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歷史》(1907年在日本期間發表第壹篇論文)
《域外小說集》(1909年,與周作人合譯)
《古小說鉤沈》(理論專著,1919,輯錄唐代以前的小說)
《中國小說史略》,1923、1924,北京新潮社出版
《懷舊》(1911,最早的作品,以辛亥革命為背景的文言小說)
(1)3部小說集:兩部現實題材作品集《吶喊》、《仿徨》,壹部歷史題材作品集《故事新編》。
A、《吶喊》1923年出版,***14篇:
《狂人日記》,作於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小說。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壹。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壹。
《藥》1919,“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壹。
《明天》單四嫂子,“看 / 被看”
《壹件小事》1919,“我”與車夫
《頭發的故事》“看 / 被看”
《風波》1920,七斤
《故鄉》1921,閏土
《阿Q正傳》1921、12,連載於《晨報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節》
《白光》知識分子形象陳士成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1922年。
B.《仿徨》1926年出版,***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樓上》(呂緯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銘
《長明燈》“看 / 被看”
《示眾》“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爾礎
《孤獨者》(魏連殳)1925年,
《傷逝》1925年,涓生、子君,魯迅惟壹的壹篇以青年愛情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弟兄》
《離婚》1925年《語絲》,愛姑,也是魯迅最後壹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C.《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8篇:
《序言》
《補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理水》“看 / 被看”
《采薇》1935、12,“看 / 被看”
《鑄劍》1927,原名《眉間尺》,“看 / 被看”
《出關》
《非攻》
《起死》1935、12,
《懷舊》作品中的人物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魯迅的壹個筆名。
(2)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兩地書》。
A、《野草》:抒情散文詩集,***23篇。另有壹組散文詩《自言自語》(1919,***7篇)發表於1919年,開“獨語體”散文開河。
《風箏》1925
《影的告別》
《過客》
《這樣的戰士》
《復仇》
《求乞者》
《死後》
《雪》
《秋夜》
《臘葉》
《頹敗線的顫動》
《壹覺》
《好的故事》
B、《朝花夕拾》:敘事回憶散文集,***10篇,1928年出版。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發表時題為《舊事重提》,創“閑話風”散文的傳統。
《從百草園道三味書屋》1926.9
《藤野先生》1926.10
《阿長和<山海經>》
《範愛農》
《無常》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狗·貓·鼠》
C、《兩地書》書信集,1933年上海青光書局出版,與許廣平先生的通信。
(3)16部雜文集。
《熱風》1925,北京北新書局,包括《隨感錄》
《華蓋集》1926,北京北新書局
《墳》1927,未名社出版,包括:
《文化偏至論》(1908年,《河南》月刊,理論專著)
《摩羅詩力說》(1908年,《河南》月刊,理論專著)
《我之節烈觀》(1918,《新青年》)
《我們現在怎樣作父親》(1919,《新青年》)
《春末閑談》(1925,《莽原》)
《燈下漫筆》(1925,《莽原》)
《論睜了眼看》(1925,《語絲》)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1926,《莽原》)
《華蓋集續編》1927,北京北新書局,包括:
《壹點比喻》(1926,《莽原》)
《記念劉和珍君》(1926,《語絲》)
《而已集》1928,上海北新書局,包括: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1927)
《略論中國人的臉》(1927,《莽原》)
《三閑集》1932,上海北新書局
《二心集》1932,上海青光書局,包括:
《“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1930,《萌芽》)
《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1930,《萌芽》)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1930,《萌芽》)
《“友邦驚詫”論》(1931,《十字街頭》)
《偽自由書》1933,北新書局化名青光書局出版,包括:
