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許多人壹樣,讀《查令十字街84號》是因為《北京愛上西雅圖》。我沒看過這部電影,但從網絡轟炸中得知電影中論及了壹本美好的書——《查令十字街84號》,內容似乎是關於愛情。自己愛讀書,所以讀來壹試。
《查令十字街84號》篇幅很短,如果不細究其中諸多古籍及作者出處,2個多小時就可讀畢。讀完後,我沒有找到電影中所說的“600處愛的箴言”(據網友講述),我只看到了纏綿20年的濃濃情誼,貌似無關愛情。
書篇幅雖短,卻承載了諸多信息,有戰後英美兩國的生活差異,英國傳統文學的深沈,美國都市文學的浮躁, 以及美國寄宿制度、英國古書收藏風、英美文法差異等等太多細節。說實話,這書前半部分非常枯燥,眾多人物信件穿插其中,看了以後讓人莫名所以,壹度差點讓我放棄閱讀。隨著情節的深入,深讀進去之後,就會發現本書的美好。
與女主海蓮不同,男主弗蘭克並非飽讀學識之士,他只賣書不讀書,他們之間沒有精神上的交流。歲月飽情,20年光陰之間,弗蘭克回答最多的是找尋書籍、書籍版本、撰寫語言等等諸如此類,其次就是壹些禮貌上的問候與感謝,並無其他。誠實地說,弗蘭克和海蓮在精神根本不在壹個層面,壹個是初中生級,壹個是大學教授級,天地之別。拋去幻想,二人真的並未生出情愫。讀完此書,我只能相信,在紐約公寓的燈臺下,壹縷燈光微醺至海蓮臉龐,打出壹道深深的陰影,她壹手拖著頭,壹頭秀發如瀑布般落下,她正在想象著弗蘭克的相貌(沒看到照片之前)“大肚子?禿頂?……”然後啞然失笑。
弗蘭克死後,他的太太在給海蓮的信中講到“不怕妳見笑,有時候我還會嫉妒妳。”書店的諸眾將海蓮想象成為壹位“成熟、穩重、大方、熱心、率直的知性美女”,不光與她常年通信的弗蘭克對她很有好感,所有的店員及家屬都沒有掩飾對海蓮的喜愛,無論男女,全及老少。我認為這“喜愛”或“動心”,可能是大家將自己心目中對“女神”的想象壹點壹滴凝結在未曾謀面的海蓮身上,每個人根據吾心,得到壹個個形象各異的海蓮。而《北京愛上西雅圖》中所說弗蘭克與海蓮那種因書而起的相知、相惜和若有若無的柏拉圖式情愫,更多是後人美好幻想的疊加。
“書店還在那,妳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壹吻,我虧欠她良多。”讀到最後,我和妳壹樣,壹股股暖流襲遍全身,被深深感動。“20年”是個很長的數字,多少夫妻都沒有撐過20年,7年便已“痛癢難耐”。海蓮和她的朋友與書店卻互相幫助,互相扶持,互相敬重,綿綿情誼超過了時間的跨度。
海蓮·漢芙壹生貧困潦倒,她終生筆耕不輟,卻不能在弗蘭克有生之年給自己買壹張飛往倫敦的機票,最終沒有見到書店的眾員。他們或僑居異地,或已作古,或已不知所終。只是,1971 年 6 月 17 日,漢芙應英國出版商之邀飛抵倫敦,等她終於到達心中的那塊聖地時,書店卻因為經營不善而面臨著拍賣。人生不無遺憾!
時間是溫情的,33歲的紐約"剩女"海蓮·漢芙打開了《星期六文學評論》,立即給這家書店經理弗蘭克寫信,很快獲得回音。書信飛越大洋,信壹寫就是20年,書壹寄就是20年,“壹個馬槽擊敗了壹個帝國”,書中用這句話形容了彼此的情誼,而這也是海蓮·漢芙的壹生追索。
時間卻是最無情的,英國60年代經歷了文化革命和搖滾樂的洗禮,70年代經過基金先鋒和朋克音樂的沖擊,80年代經過經濟調整和鐵血政策的變革……可惜,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後人無心或無力將其繼續經營下去,如今查令十字街84號已經變成壹個麥當勞(據網友照片)。
這就是現實,主神時間造就的無情現實。
PS:《查令十字街84號》關於愛情的因素可能是因為本書被多次改編,搬上大熒幕,編劇們為了讓劇情吸引人,賦予了弗蘭克和海蓮純潔的愛情,但事實並非如此。無關愛情,關乎情誼,關乎讀書。
對於此書,我認為百度百科“全球愛書人之間的壹個暗號”的評價最為真切,引用如下,與君***賞:“廣播、舞臺和銀幕也鐘情於這本愛書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書迷到倫敦查令十字街朝聖,漸漸地,《查令十字街84號》成為全球愛書人之間的壹個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