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做法同王禎《農書》的記載如出壹轍,證明古代活字印刷術的真實與繁榮。
公元前十三世紀,中國出現了使用印章的印刷方法,這是最原始的印刷術;公元前四世紀,我國出現了石刻;公元三世紀,出現了拓本;公元七世紀初,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平民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從此,印刷效能得到了突破性、飛躍性的提高。
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農學家王禎(時任安徽旌德縣令)使用木活字印刷了自己著作的《農書》和自己主持編纂的《旌德縣誌》。《王禎農書》卷尾附有“造活字印書法”壹文,詳細介紹了他使用木活字印書的情況: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為行,雕板木為字,用小細鋸鎪開,各作壹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試大小高低壹同,然後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盔字既滿,用木榍榍之,使堅牢,字皆不動,然後用墨印刷之。
這是王禎用木活字印刷總的情況。此外,他還詳細紀錄了寫韻刻字法、鎪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輪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印刷法,對其中每個細節都具體描繪。
東源的木刻活字印刷工藝十分考究。基本制作工序有采訪(開丁)→謄清(理稿)→檢字→排版→校對→刷印→打圈→劃支→填字→分譜→折譜→草訂(打孔、下紙撚)→切譜(裁邊)→裝線→封面→裝訂等16道,平時還要做好取材(選取字材)、制字模、寫字(反手)、刻字等基礎工作,整整“二十般武藝”,全憑手工操作。東源人“梓輯”的族譜,全用線裝,印譜都用宣紙,古樸典雅,富有歷史感。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有兩大特色:壹是刻、印用字是老宋體,字型古拙。從明朝以來,老宋體作為官方字體,長期壟斷文告、公報等莊嚴場合,如今已極少見,“物以稀為貴”,東源人做的譜就貴重。二是刻印、裝訂做工很考究。他們刻字有要點:反手,先橫、次豎、後撇;用材有講究:刻字須用上好的棠梨木,決不能馬虎;檢字有口訣,是壹首有“君王立殿堂,朝鋪盡純良。庶民如律禮,平大凈封張……”等158個字的祖傳歌訣,囊括了漢字的絕大部分部首,極為入韻,用方言誦讀,朗朗上口;排版有格式,先是序言、跋、誌等大文章,按照普通古籍的版式排版,接著是正文,豎排每頁五大格,每格為壹代,寓五代同堂之意。因為譜牒是作為宗族的歷史檔案來保存、查閱的,印數不多,壹般只印制幾套,因而,都用手工印刷。印刷首先要研墨,然後“下刷”。將版面先用水洗壹次,晾壹會兒才刷墨。下刷有講究,陰雨天只需要刷壹次,幹燥天要壹會兒刷壹次,壹天要刷好幾次才行。用墨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用力要均勻,用墨多了用力重了會模糊成壹塊,用墨少了用力輕了會看不清楚。幾十上百頁的譜印好後,打圈、劃支、打洞孔、下紙撚、裁邊、上封面、訂外線,於是壹冊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做成了。總之,十幾道工序每道都需要真功夫,最要緊的是刻字、檢字、排版,技術含量很高,也很難學。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欄目組2002年11月拍攝制作的專題片《深埋的物證》(2003年5月以後多次播出)說:“人們用棠梨木制作活字,每個字塊大小高低都壹樣,在裝置活字的木框裏,每個字行之間都用木欄夾緊,固定好模版就可以直接用於印刷了。這裏的每壹個步驟,都和元代王禎的描述如出壹轍。他們的做法,似乎就是從古代原封不動流傳下來的……。”這壹切充分證明,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古代木活字印刷術的真傳,也證明王禎《農書》對木活字印書法的詳細描繪是真實的科學記錄,活字印刷在當時已是社會的發達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