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女媧是怎麽來的?

女媧是怎麽來的?

簡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媧皇、女陰,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傳女媧造人,壹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女媧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壹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在早期的典籍中,只提到女媧造人,並未提到使用泥土。《淮南子》認為,女媧造人時,其他神靈都來幫忙。黃帝幫助人生出陰陽,上駢幫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幫助人生出臂手。在他們的幫助下,女媧經過了七十次的嘗試和改變,最終創造了人類。

較晚時候才出現女媧摶土造人的記載。《太平禦覽》說,女媧用黃土塑造人,但工作繁重,力有未逮,於是用繩子在泥潭中抽打,濺起的泥點就成了無數人類。

開創婚姻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其中女媧持規,伏羲持矩

女媧造人的傳說根源,來自於女媧作為婚姻之神的身份。這壹形象的建立正因為女媧創立了婚姻制度。《路史》認為女媧規定了以姓氏來安排婚姻。姓標誌著母系血緣。女媧與伏羲為兄妹成婚,即同姓。但在此之後,婚姻即規定同姓不婚。

因為婚姻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所以漢代以來常描繪女媧伏羲執掌圓規和矩尺,象征婚姻規矩,最早的姻緣之神,不少求月老沒用反過來求女媧(九天玄女)。

制造樂器

女媧創造了笙簧。笙是將竹管插在葫蘆內制成,即類似今日之葫蘆絲。簧就是笙管中的簧片。聞壹多在《伏羲考》中認為伏羲和盤古都和葫蘆有關,因此女媧用葫蘆和竹管造笙的傳說,也與其兄長伏羲相聯系。

後人又以“笙”為“生”之意,象征女媧生人。[5]

煉石補天

根據《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工與火神祝融交戰。***工被祝融打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註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也有其他說法。《路史》稱***工氏在太昊氏(伏羲氏)之後作亂,導致洪水為患。女媧氏與***工氏戰鬥,戰勝了***工氏,於是天地平復。

女媧補天是壹個很著名的神話。《紅樓夢》的第壹回即引用這個神話,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壹塊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剩下了壹塊未用,轉世化身為賈寶玉的通靈寶玉。

女媧煉石補天之日稱為天穿日,眾說紛紜,華人各地區正月初七、初九、初十、十九、二十、廿壹、廿三、廿五日不定,大致上由正月初七至正月廿五日都有,大致上以正月二十日最通行。也有人說女媧補天,由正月二十日到正月廿三日,補了三日才補成。盧仝稱:“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補了三日不肯歸婿家。”

明代楊慎《詞品》雲:“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宋代以後,幾乎都在正月二十日。客家人、漳州閩南人稱補天之日為正月二十日。泉州三邑閩南人不過天穿日,在五月五日端午節紀念女媧補天。

文學形象

女媧贊

魏·曹植《女媧贊》:古之國君,造簧作笙,禮物未就,軒轅纂成,或雲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靈。

開辟演義

明·周遊《開辟演義》第十壹回:卻說女媧氏,系女身,乃伏羲氏之妹,同母所生,生而神靈,面如傅粉,齒白唇紅,身長二丈五尺,幼極聰慧,長佐兄正婚姻媒的嫁娶之禮,以重萬民,是為神媒,帝愛而敬之。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媧氏即位,號為女皇,建都於中皇之山。

封神演義

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講述殷商紂王在女媧娘娘聖廟進香時,突然壹陣狂風卷起了幔帳,現出了女媧娘娘的聖像,紂王見女媧容貌端麗、國色天姿,宛如蕊宮仙子臨凡、月殿嫦娥下世,不由神魂顛倒起來,便在殿內壁上題詩壹首,表達愛慕之意,對女媧大不敬。女媧回到殿內看到後便在盛怒之下命令軒轅墳三妖(其中千年狐貍精假扮成妲己)迷惑紂王,以使其荒廢朝綱,斷送成湯六百年的基業,加速商朝的滅亡。

紀念

古代

王充在《論衡》中引董仲舒的話說,若天久雨不晴,就祭女媧。表明從很早前起,就有了對女媧的祭祀。其原意是因為女媧是古代的女皇,屬陰,而天久雨不晴也是陰象,所以祭祀女媧。

北宋《新定九域誌》卷壹說: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禱之。”

從唐肅宗時起,也將女媧作為婚姻之神祭拜。並認為是她創立婚姻的功績,令她成為國君。

據記載女媧的陵墓在今山西芮城縣西南的黃河岸邊,秦漢以來受到“祀典”。著名的“風陵渡”因此而得名。王國維校:“《禦覽》引戴延之《西征記》雲:‘伏羲、女媧,風姓也。此當是女媧之墓’。……《寰宇記》雲:‘河東縣三裏風陵,是女媧之墓,秦漢以來俱系祀典’。”

祭典日

女媧的祭典日為人日、補天節與生日。

各地相傳女媧生日皆不同,如冬至、正月初壹日、正月初七日、正月初十日、二月十五日、三月初三日、三月十五日、三月十八日、五月初五日、五月初九日、七月十八日、九月初五日、九月十五日、十月十八日、十壹月初五日、十二月初八日等,說法繁多,目前以三月十八最流行。

位於河北涉縣縣城西北12公裏處中皇山上的媧皇宮,始建於北齊。每年舊歷三月十八日,是祭祀媧皇宮女媧聖母誕辰之日,從三月初壹就開始廟會,直到十八日。

中國各地祭祀

著名祭祀的女媧廟為女媧陵,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侯村,是中華人民***和國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之壹。2004年6月10日,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是壹座古建築。山西省吉縣人祖廟亦有女媧之祭祀,相關遺跡等報導。另經驪山中華女媧文化研究會和全國著名專家學者論證,驪山頂峰“人祖廟”是始建於戰國時期的伏羲女媧祠。其他各地亦有零散之祭祀宮廟,例如澳門的女媧廟等。祭日為正月初七人日、正月廿日補天節等。

後世影響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同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女媧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是史前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已經開展的中國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對象。

先秦文獻古籍《史籀篇》、《楚辭》、《禮記》、《山海經》、《淮南子》和秦漢以來的《漢書》、《風俗通義》、《帝王世紀》、《獨異誌》、《路史》、《繹史》、《史記》等史料都有關於女媧的記載。

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類發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

①是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是傳承華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

②是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③是對增強創業精神、充實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④是體現了奇特的民間、民俗文化現象,對人生禮儀、人類生存、文化傳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