,因此, “五通神” 也成為了民間財神的壹種,在江南深受廣大百姓的歡迎。
然而, “五通神” 卻很小心眼,只要祀奉的人稍微有不合 “五通神” 的意思,或者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它就會收回所賜下的財富,讓人再次回到壹窮二白的境地。
洪邁稱, “五通神” 最大的特色就是 “尤喜淫” ,經常化作美男子、或隨人心中所喜而化形。
嗯……這裏寫得也挺清楚的,就不詳細解說了。
明代的陸粲寫了本叫 《庚已編》 的書,在書中卷五中的 “說妖” 中,就記錄了吳地所信奉的五通之神的邪氣逼人。
當時的江南地區,所祀奉的妖神,號稱 “五聖” ,又叫 “五顯靈公” ,有的鄉村稱為 “五郎神” ,都是些 “深山老魅” 、 “山蕭木客” 之類的妖怪,這些魑魅魍魎男的成王侯,女的稱夫人,在神廟中男左女右站立,中間坐的是這些 “五通神” 的母親,稱為 “太夫人” ,或稱 “太媽” ,百姓都很畏懼,家家都設置廟堂莊嚴供奉,再貧窮,也要找人把畫像畫再木板上供奉,這板稱為 “聖板” ,那時候,壹般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都會連帶著和觀音、城隍、土地……等等正神壹起祭祀。
書中稱 “五通神” 等邪魅,多是乘人氣運衰厄時就出來作祟,他們所到之處輕則移床壞戶,陰竊財物,重則能搞出火燒人屋的大禍,性淫又好婦女。
總之,當時在江浙地區,對 “五通神” 的信仰與畏懼,已經到了邪乎、病態的地步,自家壹切的事情,都必需向 “五通神” 祈禱,以祈求得到庇佑,偶然獲得壹點收獲,就歸功於神,如果事情不順利,那就是自己不夠誠信,竟然到死都不敢對 “五通神” 有壹句怨言。
人們對都竭盡所能、傾家蕩產地去祀奉“五通神”,更有甚者,人得了病,就說是因為忤逆了 “五通神” 而得了仙病,不得服藥,這樣還真有不少人信了,最後更多的是壹命嗚呼。
四、“五通神”的興衰舊時,江南 “五通神” 的信仰極有市場,從南宋開始,會稽城內(今浙江紹興)就已經有了壹座五通祠,極為寬大,雖不參與春秋祭典,但在民間卻擁有極為龐大的信仰,到了清初,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普濟寺也供奉 “五通神” ,其坐次竟在關聖帝君之上。
五通神祠最鼎盛之時,江南每年在暮春,都會舉辦盛大的五通神祠廟會,前來參加的人數可以達到千萬界級別,其中最讓人喜聞樂見的壹項活動,就是召集壹幫年輕貌美的女子,把她們打扮得花姿招展,站在臨街的樓房上展示自己,讓在場的人們在樓下大飽眼福,並評出 “美人狀元” ,其中惹出了不少的是非和事故。
興盛的 “五通” 信仰,已然成為了邪教,導致了局面越發難以收拾,甚至,有些存心不良之徒,更以信仰之名,奸淫婦女,影響十分惡劣。
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江寧巡撫湯斌,在江南大毀淫祠,展開了轟轟烈烈的 “毀五通神祠運動” , “五通神” 成為了重點打擊對象,風氣才稍微有所收斂。
太平天國之後,江南因為戰亂,五通之祠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大多都焚燒殆盡,其核心巢穴——蘇州上方山,如今再也沒有任何五通的痕跡,然而,畢竟是曾在江南地區擁有過神級信仰的 “五通神” ,時隔多年後,依然在民間壹些地方,擁有著極強的生命力,以財神的形式壹直存在著。
五通神在不同時期和地區有不同的說法。在宋代,五通神是重要的 財神,但其亦被視為獨角山魈,“是名獨角五通,蓋魈類也。”而在當時,五通神也被認為是人牲血食; 明清時代,關於五通神的來歷,有說指唐時柳州之鬼,有說是明太祖所祭戰死者之亡靈,此說影響最大。
江南民間自古有祭祀“五通神”的習慣,這就是官方所不爽的 淫祀之壹種。關於這五位有兩種說法,壹種是說這是當年五位兄弟修煉成的 邪神,是不是能夠降福不知道,但觸犯了他們能夠降禍則是肯定的。如果好好供奉的話,說不定也是有些福祉,而且比供奉正規神佛來得迅速。
很早以前,東陽出南門,畫水江畔,塔東山下,住著十幾戶人家。他們 起早摸黑,男耕女織,靠勤勞的雙手,逐漸把自己的家鄉建成了象模象樣的小村莊。他們以農為業,幾乎每年都要受到旱魔的襲擊,快到口的莊稼眼巴巴的被旱魔烤焦,快到口的糧食被旱魔奪走。他們決心齊心協力建造壹口山塘灌溉農田,抵禦幹旱。於是在塔東山下的半山腰(下 田坤)築了壹道塘塍決心把山水攔住。但是,也許是地點選的不對,化了全村幾年心血建成的山塘蓄不住水,到了夏秋季節,原來綠油油的禾苗還是被幹旱曬焦了頭,田地龜裂,造成糧食顆粒無收。
村民們正在唉聲嘆氣 壹籌莫展的時候,被雲遊四方經過這裏的“五通神”知道了這壹難處,有意為這裏的村民們出壹點力,辦點好事。於是在塔東山東側的石壁的壹個山洞裏住了下來,與村民們壹起分析“下田坤”山塘蓄不住水的原因,指出“下田坤”沒有來路水,壩塍不高,這是蓄不住水的主要原因。決定另選壩址再造山塘。“五通神”對村民們說:“我住的那個坑口造壩比較合適,水脈長,水源比‘下 田坤’要好,而且坑口兩邊山勢比較陡峭,又是石壁,造壩省工省力,造好後保證能滿足農田灌溉的需要。”於是和村民們壹起挑石築壩
五通神”這壹天挑著兩塊巨石往坑口壩上趕,爬上幾十級“長踏步”,來到“彩嶺”這壹平緩地段,正想歇壹歇,換換肩,由於辛勞過度,壹個踉蹌跌倒在地,兩塊巨石滾落在兩邊,而“五通神”的壹個巴掌剛好印在那個正在建造的山塘上,所以形成了這個巴掌形的山塘水庫。而兩塊巨石,壹塊落在“長踏步”壹側,壹塊落在“下田坤”原來那口山塘裏。由於“五通神”與村民們***同努力,山塘很快造好了,並蓄滿了水。人們為了紀念“五通神”,把這口山塘稱為“小天宮”,把“五通神”住的山洞稱為“五通洞“。從此以後,雖然南山腳壹帶的四鄉八鄰每逢幹旱,到處都是禾苗幹枯,但是唯獨塔東山下壹片蔥綠,稻穗沈甸甸的,年年有個好收成。原因就是因為有了“小天宮”可以抵禦幹旱。並且等到“小天宮”快要放完水的時候,老天必然是旱情停止,下壹場透雨。這時“小天宮”的水又滿了,因此這個永不幹涸的“小天宮”的美稱也就越傳越遠了。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和感謝“五通神”,樸實的村民們每到逢年過節,就會擡著“豬頭、鵝”到“五通洞”去拜祭“五通神”。壹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