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著名的文臣武將層出不窮,有像周瑜壹樣能文能武之人,有曹氏父子壹般兼顧文學與政治之輩,但是說起最全能的人,還是非諸葛亮莫屬,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戰場上算無遺策。
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另外還掌握了科學技術,躋身了發明家之列,他研發的“木牛流馬”在當時解決了運輸糧草的問題,到了後世更是傳得神乎其神。那麽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到底是什麽呢?
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木牛流馬,在很多小夥伴的印象中木牛流馬是不存在的,因為它們是《三國演義》中的傳說:“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也。”這根本就是不需要能量的全自動機械啊,現代科學表明這種東西是不可能存在的。
根據古籍記載:“木牛者,方腹曲頭,壹腳四足,特行者數十裏,群行者二十裏也。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日行二十裏,而人不大勞。”木牛每天能走二十裏,推木牛的人不會感到疲憊。此外,《三國演義》上還說,每壹木牛可以攜帶十個人壹個月的口糧。
根據相關計算,漢代壹人壹年平均口糧大約是六百五十斤。而木牛可以承載著這樣重量的糧食在崎嶇山間小路上輕松的行走。要知道,這個重量無論是肩挑,還是背扛,壹個人都無法承受。
為了緩解這種狀況,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其載重量為“壹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裏,群行三十裏”,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木牛流馬在蜀道中可謂如履平地,遇到壹人寬的小路的時候,只需要壹人便可以推著度過,下山之時,險要之處便可以以繩索滑輪放到山底,不用廢太大的力氣,連運輸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了。蜀國從此不再受到糧草的制約,可以放開手腳進攻了。
絞盤索道直到如今,依舊是四川、雲南很多山區必備的交通工具。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諸葛亮集》中那句:“日行二十裏,而人不大勞”,可以理解為,人推動木牛流馬前進,每天可以行二十裏路,卻不會太累。在北伐之前,諸葛亮曾率兵平定南中,可能在路途中聽過或見過此物,於是活學活用,運用到了北伐中。而因為這壹運輸工具,對地形有特殊要求,不適宜大面積推廣,所以不僅他自己用的少,也沒有大幅推廣。如此看來,這壹說法倒也說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