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東莞歷史名人

東莞歷史名人

1.袁崇煥:字元素(《明史本傳》),壹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生於萬歷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鄉,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壹說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祖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

袁崇煥紀念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壹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占地***十壹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2.蔣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壹期騎兵科畢業;1906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1913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警衛團副; 1932年率十九路軍英勇抵抗日寇進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帥,大挫日寇銳氣;1933年與李濟深、陳銘樞等發動反蔣事變,極力抗日;建國後當選為第壹屆全國政協 常務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等職。

3.葉富(1848-1880):原名貴富,字夢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於廣東廣州府新安縣九龍司(今香港島),祖籍廣東東莞水南人,清末海軍愛國將領。

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所招學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第壹次招考學生後,又從廣東招來已學過英語,並且基礎較好的學生葉富、鄧世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余人。

葉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第壹屆駕駛班,1871年堂課畢業,1873年9月艦課畢業。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師海東雲艦管帶;升都司(正四品),賞戴藍翎,加遊擊銜(從三品);1876年任靖遠艦管帶;1878年9月任超武艦管帶。

1879年1月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調超武艦和藍翎遊擊銜留閩盡先都司葉富管帶前往南洋海軍,駐紮浙江溫州。

葉富與鄧世昌都來自廣東,同期考入船政學堂駕駛班。他們在學生時期意誌相洽、誌趣相投,即成為摯友。畢業後,他們同在福建水師任兵艦管帶,後李鴻章調鄧世昌前往北洋海軍(北洋水師),沈葆楨調葉富前往南洋海軍,同時並肩保衛中國沿海地區。因同為海軍出身,後兩家結為親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锳),鎮雄〕娶了鄧世昌的二女兒鄧秀嬋為妻。

光緒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匪徒黃金滿勾結倭寇肆意擾亂臺州,超武艦奉命派往進剿,管帶葉富帶領全艦官兵奮勇作戰、英勇殺敵,不幸壯烈犧牲,時年僅32歲。清廷下詔書贈遊擊,並給騎都尉世職。

葉富殉國後,鄧世昌得訊,深為哀悼。清廷下旨予以優恤葉家,誥贈葉富原配夫人周氏恭人,封葉富兒子葉說周世襲雲騎尉銜。

4.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

生於富裕人家,其父鄧煥莊,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

1867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壹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 “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軍侵臺,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和“揚威”、“致遠”艦管帶。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鄧世昌有三兒五女,長子鄧浩洪,承襲世職,任職於廣東水師,1947年去世;次子鄧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鄧浩乾是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供過職,1969年逝於無錫,無子,養女鄧孝思;長女鄧秀媛;次女鄧秀蟬嫁給鄧世昌同窗摯友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锳),鎮雄〕為妻;三女鄧秀娟;四女鄧秀婷;五女鄧秀海。

5.陳鏡開(chén jìnɡ kāi) 男子舉重運動員。1935年生。廣東東莞人。自幼喜愛健身運動。1953年從健身運動轉為練舉重。1955年入中南軍區體工隊,後被選入國家舉重集訓隊,成績提高很快,壹年間挺舉成績從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蘇聯舉重友誼賽中,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了美國運動員溫奇保持的56公斤級(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壹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同年還分別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績兩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7年在第三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上,以139.5公斤的成績第四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8年9月26日在萊比錫舉行的國際舉重比賽中,以140.5公斤的成績第五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9年在“莫斯科杯”國際舉重個人冠軍賽中,以148公斤的成績首次打破60公斤級(次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1961年以148.5公斤、1963年以151公斤、1964年以151.5公斤的成績連續三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從而成為在兩個級別上連續九次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6年獲運動健將稱號。1959年起五次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79年起任中國舉重協會主席。1980年任廣東省體委副主任。1959年、1964年、1978年先後當選為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4年被評為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三十五年來傑出運動員之壹。1987年被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授予奧林匹克榮譽勛章。

6.陳偉強(1958--),廣東東莞市人。舉重世界紀錄創造者,“奧運會”金牌獲得者。

陳偉強從小酷愛體育。1972年7月開始進入廣東體育館業余體校練習舉重,由於全面身體素質基礎好,腿部力量較強,訓練刻苦,故進步較快,1974年入選廣東舉重隊。1974年至1978年***42次破52公斤級、56公斤級青年全國紀錄。

1977年參加第8屆亞洲舉重錦標賽獲52公斤級抓舉第1名,挺舉和總成績第2名。1978年在第8屆“亞運會”上獲56公斤級抓舉第1名。1979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舉重達標賽中,他以151.5公斤的成績,打破56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同年11月在希臘舉行的第33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中,以153公斤的成績再壹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在第4屆“全運會”上獲56公斤級抓舉第1名。1982年在第9屆“亞運會”上獲60公斤級金牌,同年獲亞洲舉重錦標賽抓舉、總成績第1名,挺舉第2名。1983年在第5屆“全運會”上,獲60公斤級抓舉、挺舉和總成績的第1名。1984年參加在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以282.5公斤(抓舉125公斤、挺舉157.5公斤)成績摘取了60公斤級的金牌,這是中國舉重運動員首次在“奧運會”獲得的金牌。“奧運會”的比賽同時是第38屆世界舉重錦標賽的成績,陳偉強獲抓舉第2名,挺舉和總成績第1名。

