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的長城是如何建造的?

中國的長城是如何建造的?

在範文瀾的《中國通史》中,有壹頁《戰國形勢圖》,上面有許多曲折的直角連接符號,是中國早期地圖上長城的形象標記,自宋代以來壹直使用。符號旁邊分別標著:齊長城、楚長城、燕長城、魏長城、趙長城、秦長城...這足以說明中國的長城最遲在戰國時期就是壹個龐大的家族,秦長城是小字輩。矗立在齊魯邊界的齊長城,修建時間最早,是長城家族的“長子”。20世紀初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齊長城,全長618.9公裏。西起黃河東岸的長清縣孝裏鎮,東蜿蜒於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區,在太乙山脈的分水嶺上起伏,最東端直抵太平洋西岸的青島黃島區海濱,被譽為千裏長城。它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爭霸、禦敵鬥爭的產物,濃縮成壹部硝煙滾滾、旌旗獵獵的古代戰爭史。蜿蜒越過齊魯大地1518山峰,自西向東,在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郊區,歷城、章丘、萊城、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根據歷史記載,齊長城的西段至少在春秋和齊桓公時期(公元前685-643年)就已經修建了。後來,隨著戰略形勢的需要,東、中段相繼開工,都在天時代(公元前319~301)完成,時間跨度超過3.5個世紀。其他諸侯國長城建於公元前361年,趙長城建於公元前333年,燕長城建於公元前311年,楚長城和秦長城建於公元前300年左右,都比齊長城晚了三個世紀。外國也有修建長城的記載,如公元前457年,歐洲人在貝約斯半島修建了79公裏長的雅典屏障護堤;1世紀,德國人修建了德國長城;公元2世紀羅馬人修建了哈德良長城,後來朝鮮、印度、澳大利亞也修建了長城,但在時間和長度上很難與齊長城相比。齊長城是長城建築史上由古代山東人創造的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為了防止出現新的割據政權,下令放棄諸侯國的長城。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早已失去防禦意義的齊長城,在很多地區已成廢墟。但在包括淄博段在內的很多地方,遺跡還比較完整,它荒涼的身影頑強地屹立在三七大地上。隨著齊文化研究的逐漸深入和旅遊業的蓬勃興起,兩千多年前齊先民修建的齊長城又被提起,成為齊文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回首往事、靜心的好去處。《史記》、《管子》、《朱年譜》、《括誌》、《註》等古籍中均有關於齊長城的記載。零星記載也見於《沈雁鎮誌》、《燕山雜記》、《博山縣誌》、《續博山縣誌》等地方誌。但由於年代和地域跨度的原因,長期以來,人們對長城的長度、走向、結構和現狀眾說紛紜,沒有形成基本統壹的認識,給齊長城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然而,有識之士並沒有忘記曾經讓齊國人民感到高興和沮喪的齊國長城。20世紀50年代初,著名學者王、、陸大猷等多次到博山考察。1963,山東大學張衛華寫的《中國長城建築考》;從1986到1989,博山地區的文史愛好者先後考察了博山境內西段和東段的齊長城,初步達成了關於淄博相關區縣中齊長城遺跡最多的博山段的* * *認識。1996至10+0997,山東華夏文化促進會組織泰山管委會原副主任呂宗元、《山東泰山誌》編輯室主任李繼省等5名老同誌成立“齊長城考察隊”,對齊長城包括淄博段進行了詳細考察。淄博齊長城遺存分布在博山、淄川、沂源,全長155240米。其中博山有兩條長城,主線和復線。正線從章丘與博山交界處的八裏尖山進入,在池上鎮太平山大峪頂出口,長72684米。雙軌從王璐山東部的729高地延伸到梯子山的南坡,長2350米。兩條線路總長75034米,途經212丘陵,其中站點8530米,占總長的21%。從皮裏劍山入境後,從雙堆山南崖過寶玉頂、水嶺頸,經上邪、下邪、桃花泉,北大嶺無遺址。從北大嶺向東,過虎頭山,左邊過和尚坊,右邊過嶺西村,到達長城遺址,距離1070米。其間,北大嶺附近有壹堵20米的墻,底寬4.5米,高2米。犁上有壹座城堡,墻高1.8 ~ 3m,寬1.2m,內徑100m。然後轉向東北,穿過秀才頂和太平山,經過右邊的姚家峪,直到太平山南端沒有遺址。在姚家峪公路口,有壹個600米長的工地;並向東轉南轉右,經過張家莊村至龍背峪中段850米距離,站點不存在;從這裏往東,有壹個2880米長的站點,從甘北峪到鳳凰山廣播塔的路段。其間,龍背峪以東有壹寬7米、高2.5米、長200米的城墻,甘背峪以東有壹寬6.5米、高2米、長100米的城墻。鳳凰山廣播塔東北到梁平村西南5770米的路段,峨眉山只有壹堵200米的墻。當地人說,峨嵋山城墻在清朝同治年間還算完整,但因拆石築城堤,損毀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