《現代史》(1933,《申報·自由談》)
《文章與題目》(1933,《申報·自由談》)
《二醜藝術》(1933,《申報·自由談》)
《南腔北調集》1934,上海同文書店,原聯華書局出版,包括:
《為了忘卻的記念》(1933,《現代》)
《準風月談》1934,
《集外集》1935,上海群眾圖書公司
《花邊文學》1936,上海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1937,包括:
《病後雜談》(1935,《文學》)
《弄堂生意古今談》(1935,《漫畫生活》)
《阿金》(1936,《海燕》)
《且介亭雜文二集》1937
《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包括:
《死》(1936,《中流》)
《半夏小集》(1936,《作家》)
《女吊》(1936,《作家》)
《集外集拾遺》
未成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參考資料:
回答者:五蘊六塵 - 狀元 十四級 12-10 12:59
魯迅文集作品目錄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仿徨
·吶喊 ·野草 ·
雜文集
·而已集 ·二心集 ·墳
·花邊文學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華蓋集續編補編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集外集拾遺補編 ·南腔北調集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附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熱風 ·三閑集 ·偽自由書
·準風月談
其他作品
·古籍序跋集 ·漢文學史綱要 ·文序跋集
·中國小說史略 ·關於魯迅 ·近訪魯迅博物館
·李澤厚論魯迅 ·魯迅研究現狀 ·魯迅與電影
·魯迅與朱安 ·魯迅詩集 ·阿金
--------------------------------------------------------------------------------
相關文章:
·魯迅挨“罵”錄
回答者:匿名 12-10 13:00
魯迅壹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仿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壹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壹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著作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壹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仿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準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壹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壹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壹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壹(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準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參考資料:
回答者:aim10000 - 舉人 四級 12-10 14:10
魯迅全集(***18卷)
目錄:
第壹卷 墳 熱風 吶喊
第二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第三卷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巳集
第四卷 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第五卷 偽自由書 準風月談 花邊文學
第六卷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遺補編
第九卷 中國小說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譯文序跋集
第十壹卷 兩地書 書信(1904-1926)
第十二卷 書信(1927-1933)
第十三卷 書信(1934-1935)
第十四卷 書信(1936 致外國人士)
第十五卷 日記(1912-1926)
第十六卷 日記(1927-1936)
第十七卷 日記(人物書刊註釋)
第十八卷 附集
魯迅著譯年表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註釋索引
魯迅全集(***18卷)
作者:魯迅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7020050336
出版日期:2005-11-1
定價:990元
個人使用推薦閱讀質優價低的《魯迅精選集》
新版魯迅全集三大改動更有看頭:
與1981年版相比,此次《魯迅全集》修訂集中在三個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註釋的增補修改。