1977年4月至1978年4月這壹年中,陳偉強***7次打破52公斤級抓舉、挺舉、總成績及56公斤級挺舉的世界青年紀錄;1976年至1984年***31次破52公斤級、56公斤級、60公斤級的全國紀錄;1979年至1983年***8次破56公斤級、60公斤級的亞洲紀錄。

陳偉強有強烈的事業心,有攀登世界體育事業高峰、振興中華體育的宏偉目標,訓練時有壹種“要幹就拼命幹”的拼命精神。由於傷病,醫生對他的運動壽命判了“死刑”,但他敢於戰勝傷病,與教練、醫生緊密合作,取得了壹系列的優異成績,為我國體育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陳偉強兩次榮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被授予全國及廣東省新長征突擊手稱號各2次。1980年榮獲廣東省新長征突擊手光榮稱號。1985年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範。曾任全國“青聯”委員、廣東省“青聯”常委、廣東省政協第五、六屆委員。1984年廣東省政府給記大功壹次,並獲晉升兩工資的獎勵。

運動成績

1977年 在第8屆亞洲舉重錦標賽和中國——巴基斯坦舉重比賽中,三次打破52公斤挺舉世界青年紀錄和總成績世界青年紀錄

1978年 在中國——聯邦德國舉重比賽中打破56公斤級挺舉世界青年紀錄

1979年 在全國舉重達標賽和第33屆世界錦標賽上以151.5和153公斤的成績兩次打破世界紀錄

1982年 在第9屆亞運會上獲抓舉和總成績冠軍

1984年 獲世錦賽60公斤總成績和抓舉兩枚金牌

1984年 在第23屆奧運會上獲60公斤級金牌

所獲榮譽

1979年 當選全國十佳運動員之壹

1979年 獲運動健將稱號

1979年、1984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7.曾國強

性別:男

體重:50公斤

生日:1965.3.18

籍貫:廣東東莞

項目:舉重

運動經歷

1976年在鎮少體校舉重班學練舉重,1981年入省隊訓練,不久入選八壹隊,1983年進國家隊。

運動成績

1983年 在世界青年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金牌

1984年 在第23屆奧運會上獲52公斤級金牌

1984年 在第38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獲總成績和挺舉兩項冠軍

1984年 在第16屆亞洲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抓舉、挺舉、總成績三項第壹

1985年 第39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挺舉和總成績亞軍

所獲榮譽

1982年 獲運動健將稱號

1984年 獲第16屆亞錦賽最佳運動員稱號

1984年 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同年榮立壹等軍功

1985年 獲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

在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奪得52公斤級冠軍,成為中國第壹位摘得奧運會金牌的舉重運動員。

奪冠時刻

1984年7月29日,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曾國強在52公斤級的比賽裏力克日本名將,以"黑馬"姿態榮獲本屆奧運會舉重比賽的第壹個冠軍。

陳璉:萬卷堂主人

陳璉(1369-1454),字廷器,號琴軒,明代詩文家,東莞厚街橋頭人。他曾在桂林、許州、滁

州、四川等地為官,最後任南京通政史掌國子監事,管理全國的教育。據[民國]《東莞縣誌》卷五五《人物略·陳璉傳》記載:“家有萬卷堂,多秘府所無之書。”

陳伯陶:東莞科舉史上唯壹文探花

陳伯陶(1854—1930),字子礪,號象華,晚年更名永燾,又號九龍真逸。東莞中堂鳳湧人,清朝探花,清末民初著名學者。好收藏明清間野史及萬歷後諸家奏議別集,所藏達萬卷以上。晚年遺命將藏書捐置羅浮山酥醪觀中。著有《明東莞三忠傳》、《瓜廬文剩》、《孝經說》等。

倫明:續書樓主

倫明(1875-1943),字哲如,近代廣東大藏書家,東莞望牛墩人,著名學者、藏書家。曾立誌續修《四庫全書》,並將住處命名為 “續書樓”。著有《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續書樓藏書記》。倫明總結自己得書的經驗為“以儉,以勤,以恒”。倫氏的藏書分貯廣州、北京兩地,逝世後,在廣州的藏書歸廣東省立圖書館(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在北京的藏書於1947年歸北京圖書館。

莫伯驥:民國廣東藏書第壹人

莫伯驥(1878-1958),字天壹,著名藏書家,東莞麻湧人。早年習醫,經營西藥致富後廣搜古籍,歷時三四十年之久,藏書50余萬卷,並將其藏書樓命名為“五十萬卷樓”。藏書之余,他勤於著述,著有兩部目錄學著作——《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二十二卷,1936年刻印本)和《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七冊,1948年11月印行)。

容庚:“五千卷金石書室”主人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號頌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藏書家,東莞莞城人。壹生著作等身,先後發表專著30余種,論文70多篇,包括《金文編》、《商周彜器通考》等為海內外學術界所推崇的巨著,還有《金文續編》、《飛白考》、《秦漢金文錄》等著述。藏書過萬冊,以金石書籍為主,所居曰“五千卷金石書室”。晚年將所藏分捐給中山大學圖書館和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