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語《子罕》的原文是什麽?

論語《子罕》的原文是什麽?

原文: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閑,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壹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壹簣,進,吾往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可與***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擴展資料:

精選解析: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只談天命和仁德。

感悟:

談到“利”,就讓人想到“功利”、“利益”這些帶有個人主義色彩的含義。 孔子避而不談,是因為這種狹隘的功利主義與儒家大愛、廣博的情懷相背離。 而談到“命”與“仁”,孔子對此卻有許多思考。

首先,“命”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命”,人們習慣把“命”看成壹種難以預測的偶然性的東西,所謂“畏天命”、“順應天命”就體現了人們對於命運的順從和妥協。 而“命”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它存在的方式,而在於個體對它的認知,即每個人應該正確地看待“命運”。

要自己去把握和主宰自己的人生,做命運的主人。 其次,在對“仁”的理解上,大多數人習慣回答什麽是“仁”,而很少探究如何做到“仁”。其實,孔子在談到“仁”時,更多地強調它的實踐意義,即如何讓“仁”貫穿於個人的言行中,在做人做事上,處處體現出“仁”的精神。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譯文:達巷地方的人說:“孔子真偉大啊! 他學問淵博,卻不能以某壹方面的專長來稱贊他。 ”孔子聽說了,對他的學生說:“我要專長於哪個方面呢? 駕車呢還是射箭呢? 我駕車好了。 ”

感悟:

孔子被稱為博學多識的人,卻在“博學,卻沒有專長”的質疑面前說自己是擅長駕車的“專家”,這無疑是對那些雖稱贊他卻根本不了解他的人的壹種諷刺。 做學問,無論博與專,都應該做到“不器”,也就是不做擅長某種技藝的專家。

如果做學問的過程中帶有許多功利性,就會失去學習的真正意義,也就無法成為君子了。因此,像孔子這樣純粹治學的人,面對這種帶有功利性的質疑,也就只能無奈和自嘲地說出這席話了。

《論語·子罕》本篇***包括31章。《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壹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

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論語》 多為語錄 , 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聖人很謙虛的求教。

孔子是《論語》 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壹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壹些孔門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魯莽, 顏回的溫雅賢良, 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 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壹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舍,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

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牛“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百度百科-論語·子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