其中,增收新發現的魯迅佚文24篇,新發現的魯迅佚信18封,加上1981年版未收入的魯迅《兩地書》原信68封和《答增田涉問信件集錄》等,使文集在總體規模上有所擴大。同時,新版《魯迅全集》刪去和調整篇目4篇,整部全集的收文更加全面、嚴謹。
在對原著的文本校勘中,本次修訂主要以魯迅校閱過的版本為準,參照手稿、初版本、初刊本及其他版本,對原文進行細致的核對和甄別,對1981版文字的錯漏進行改正。魯迅生前未發表而據手跡編入的作品,均據手稿進行了核校,這次修訂,校勘改動包括標點在內達1000余處。
這次修訂還對1981年版《魯迅全集》的註釋進行了全面、認真的審查核對,改正錯訛,增補不足,力求客觀。新版中新增註釋1000多條,修改原註釋1000多條。
修訂後的2005版《魯迅全集》***18卷,包括創作作品10卷,書信4卷,日記3卷,索引1卷,總字數約700萬。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壹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 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仿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壹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回答者:憶桃園 - 高級經理 六級 12-10 20:13
《狂人日記》分析
a、創作意圖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小說壹開始利用日常生活裏壹般人對狂人常有的圍觀、註視、談論,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內心的恐懼,逐漸地引出的主題。狂人看到趙貴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壹路上的人交頭接耳的議論,張開著的嘴,街上女人說的’咬妳幾口”的話,聯想到狼子村佃戶告荒時講過人吃人的故事。從他大哥平常的言論開始懷疑到當前的安排。他把醫生把脈理解為“揣壹揣肥瘠”,囑咐吃藥的“趕緊吃吧”理解為趕緊吃他,然後歸結到這個社會是人吃人的社會,長期以來這個社會的歷史是壹部人吃人的歷史。日記裏這樣寫著:“我翻開歷史壹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堅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他認為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是現代文學的第壹篇小說,這篇和果戈理短篇同名的作品發表於五四運動前壹年,描寫了壹個“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魯迅利用早年獲得的醫學知識,以嚴格的現實主義態度,使社會生活的具體描寫結合狂人特有的內心感受,藝術地貫串在小說的全部細節裏,狂人說的每壹句話都是瘋話,但是狂人說的話裏又包含著許多深刻的真理。
b、狂人的形象
狂與不狂 就是真狂還是假狂
c、《狂人日記》的思想性
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壹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地存在著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驚心動魄的概括。借實引虛,以虛證實。《狂人日記》發表後,由於它所表現的憂憤的深廣和批判的犀利,使許多讀者耳目壹新,這篇小說是向封建社會進軍的第壹聲號角,以前所未有的徹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國革命已經進入新的階段的歷史的特征。
是現代文學的第壹篇小說,這篇和果戈理短篇同名的作品發表於五四運動前壹年,描寫了壹個“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魯迅利用早年獲得的醫學知識,以嚴格的現實主義態度,使社會生活的具體描寫結合狂人特有的內心感受,藝術地貫串在小說的全部細節裏,狂人說的每壹句話都是瘋話,但是狂人說的話裏又包含著許多深刻的真理。
小說壹開始利用日常生活裏壹般人對狂人常有的圍觀、註視、談論,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內心的恐懼,逐漸地引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的主題。狂人看到趙貴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壹路上的人交頭接耳的議論,張開著的嘴,街上女人說的’咬妳幾口”的話,聯想到狼子村佃戶告荒時講過人吃人的故事。從他大哥平常的言論開始懷疑到當前的安排。他把醫生把脈理解為“揣壹揣肥瘠”,囑咐吃藥的“趕緊吃吧”理解為趕緊吃他,然後歸結到這個社會是人吃人的社會,長期以來這個社會的歷史是壹部人吃人的歷史。日記裏這樣寫著:“我翻開歷史壹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堅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他認為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小說選取狂人為主角是壹個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裏,壹切都已經習慣,壹切都視為當然,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壹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地存在著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驚心動魄的概括。借實引虛,以虛證實。小說的藝術構思是巧妙的。《狂人日記》發表後,由於它所表現的憂憤的深廣和批判的犀利,使許多讀者耳目壹新,當時吳虞還據此寫了論文《吃人與禮教》,足見其影響的深入與廣泛。這篇小說是向封建社會進軍的第壹聲號角,以前所未有的徹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國革命已經進入新的階段的歷史的特征。
