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惡?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惡?

個人覺得還是人性本善的。

人性善惡問題為中國傳統哲學之重大命題,千載聚訟紛紛。《三字經》開頭四句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其中前兩句語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什麽是“初”?就是“始”的意思。制做衣服壹定要先將布料裁剪成若幹片壹定形狀的料塊,然後把這若幹片縫合紉綴起來,才能形成衣裳。俗稱制衣匠為“裁縫”,就是就這兩個制衣的基本工序而言的。裁剪必用刀,故“初”字從“衣”從“刀”以示其始。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剛生下來的時候。什麽是“性”?就是與生俱來的東西。“性”的本義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時作“生”即為明證。“性相近,習相遠”出自《論語·陽貨》:“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習”是後天環境的影響。任何人,不管他父母是什麽民族、種族,也無論他的父母是貧賤還是富貴,是好人還是壞人,其與生俱來的“性”都像是素練白絹,沒有顏色,沒有善惡的痕跡。——這就是 “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後,環境影響各異,性隨之而變,如素絹白練沾染了各種顏料,逐漸變得差異越來越大,有了善惡的區別。——這就是 “習相遠”的意思。從“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可以看出,其實孔子是把性和習明確分開的:先天為性,後天為習。而歷來論性,不辨性習,至於混習為性,——性善、性惡的爭辯皆由此而生。  道德區分出了“善”“惡”,把“善”“惡”分得很清,但這也只是表面上即某個時代或環境裏,其實在本質上即理解了道德的定義後,會發現善惡其實也並沒有分得這麽清楚。沒有絕對的對與善,也沒有絕對的錯與惡,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資源、環境、時間、社會文明的發展等不同,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就會不壹樣,對善惡的認識也就會不同,這是活在當下的世俗中的人不容易預見理解的。就好比古代的人也不容易理解當今的壹些行為,在他們看來,當今的壹些行為就是“惡”。“善”“惡”不絕對,需要辯證看待。