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寫了《孔乙己》和《藥》。
《孔乙己》孔乙己是壹個沒有“進學”的老童生,窮困潦倒,封建社會壹方面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培育了他的自尊的性格,另壹方面又給他以最冷酷的待遇,使這種性格不斷地受到現實生活的蹂躪和踐踏。小說以鹹亨酒店為背景,展現了壹個富有地方色彩的作為社會縮影的畫面:當街壹個曲尺形的大櫃臺,穿長衫的上等人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裏,要酒要菜,慢慢地坐著喝,櫃臺外面站著喝的是穿短衣的勞動者。孔乙己是唯壹的站著喝而穿著長衫的人。他已經失掉踱進房子裏去的資格,卻仍然沒有忘卻“讀書人”的身分,不肯脫下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甚至流為竊賊,也還在聲辯“竊書不能算偷”。這些典型的細節鮮明的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劇的性格。作品通過人物的行動抨擊了封建制度,同時也暗寓著對這種性格的鞭撻。
孔乙己的性格裏也有壹些善良的地方:不願意拖欠酒錢,熱心地教人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吃。從這些流露著同情的描寫裏,進壹步反襯出科舉制度對他精神的戕害。孔乙已的沒落是必然的。他活著只是給別人做笑料,死了也無足輕重,“別人也便這麽過”。小說以不滿三千字的篇幅,簡練地塑造了壹個典型形象,給人以非常真切的印象。
《藥》寫的是茶館主人華老栓買人血饅頭為兒子小栓醫病的故事。封建統治階級長期以來麻痹人民,使他們陷入愚昧和無知。魯迅在《狂人日記》裏已經借狂人的嘴提到過:“去年城裏殺了犯人,還有壹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舐。”這回又從此“生發開去”,寫成小說。小栓並沒有因為吃了“人血饅頭”而治愈癆病,終於成了封建迷信的犧牲者。小說把被殺的犯人安排為壹個革命者,這位沒有正式出場的革命者夏瑜抱著解放群眾的心願,為群眾獻出自己的生命,但是群眾不僅不理解他,完全不知道他是為大家而受苦,而犧牲,反而受了迷信的愚弄蘸吃著革命者的血。小栓的下場是壹個悲劇,夏瑜的遭遇是壹個更大的悲劇,魯迅既痛心於群眾因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未能覺醒,更致慨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脫離群眾,這就使小說的結構含有雙重的悲劇性。作家根據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了壹個真理:革命思想如果不掌握群眾,那麽,先驅者的血只能做“人血饅頭”的材料,甚至連醫治癆病的效果也沒有。《藥》給人的感覺是沈重的。這種沈重的感覺並沒有壓倒人們,人們仍然能夠從殘酷的現實裏接觸到作品所表達的理想,最後出現在革命者墳上的花環就“顯出若幹亮色”,透露了代表時代特征的革命的希望和力量。
農村生活和農民形象在魯迅小說中占有顯著的地位,《阿Q正傳》以塑造辛亥革命時期壹個農民的典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這壹點在《風波》裏也有間接的反映。
《風波》小說壹開始便展現了壹幅動人的農村晚景圖,在恬靜的景色中回蕩著時代的風波。撐航船的七斤在城裏被剪去了辮子,當皇帝就要復辟的流言傳來時,七斤的家裏立刻緊張起來,辮子的有無成為問題的焦點。趙七爺、九斤老太等人物各具特點,壹個個神態畢現。小說結尾處描繪了風波過去後的平靜,暗示復辟雖然不曾成功,而生活的進行依舊沒有脫離原來的軌道,既諷刺了革命的不徹底,同時也說明農民的覺醒還有待於進壹步的教育。
《故鄉》描繪了近代中國農村破產的圖景,小說以抒情的筆調,竭力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麗,將回憶中海邊西瓜地上手捏鋼叉的小英雄閏土,和眼前被生活壓癟了的同壹個閏土對照,寫出中國農民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層層逼迫下的深重的災難。閏土的形象在過去農村裏具有相當普遍的代表性,他淳樸,勤勞,象大地壹樣沈默和厚實,承受了壹切艱辛和痛苦。過多的艱辛和痛苦使閏土變成麻木。精神的摧殘在這裏超過了生活的脅逼,壹種壁壘森嚴的等級觀念已經註入閏土的頭腦,他默認了那條橫亙在自己和童年夥伴之間的不可逾越的界線,並且向主宰命運的“神”低頭。二十余年來的變化的確太大了,第壹人稱“我”的想象在現實面前碰得粉碎,本來清楚地留在記憶裏的“神異的圖畫”因而也忽地模糊。作品還動用楊二嫂的小市民習氣烘托閏土誠實的性格,寫來壹波三折,使簡單的情節表現得跌宕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